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質譜技術的不斷發展,質譜已經逐漸成為代謝組學研究以及其他科學研究的一個主要工具。在代謝組學研究中,質譜作為前端數據的採集工具,其數據獲取的準確性將會直接影響後續流程的進行,足以見得質譜的重要性。那今天就來聊聊質譜使用過程中的那些事兒。
前一陣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分享給大家「Without a goodscientist, your 500K mass spec will just be a bigexpensive brick」, 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操作者,質譜就只是一個昂貴的擺設。雖然說的有些嚴重,但是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
雖然現在很多廠家都在試圖簡化儀器操作的步驟,使質譜儀可以實現傻瓜式操作,但是如果對質譜儀、對所要操作的儀器有充分了解的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使用這一工具來完成實驗,也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錯誤,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我之前在不同的實驗室做過實驗,經常會看到以下情況:
測樣之前不對儀器進行調諧和校正。也就是不管儀器的狀態如何,到了預約時間就直接測樣。這會直接影響質譜採集數據的質量,例如由於未對質譜儀進行校正而造成的質量數偏差過大,會導致無法進行後續的化合物鑑定,或者影響化合物鑑定的準確性。再強調一次,質譜的調諧和校正,很重要!
不了解實驗目的。實驗的目的決定了如何選擇質譜類型(高分辨還是低分辨)、掃描模式(全掃、DDA、DIA、MRM等)、進樣的方式(LC-MS還是直接進樣)等等,了解實驗目的才可以使我們準確制定實驗方案,節省人力物力。
樣本運行過程中,不查看數據採集的情況。編輯完一個大序列後,點擊運行,聽到液相機械手臂在移動,完成進樣,人就離開了實驗室。雖然一個序列可能持續十幾個小時或者幾天的時間,但是運行中間還是要時常查看運行狀況,注意觀察流動相的液面(即使有液面設置參數)、觀察實時校正內標的剩餘量,遇到問題可以及時解決。
不清洗離子源。離子源是質譜的入口,質譜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嘗嘗會被忽略。在使用儀器時,通常是一個序列接著一個序列做,像代謝組學這樣的實驗,大批量的檢測生物樣本,離子源很容易髒,離子源的汙染會直接影響檢測到信號,所以在實驗之前要觀察離子源的狀況,及時清洗。
不注意色譜柱的接口。色譜柱的管線在購買來時,各個小部件都是零散的,使用前需要將各部分組裝好後擰入目標色譜柱進行造模。由於各個廠家的色譜柱柱頭位置設計不同(下圖所示),所以在替換色譜柱時要多加留意。這種不鏽鋼的管線通常需要使用小扳手來擰,如果螺紋不匹配或者管線入口長度不匹配而連接色譜柱,很容易造成管線被卡死在色譜柱中,造成損失。
自己的實驗數據,自己還是要多多關注,不要讓這些小問題影響最後的實驗結果。當然,質譜使用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問題,如流動相的選擇、流動相添加劑的選擇等等,這些問題相信都是儀器管理者著重強調的問題。
在一次報告中聽到這樣一句話,感覺挺有道理,分享給大家:
LC-MS中,80%以上的問題來自於LC;
MS中,80%的問題來自於離子源和離子光學;
所有問題中,有80%是應用問題或者汙染問題。
最後想說的是,質譜知識一個工具,它並不是問題的答案。只有對質譜數據進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才能回答我們的科學問題。
郵箱:
metabolomics204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