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習慣了我們的樣子,所以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也從來沒有質疑過,很多感覺器官為什麼都聚集在頭部,而不是分布在身體不同部位?
涉及到頭部、大腦、神經組織時,人類遠非獨一無二,動物也有類似的「頭」。雖然地球上有數百萬種不同的物種,它們卻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但是關於「頭」的進化卻是一致的,被稱為:頭化。
簡單地說,頭化就是有頭,包括神經組織和感覺器官,絕大多數現存動物都有頭,只有海星和水母等少數例外。
為什麼很多感覺器官都聚集在頭部?
頭化是神經組織和感覺器官在身體頂部的組織和集中。
感覺器官與神經組織的緊密接觸,讓我們能在任何情況下做出明智的生存決策。在進化過程中,這種發展模式有著重要地位。隨著生物體的發展,感覺器官趨向於在神經組織附近聚集,能更有效地處理各種問題,這也比較符合邏輯,就像如果你住在醫院附近,就算有一天有個頭疼腦熱,你得到救治的速度也會快很多。
頭化有多重要?
關於頭化的進化,我們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
一方面,頭部化和兩側對稱之間也有密切聯繫,頭化生物體傾向於以對稱的方式發展,例如,兩隻手臂,兩隻耳朵,兩隻眼睛等。
另一方面,當一個生物體沒有表現出頭化時,它往往表現出放射狀對稱。
放射狀對稱和非頭部化,都沒有在「智能」或特別先進的生物中發現,這意味著頭化在我們現在所知的生命進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感覺器官和腦組織靠得很近,使得動物能夠更有效地捕獵和生存。
例如:當一隻動物在尋找食物時,如果它發出很大的聲音,會有幫助嗎?
顯然不會。一個好的獵手知道如何悄悄接近獵物,通過高級的感官器官來探測它,比如靈敏的耳朵或靈敏的嗅覺。
在整個進化史上,擁有一個集中的神經組織和感覺器官區域,使得生物能夠更好地在周圍環境中生存。
除了身體上的優勢,擁有一個充滿感覺器官的頭部,可以讓動物捕捉獵物或躲避捕食者,頭化過程還集中了神經細胞的連接,當形成更多的突觸神經連接時,一個有機體就能變得更先進,因為提高了自己的認知能力;而未頭化的生物體缺乏這種相互連接,比如水母的神經活動能力就非常有限。
頭化帶來的影響也同樣適用於人類。
頭化現象不僅是全球範圍內的一種大規模進化趨勢,而且是發生在所有發育中的胚胎中。在胚胎發育的最初幾周內,就可以監測形成的神經組織,清楚地可以看到神經組織向胚胎前部的運動。
換句話說,我們的頭化已經深深植入了我們的遺傳歷史,這是在我們還在發育胚胎時就表現出來的一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