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算盤
「打什麼如意算盤?」「三下五除二……」這些與算盤有關的日常俚語我們耳熟能詳,但隨著珠算課退出小學課本,現在部分小學生已經不知道算盤為何物。
珠算課取消,部分小學生不知算盤為何物
據了解,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珠算被完全取消。有關人士介紹,珠算的計算功能已被計算器代替,取消珠算教學還可減輕學生負擔。
武漢市江漢區大興第一實驗小學數學老師李冬英告訴記者,「現在的小學課本裡,連算盤和珠算的介紹都沒有了。」黃陂街小學數學老師朱顏介紹,現在部分小學生已不知道算盤為何物,「不僅學生不學了,年輕老師會打算盤的估計也沒幾個。」
湖北經濟學院會計學院老師周新玲告訴記者,目前武漢市大部分高等院校財會專業,已取消了原來必修的珠算課。「雖然電腦和電子計算器成了現代人計算的首選工具,但算盤計算加減法的速度毫不遜色於電子計算器。」周新玲對珠算的「退出」有點婉惜。
在武漢多家文具店,記者了解到,算盤基本賣不動。水果湖博士文具店的售貨員說:「一年只能賣出十個左右。」
培養孩子潛能,珠心算培訓報名火爆
雖然算盤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但記者發現,珠心算培訓班報名相當火爆。
珠心算通俗地說,就是在腦子裡打算盤。它以打算盤為基礎,使打算盤的操作過程充分「內化」,從而完全擺脫實際的打算盤的外部動作,憑藉這「內化」了的「心理算盤」(亦稱「虛算盤」)在腦中進行加、減、乘、除等計算的方法。武漢市青少年宮一家7月份才開張的珠心算培訓班,目前已招收了100多名學員,每節課50元/人。湖北省珠算心算協會秘書長姚建濤稱,武漢多所民辦幼兒園都開設了珠心算課程,珠心算甚至成為幼兒園招徠生源的招牌。
姚建濤介紹,珠心算是從實際撥珠訓練開始,到模擬撥珠訓練,再過渡到映像撥珠,最終在腦中形成撥算珠運動進行計算的一種技能,「它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手、腦、口、眼、耳的協調力,以及記憶力、空間想像能力與反應能力等。」
黃陂街小學校長、武漢市數學學科帶頭人範永歲認為,「數學課除了傳授數學知識,還應傳播數學文化。」珠算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在人類進步中做過重大貢獻,即使它不再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也應在課本裡進行相關介紹,讓子孫後代了解它。
連結
算盤:一種計算用具,一木框中嵌有細杆,杆上串有算盤珠,算盤珠可沿細杆上下撥動,通過用手撥動算盤珠來完成算術運算。算盤是中國人在長期使用算籌的基礎上發明的,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是世界廣為使用的計算工具。(楚天都市報記者樂毅 實習生張斌 汪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