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闌的電影在過度嚴密的監視之下,總會露出幾個破綻,但卻無法否認它們的巧奪天工,就像還沒完全碳化的鑽石。
也許,《天能》就是最能代表這種標誌性的電影,但是,也如他其中一位角色所說:「別試著理解它,感受它。「
要討論天能這部電影極為困難,不是因為它充滿無法透露的劇情轉折,而是因為它是一部諾闌的電影,更是因為它是有史以來看起來最「諾闌」的電影。
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腦袋發熱,最「諾闌」的電影是什麼意思?
這部電影不僅有著他最天才的筆觸,卻同時也帶著諾闌最被人詬病的習性,而這兩種矛盾的特性都在這部電影之中乘上了好幾倍。
首先來看這部電影的故事,大概是在講什麼。
講述John David Watson飾演的CIA職員,在一次任務失敗之後,發現自己落入一個更為龐大的陰謀之中。
人類發現了各種有著時間逆轉特性的物質,而這種科技,非常有可能會引發比核戰更為可怕的毀滅。
我大概也只能告訴你這麼多,剩下的就是爆雷領域了,我們先直接把一件事解決好。
我接下來要寫的內容,可能不是你想聽的,甚至不是我自己想聽的。
我個人並不是特別欣賞這部電影的前半段,你們都知道我對解釋性對話有多麼厭煩。
而諾闌電影之中幾乎總是充滿解釋性對話,但是都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因為他拍攝的這些解釋性對話的方式,不是同時推動劇情,否則就是真的兩個角色的對話,就不只是明顯對觀眾灌輸知識。
老實說,天然的解釋性對話,在某些時候就落入了明顯的「用說的」而不是「用眼的」的領域。
雖然說諾闌本來就不是什麼神話的導演,但是在《敦刻爾克大行動》之後,我們都知道他能用極少的文字傳達極大的震撼力。
當然那是一部不怎麼需要解釋的戰爭片,這是一部充滿陌生設定的科幻片。
但這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這部電影前半段會充滿那麼多靜態的解釋。
通常來說它的解釋性對話都會有一些視覺輔助,不是穿插片段,就是在角色解釋的過程之中實際展現給觀眾看的。
但是這部電影的解釋多數時候只是兩個角色坐著談話。
我並不是非常失望,只是非常困惑,因為我知道諾闌能夠做到的不止如此,也許是因為這一次劇本缺少了他弟弟的幫助。
更令人困惑的是,即使在如此密集的解釋之下,這部電影還是留下了許多疑問。
不是那種餘韻流長的疑問,而是那種:「這是誰,我在哪裡?」的疑問。
因為這部片諜報片的本質,它在進入重頭戲之前,有著眾多的前置動作,搶劫這個東西、審問那個人等等,而就這樣猶如007一般橫跨全球。
但是在這樣頻繁轉換目標和地點之下,許多時候在你還沒消化完前一段劇情之前,就僅進入下一段劇情了。
而這些如漢斯季末的配樂一般,對你發動連續攻擊的解釋性對話,卻還是不免讓人感受到,把最關鍵的部分留白,只留給觀眾相對來說比較沒那麼有效率的信息。
留下的不是對於接下來劇情的期待以及疑問,而是絞盡腦汁試圖理解他們現在為什麼在做這件事?為什麼是用這個方式來做?
我懷疑過,也許是我自己領悟力不夠,但是我在問了幾個比我聰明的人,最後他們也是一臉茫然地看著我。
這並不是在說這些橋段拍得很差勁,誰敢說諾闌的電影拍的不好,這仍然是一個極具創意以及張力的縱橫諜海故事。
諾闌第一次拍諜報片也是得心應手,充滿著美景、無可匹敵的格調以及優雅以及不斷升高的風險。
如果你試著不過度思考,就讓電影帶著你走,得到的樂趣甚至可能還比較大。
但是諾闌電影的樂趣不就是邊看邊思考的快感嗎?
再者,之前半段雖然做足了解釋,卻遲遲不讓觀眾們看到時間逆轉的真面貌。
這本身並不是壞事,畢竟有了鋪陳才能有更具有衝擊力的故事。
但是這前半段的故事似乎只是為了後半段的故事而存在,這聽起來雖然有點像是廢話,但是單純地為了鋪成而存在,自己本身並不帶太多主題或是情感的劇情,不免有些食之無味。
這些造就的結果,就是讓前半段看起來有一些「傳統」,而你看到的電影最不想要聯想到的就是「傳統」這兩個字,對吧?
