進入10月,2016年諾貝爾獎的各大獎項陸續公布獲獎名單,這一年的「諾貝爾季」只待12月10日最後的頒獎禮就將圓滿收官了。雖然沒有前幾年莫言、屠呦呦獲獎帶來的驚喜大,但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搖滾歌手鮑勃迪倫(還有「他究竟會不會去頒獎禮」),也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引發了足夠多的話題。
咳咳,如果鮑勃大叔參加(假定,假定)這次的頒獎禮,他會拿到什麼樣的證書和獎牌?在什麼地方領獎?諾貝爾晚宴和奧斯卡晚宴(這個也許他比較熟)又有什麼區別?今天就讓我們走近諾貝爾獎,用放大鏡看看個中細節。
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物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上一年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1901年首次頒發。1969年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
首屆諾貝爾獎在1901年頒發,但那一年用的是臨時的獎牌,1902年才換成了正式的,從此再也沒改過。
獎牌正面是諾貝爾肖像,背面圖案根據獎項有所不同。
諾貝爾獎牌正面:左邊是他的名字,右邊是羅馬數字表示的他的生卒年份
「文學」獎獎牌背面圖案:繆斯女神(左)演奏著七弦琴,一個年輕人坐在象徵著榮譽的月桂樹下,邊聽邊記錄。
「物理學」和「化學」獎獎牌背面圖案:左邊的女神是伊西斯,手中拿著裝滿了鮮花、水果、穀物的豐饒之角。右邊的是科學女神,正掀開伊西絲的面紗(在西方文化中,「掀開伊西斯的面紗」一詞指代破解神秘現象)。
「生物學和醫學」獎獎牌背面圖案:醫藥女神膝上攤著書,一手扶著病人,另一手捧著碗在接泉水,準備給病人喝。
和平獎的獎牌形制和前述自然科學類獎項的獎牌有所不同。正面圖案諾貝爾頭像線條略粗放,背面是三個互相搭著肩膀的男性形象,象徵人類的團結。
諾貝爾的遺囑中並沒有設置經濟學獎,該獎是諾貝爾基金會後來設立的,1969年首次頒獎。獎牌正面上方的文字是「Sveriges Riksbank till Alfred Nobels Minne 1968」(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中央銀行,1968)。中央是諾貝爾的側面像,下方是一對交叉的豐饒之角,也是瑞典中央銀行的logo。背面圖案,可以看到瑞典中央銀行logo 上的三個皇冠。
每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們除了獎金和精美貴重的獎章,更能獲得一本精心設計的獲獎證書。各個獎項的證書封面顏色不一,物理學的是藍色的,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的是紅色的,經濟學是棕色的,而文學獎的顏色則由設計師決定。證書會分別被裝在一個灰色的紙盒裡,紙盒擁有皮質內襯,表面印有獲獎者名字縮寫。
愛因斯坦1921年的獲獎證書,圖案比較簡潔,風格比較古典。
自1901年以來,許多藝術家參與過瑞典皇家科學院頒授的物理獎、化學獎獲獎證書設計,這些證書常常有個年度主題,如鳥類,花卉,花瓶等,而並不是為獲獎者專門設計的。早期的圖案主要用於裝飾文本框,形式比較固定,由重複的裝飾元素環繞在文本框周圍,風格比較古典。後來的樣式發展為左圖右字的形式,畫常常隱喻著獲獎者的科學成就,風格變得現代化。
2012年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證書,設計展現了廣袤的鄉野。莫言以中國北方農村為背景的一系列小說為他贏得世界級聲譽。
2014年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是諾貝爾和平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她為爭取女童教育權而戰鬥。其證書畫面隱約可見幾位兒童在伏案學習。
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物學和醫學獎、文學獎及後來設立的經濟學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藍色音樂廳)頒發。而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和平獎不與其他四個獎項一起在瑞典頒發,而是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頒發(和平獎的評獎委員會是由5人組成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其成員由挪威議會任命)。
舉辦諾貝爾頒獎禮的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外觀
因外立面呈藍色,又被稱作「藍色音樂廳」
「藍色音樂廳」前的現代雕塑作品
每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市政廳頒發
奧斯陸市政廳內景
每年12月10日晚舉行諾貝爾晚宴的地點是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裡的「藍廳」。據說當初設計師本想把廳塗成藍天的顏色,但發現修建大廳的紅磚更有古樸的美感,於是就決定留用紅磚的本色。所以「藍廳」並不是藍的。
諾貝爾晚宴每年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舉行,這是一座位於河畔的紅磚建築。
陽光下的紅磚牆格外美麗
名為「藍廳」,其實是紅色的,平日裡是遊覽勝地。
舉行晚宴坐滿人的時候是這樣。餐檯是長條形的。
諾貝爾晚宴的菜單是經過嚴格篩選的,而菜單的保密工作甚至和諾貝爾獎名單一樣嚴格,直到每年12月10日晚7點才會揭曉,就連烹飪菜餚的廚師也直到宴會前三天才會拿到菜單,並且絕不能透露一個字。
2016年諾貝爾獎晚宴的菜單還在保密中,就看看2015年晚宴上的主菜吧:烤小牛肉夾蘑菇、芹菜和蘋果,配烤芹菜和土豆。甜品是法式的咖啡杏仁味櫻桃蛋糕。
好了,諾貝爾獎的細節我們都提前了解了一些,至於鮑勃大叔去不去頒獎禮,其實我們也不是太操心……
本期編輯:周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