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甘泉島。 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通訊員 劉影 攝
02號甘泉井。
01號甘泉井
不勝枚舉的南海諸島中從不缺少靜默的島嶼,有些荒無人煙的小島,卻有著延續千年的人文氣息。從遠古時代起,我國人民便在這裡生產、生活和繁衍,在島嶼上留下了相關活動的遺蹟和遺物。省博物館即將開展的「海南七十年考古成果展」中,島嶼考古是無法忽略的。
從衛星影像上看,甘泉島就像海上一面鑲著美麗銀邊的小圓鏡,映照出一孔藍天和滿眼蒼翠。這個南北長70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約0.3平方公裡的橢圓形小島位於西沙永樂群島的西部,是西沙群島中露出海面時間最晚的島嶼。
被沙堤圍繞的甘泉島地勢較高,而島中間低平,周圍珊瑚礁環繞的景象和大且完整的礁盤共同充盈著清澈透明的海水,珊瑚、海葵、熱帶魚群應接不暇。就是這樣一個海底世界樂園之上,設立著目前中國最南端的文物保護單位——「西沙甘泉島唐宋遺址」。
瓷片露端倪
「已得淡水,食之甚甘,掘地不過丈餘耳,餘嘗之,果甚甘美,即以名甘泉島,勒石堅桅,掛旗為紀念焉。」 1909年,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海時發現此島中部低地有淡水井兩口,井水甘甜可飲用,「甘泉島」因此得名,而這口甘泉卻在更早之前就已經被人類享用。
在島上生活離不開淡水,甘泉島是我國西沙群島中為數不多的有淡水的島嶼,漁民祖輩總結的航海針經書或《更路簿》多有記載,我國古代漁民、商船遠洋可以在此臨時補充淡水乃至居住等待救援。
由於島嶼周邊礁石過多,不利於漁民漁船開展近海作業,因此甘泉島並無常駐居民。如今的甘泉島是一座無人島,島上保持著非常原始的生態環境。甘泉島的考古工作始於20世紀70年代,1974年3月,解放軍戰士在甘泉島的西北部挖出了7件唐宋瓷片,這也成為西沙群島島嶼考古的發端之一。
唐宋瓷片的重見天日讓考古界興奮不已,同年廣東省博物館和海南行政區文化局的文物工作者們在此基礎上對甘泉島進行首次考古調查,採集和試掘出37件瓷片。其中11件為唐至五代的青釉瓷器;26件是宋代的青白釉瓷器,這些殘件的「真實身份」有宋代青釉四系罐的口沿、青白瓷粉盒、劃花平底碗,考古人員同時還發現了一片鐵鍋的口沿。
不過,在島上挖掘出的全部瓷片都沒有被海水衝刷和珊瑚包裹的痕跡。瓷片既沒有被海水浸泡,也未被粘上珊瑚,那麼就可能證明,這些瓷器不是被海潮衝上岸的,而是由古代先民直接帶上島的,文物就這樣在無形中透露出了它們的「身世」。
甘泉古今同
漁船依水而臥,閃爍的漁火與月光一同倒映在水中,在海面上撒下點點碎碎的銀光。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時期,登上甘泉島的漁民曾在這個小島上披星戴月,勞作生息,留下了頗多歷經千年、如今看來卻仍舊生動鮮活的痕跡。
線索就藏在飽經滄桑的歷史遺物中,1974年出土的這批殘片雖然數量不多,但品種複雜,質地粗糙,顯然是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與廣東一帶發現的唐宋墓葬中出土的文物類似。更值得重視的是,那片鐵鍋的口沿,是漁民在甘泉島上生活居住的見證,他們也可能是最早利用島上淡水的唐代廣東移民。此時,人們對於該處為一處唐宋時期居住遺址的推測已然初具形態。
翌年3月至5月,廣東省博物館和海南行政區文化局再次對甘泉島唐宋居住遺址進行了發掘,此次出土了陶瓷器72件、鐵器5件以及數量較多的鰹鳥骨和螺殼等,這些都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該遺址的了解。
唐代青釉陶雙耳罐、卷沿罐,宋代青白釉瓶、四系小罐、青釉碗、劃花大碗、蓮花紋大碗,突唇碗、粉盒……專家發現這些瓷器的質地、款式與花色和先前廣州西村窯址出土的相仿。另外,出土的鐵刀、鐵鑿等生產工具,以及收集到的幾件唐代炊具鐵鍋殘片、宋代泥質灰褐陶擂體殘片和幾枚宋、明代銅幣等遺物都不斷拼湊出甘泉島乃至整個西沙群島更為豐沛完整的歷史面貌。
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瓷器之外,在甘泉島的西北部,考古隊員還發現了一座我國唐宋時期漁民建造的磚牆小廟,更有珊瑚石壘砌的小廟多達13座。漁民在安閒休憩的打漁生活以外,創造的這些精神寄託的場所,又為後人展現著當時安寧之下的繁盛狀態和千古猶存的遺風餘韻。
1991年,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王恆傑同志到西沙群島進行調查,在甘泉島上發現甕棺、夾砂陶器、石器等一批史前至秦漢戰國時期文物,同時,對島上的3座小廟和魏晉、隋至清的陶瓷殘片進行了記錄和採集,將甘泉島的開發歷史推前至史前時期。
1996年,考古人員在西沙文物普查時,特地在遺址旁立下了「西沙甘泉島唐宋遺址」石碑,這是中國在南海樹立的第一塊文物保護碑。十年之後,「西沙甘泉島唐宋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那些撥開歷史迷霧,來到我們面前的唐宋古代生活用品和中國古代貨幣,充分證明了甘泉島是中國先民居住開發的島嶼,這為我們維護南海主權提供了考古和歷史依據,這裡湧動著的華夏文明血脈奔騰至今,就如同那口跨越千年未竭的甘泉一般。(記者 王迎春)
島嶼考古
小紀實
首次西沙群島考古調查
1974年和1975年,廣東省文物管理部門組織專業人員對西沙群島先後進行兩次考古調查,在永興島
【來源:海南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