後半段的節奏完美,他整個概念轉折帶給人的腦洞大開,也是完美。
你真的以為諾闌不會試著把你玩弄在股掌之間嗎?
當這部電影進入正題之後,當我們真的看到其中角色對於逆轉時間的應用之後,這絕對是我看過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連串場景之一。
首先你根本難以想像這到底是怎麼拍出來的,某些人事物是順行,其他則是逆行,即使你想像的出來,大概也沒有幾個人拍的出來。
而其中順向角色和逆向角色互動方式,更是在起初讓人摸不著頭腦,卻隨著這部電影的逆轉重複、逆轉重複逐漸拼湊出其中的拼圖。
因為它不是如一般的時空旅行電影,直接讓角色來到過去或未來的某個時空,而是透過逆轉的方式,因此我們不斷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之前發生的事。
是這樣的,我們不只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劇情,還是用顛倒的方式看劇情,整部電影就像是個往返跑,只是你是在4D的西洋棋盤上往返跑啊,而且下棋的人是吉良吉影。
如果你說諾闌是好萊塢最天才的導演,那絕對是誇大其詞的,但是也只有他能夠這樣玩弄觀眾,就像是頂尖對決之中的魔術師,直接顛覆了觀眾眼中的現實。
差別就在於,這一次我們確實能夠看到這魔術背後的運轉以及戲法,但是卻仍然被耍得心服口服。
在看了這麼多諾闌的電影之後,我們也許早該習慣他的戲法了,然而《天能》卻再度找到方式給人不一樣的體驗。
如果你不知道的話,《天能》是諾闌多年來第一次沒有與漢斯季默合作,而是找來了因為《黑豹》而得獎的路德維克·詹森,他的知名作品還包含《猛毒》。
他在這部電影之中的表演,可以看出是有意想和漢斯季默做出區別,但還是毫無疑問的「諾闌」。
其中,動用了不尋常樂器的配樂,完美包覆了這部電影跨越時間、空間的張力,某些時候也聽起來確實像是在「逆行」。
這次的動作戲相較起來也是大大進步,諾闌一直以來都不是個擅長動作的導演,但是這一次在動作戲上卻仿佛變了一個人,不僅沒有令人暈頭轉向的剪輯,還在肉搏設計上做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變化。
不過諾闌電影之中,另外一個值得討論的元素就是其中的情感,他甚至還被另外一名大導演形容成「情感數學家」。
的確,諾闌電影之中的情感大多時候都仿佛是經過精密計算,算好什麼時候放出來會產生最大效益。
不太像是真實的人類情感,就像是《頂尖對決》之中,妻子說的話:「今天你的愛不是真的「,有時候諾闌仿佛是覺得必須加入情緒而安排這些情感。
因此,諷刺的是《敦刻爾克大行動》,這部幾乎沒有試圖加入情感的電影,反而是他最真誠的電影。
整部電影都是透過角色的實際行動來展現他們的想法,並不花太多時間刻意製造原來不存在的感情。
而結果就是在這個設定如此異想天開的故事之中,讓人感受到些許真誠的角色時刻。
尤其是其中一個跟女主角有關,在開頭就埋下的伏筆,如果你夠專心的話,在結尾不超過半個小時之前,就能看出這個伏筆結果。
但是當它發生的時候,還是一個餘韻流長的時刻。
雖然說有時候還是讓人覺得,這些角色是連自己也不知道在幹嘛的劇情工具就是了。
而其中對於「宿命」的呈現也值得探究,諾闌一直以來都是個偏向理性的導演,質疑人們主觀的現實以及客觀現實之間的關聯。
但是這一步探究的是有些虛無縹緲的命運,讓人感受到諾闌似乎也開始思考一些感性層面的問題。
如果你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你還會去做這件事嗎?
究竟人類有沒有自由意志,還是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已成定局?
雖然說前半段節奏以及解釋方式並不完美,但是這部電影絕對是一個你需要親身體會的電影。
Tenet這個詞的意思是信念,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信念,而諾闌的信念,毫無疑問就是把觀眾帶到嶄新的世界。
《天能》,這部電影在諾闌的系列電影中究竟定位如何,也許還難以下定論。
諾闌徵服了高譚市,是掌握了心靈、深入太空,他這次成功操弄了時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