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維坦按:有一部電影叫《利維坦》,有一部紀錄片叫《利維坦》,還有一部蒸汽朋克小說叫《利維坦》……對,今天這個項目就是和最後這部小說有關。
順便說一下,文章出自VICE中國,口味很符合我。點擊左下角「原文閱讀」可以發現該網站更多重口味內幕。
-
想像一下電影是否會走向這樣的未來:觀影成為一種參與式的體驗,觀眾可以和講述者互動,因而電影同時也變成了一部電子遊戲……電影《利維坦》正預示著這樣的未來,這將是電影技術史上一步有實驗意義的飛躍。
以上視頻是電影《利維坦》的預告片(建議在Wi-Fi環境下瀏覽)
在今年1月舉行的2014消費電子展(CES)英特爾CEO的主題演講上,美國南加大電影藝術學院「世界構建媒體實驗室」與英特爾實驗室合作的電影《利維坦》首次揭映。電影進行的同時,觀眾們一邊通過英特爾超級本和平板電腦控制影片中水母狀生物的遊動,一邊可以看到一隻使用了現實增強技術的巨獸從屏幕上一躍而出,在人群上方穿梭……這種電影遊戲的混合體驗前所未有,所謂「沉浸式敘事」的概念甚至都還沒有囊括這一層。《利維坦》計劃利用多媒體平臺將物理世界和數碼世界結合在一起,我們似乎看到電影發展即將走上一條使用現實增強技術和沉浸式敘述的道路。創想計劃對這個合作項目很感興趣,於是製作了一部片子詳細記錄整個計劃的合作細節以及無與倫比的合作成果。
上方是巨獸「利維坦」從手繪稿到最終3D設定的演變過程
在斯科特·維斯特菲爾德小說中,利維坦是一條巨大的漂浮在空中的鯨魚
我們採訪了《利維坦》的故事原作者斯科特·維斯特菲爾德,因特爾實驗室的塔瓦尼·斯克裡耶斯基和南加大世界建設項目的導演亞歷·麥克道爾。視頻中,他們表示未來人們將不再只是單純地講故事或者聽故事,而是直接潛入到故事當中。《利維坦》這樣的電影將成為未來電影的主流。
觀眾在主題演講上觀看《利維坦》
《利維坦》改編自斯科特的蒸汽朋克系列同名小說,小說想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人們通過改變基因,將生物改造成機械化的戰爭機器。這個主題完全適合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技術加強手段來呈現,因此英特爾實驗室向南加州大學WBML發起了挑戰,它們將共同改編文本,使用一系列前沿技術(虛擬實境頭盔、傳感器融合、以及最新的動作追蹤技術)來加強故事,將想像變成一部敘事傑作。
斯科特·維斯特菲爾德的小說《比希摩斯-利維坦2》
《利維坦》計劃中的巨鯨
「《利維坦》計劃是一場科技的碰撞」,斯科特說。為了完成這個項目,南加大電影製作項目的學生和學校的遊戲開發系進行了一場多媒體跨界聯合。
「電影的基礎是卓越的視覺控制能力,遊戲則重在觀眾的參與感和純粹的自由」,英特爾實驗室的塔瓦尼說。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思路,二者的結合讓這個項目本身也成了一隻宏偉的巨獸。這是一場挖掘未來故事敘述方式的探索。
小說《比希摩斯-利維坦2》中的插畫
「我們讓電影脫離了線性敘事和基於腳本的講述方法,變得更接近真實世界」,WBML的指導亞歷·麥克道爾說。水母狀的「哈克裡斯」(Huxleys),本來只是原著中的一個小角色,在電影中被打造成了電影角色和遊戲角色的合體。人們可以用平板電腦控制這個生物,跟著遊出屏幕的巨型鯊魚一同遊動。同樣,這一設計說明《利維坦》項目的虛擬環境不只是為了讓人簡單地觀看,而是允許觀眾參與、探索,並能完全調動起觀眾所有的注意力。
充滿蒸汽朋克風格的機械車
《利維坦》計劃告訴我們,未來遊戲和電影必將結合在一起,創造一種全新的體驗。同時,這個項目也說明民間的探索實踐仍然會繼續發展。「很難猜到這些故事和體驗將會把我們帶去哪裡」,麥克道爾說,「我們真的在向一個全新的敘事空間快速前進。」
呃,下面這個……和上面的內容無關。是前面提到的一部名為《利維坦》(2013)的紀錄片,由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維瑞娜·帕拉韋爾執導。當時看完這個預告片,四個字形容:十分震撼(建議在Wi-Fi環境下瀏覽)。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也就是我本人吳淼(寫詩的時候叫「二十月」)的訂閱號,純粹個人興趣——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詩歌、小說、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不以商業化為目的,也不追求所謂用戶數量,喜歡就來看看,沒準兒能給你些啟示,不喜歡就麻煩你手一哆嗦取消對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