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各國圍繞機構領導人選的協商終於塵埃落定,但與之相關的深層次博弈仍將持續。在當前全球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刻,經歷了「政治洗牌」的歐盟將如何彌合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愈發複雜的分歧,值得關注。
7月2日,歐盟28國領導人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上,就下屆歐盟委員會主席、歐洲理事會主席、歐洲中央銀行行長、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的人選達成了一致。各成員國選舉比利時首相米歇爾擔任歐洲理事會主席,並授權歐洲理事會提名德國國防部長馮德萊恩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提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擔任歐洲央行行長,提名西班牙外交大臣博雷利擔任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
根據歐盟領導人選舉規則,除歐洲理事會主席和歐洲議會議長可直接任職外,新的歐盟委員會主席、歐洲央行行長和歐盟外交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提名人選還需經過歐洲議會投票確認。在投票通過後,新的歐盟機構主要領導人將正式確定。
在今年5月26日的歐洲議會選舉結束後,歐盟各國便開啟了艱難的政治博弈進程。隨著英國即將脫歐,歐盟的傳統政治格局面臨重整,西班牙、義大利、荷蘭等成員國政府均有意填補英國留下的「權力空白」。歐洲理事會建議各國在推舉新領導人選時,綜合考慮人選的性別、所屬黨派、國籍等因素,力求最終人選能在最大程度上體現和代表歐盟的不同黨派和區域。
由於各方利益訴求分歧過大,協商始終難以達成一致。為了加快彌合分歧,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首腦甚至在近日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大阪峰會期間,專門就新人選問題召開了「會中會」,以期在歐盟峰會前夕達成一致,但未能如願。6月30日,旨在鎖定新歐盟領導人選名單的歐盟峰會如期召開,各方在經歷長時間爭論後,於7月2日晚間最終達成一致。
會後,由於歐洲議會第二大黨團社會黨被意外「冷落」,無人當選上述機構領導,來自歐洲議會內部的左翼力量意見反彈強烈,甚至有多名議員公開威脅稱,他們未來將投票反對上述人選。隨後在次日的歐洲議會全體選舉會議上,來自社會黨的義大利議員薩索利擊敗同黨的熱門人選荷蘭人蒂默曼斯,被選舉為下屆歐洲議會議長。至此,新一屆歐盟主要機構領導人選協商初步塵埃落定。
在上述人選中,馮德萊恩和拉加德均為女性,分別來自德國和法國。首次擔任歐盟機構職務的馮德萊恩此前並非熱門人選,其當選結果出乎外界預料。這位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政治盟友此前雖未有歐盟層面的從政經驗,但她在布魯塞爾度過了童年時光,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對歐盟的運轉體系並不陌生。如果獲得歐洲議會的投票認可,育有7個兒女的馮德萊恩將成為歐盟委員會歷史上首位女性「掌門人」。拉加德在當選過程中,得到了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大力支持。有分析認為,拉加德深諳政經兩界「遊戲規則」,在歐盟和國際層面擁有廣泛人脈,同時在推動金融規則變革方面具備豐富經驗,有望帶領歐洲央行加快改革進程。
在另外3名人選中,成長於比利時法語區的米歇爾是歐盟「少壯派」政治家代表人物之一,他與馬克龍擁有良好的私人關係,兩人在諸多歐盟政策問題上的看法相近。在本次峰會期間,正是在馬克龍力推下,米歇爾完成了從比利時首相到歐洲理事會主席的身份轉變。西班牙人博雷利和義大利人薩索利分別當選歐盟「外長」和歐洲議會議長,被歐洲媒體解讀為法德兩國向南歐國家作出的平衡和妥協。此外,有分析認為,在現任歐洲理事會主席波蘭人圖斯克卸任後,下屆歐盟機構的最高決策圈內中東歐國家的話語權將受到一定影響,似乎多少顯現出當前歐盟政治生態的變化風向。
眼下,歐盟各國圍繞機構領導人選的協商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與之相關的深層次博弈仍將持續。除歐洲議會將對上述部分人選投票表決外,新一屆決策圈還將應對歐盟在「後脫歐時期」面臨的各種內外挑戰,著力彌合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愈發複雜的分歧。在當前全球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刻,經歷了「政治洗牌」的歐盟將向何處去,值得關注。(經濟日報駐布魯塞爾記者 陳 博)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