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學家彭羅斯和哈梅羅夫認為,在人的大腦神經元裡有一種細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組成的,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單元等等,微管控制細胞生長和神經細胞傳輸,每個微管裡都含有很多電子,這些電子之間距離很近,所以都可以處於量子糾纏的狀態。在坍縮的時候,也就是進行觀測的時候,起心動念開始觀測的時候,在大腦神經裡,就相當於海量的糾纏態的電子坍縮一次,一旦坍縮,就產生了念頭。
今天看到了物理學家李淼針對朱清時的關於量子意識的反駁文章,李淼這種觀點我很早以前比較認可(基本上大多數人都會比較認可),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我現在卻越來越開始懷疑類似觀點。當然現在都只是探討,以下內容大眾也不必當真。
彭羅斯的想法有一個問題就是量子糾纏狀態並不是可以長時間維持,這也是很多物理學家反對他關於意識的解釋,另外以塌縮來解釋念頭感覺不準確,因為我認為塌縮這個名詞僅僅是一個思維中的觀念,並非真實存在的現象。而意識,無論是隨機的、還是固定系統化的,都可以理解為一種信息,如果將意識看作一種隨機性信息到固定化系統化工具化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並且接近真實狀況。
所以我的一個理解,意識的本源是微觀量子的基本單元----量子比特序列。
人的意識源於頭腦中的「量子比特」序列,這種序列可以任意組合,一旦產生一個意識,其實就是隨機生成了一種量子比特序列造成的,這種序列可以以糾纏的形式影響頭腦中與之相互糾纏的量子比特,然後可以存儲在頭腦中,即形成記憶和知識。即使量子糾纏態很快消失,但是固定下來的對應序列已經存儲在頭腦中了,並且隨時可以提取出來進行再次系統化工具化。所謂系統化工具化,其實就是這組量子比特信息序列與其他信息序列進行重新整合排序的過程,成為一個整體。
這樣人的頭腦中就有一種游離狀態的量子比特,它們受到外部應激感應可以產生各種序列組合信息,比如對於光的感應,形成視覺。甚至無端生出很多序列信息,即無端生成的意識信息。頭腦中還有一種負責存儲的量子比特,他們與游離的量子比特信息序列會產生糾纏狀態,感應到意識並且固化到機體中存儲下來。
地球生命自從誕生開始就有感應外部的能力,這種感應能力被分成條件反射和無條件反射。我說的游離狀態的量子比特信息負責的是無條件反射,而負責存儲的可以與游離的量子比特形成糾纏態,是條件反射產生的原因所在,條件反射重點在於對外部信息的存儲。
無條件反射是生命基因遺傳下來的功能,也就是游離的量子比特是生命天生就具有的。與游離量子比特對應的可以存儲信息的量子比特是生物進化中出現的,如貓、狗等都具有條件反射能力。更進一步,如果可以存儲的量子比特呈現大段,即可以固化較大信息量,也就是比貓、狗更進一步,意識的固定化系統化出現了,從隨機模糊到固定化系統化,是人脫離動物的關鍵。
可以說人的意識固化功能的誕生,是條件反射基礎上的更進一步。
因為動物也有意識,但動物無法形成意識固化,即觀念的形成的人類產生的關鍵一步。從量子比特角度看,就是與對應游離的量子比特的可以存儲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量加大,因為游離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量肯定不會加大,只能出現隨機模糊的意識,而固化的可以連成大段具有較大信息量,這就是人與動物的區別根源。
人類進化到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頭腦中受到激發後可以與游離量子比特形成糾纏的固化量子比特序列鏈加大,新生的序列信息可以與原有序列信息連成整體,形成總的信息量加大,表現為意識的固定化系統化、甚至工具化。
量子計算機或許也可以根據這個理解,設計出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這是我的一個隨意亂想,作為娛樂閱讀,可以不必當真!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如轉載請私信 @探索貓微博。歡迎直接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