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分晝夜埋頭苦幹,為前線戰友輸送最為寶貴的檢測數據。沒有吶喊助威,只有默默守衛,他們是離新冠病毒最近的 「檢驗人」
◎《南方》雜誌記者/李拉 通訊員/張陽 發自廣州
◎本文責編/劉樹強
10月19日下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舉行抗疫階段總結會,158位醫務工作者獲頒「逸仙榮光獎」。在分享環節,檢驗科主管技師丁睿上臺分享戰疫故事,樸實而真摯的話語,讓人感動不已。
這一天,距離丁睿和同事古文深作為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員赴港歸來,僅過了一個月。
而在2個月前,剛結束在北京天壇醫院26天的支援工作返穗,隔離期剛滿,他們兩人便又馬不停蹄踏上援港的徵途。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檢驗科作為廣州最早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單位之一,不僅在除夕夜派出2名骨幹馳援武漢,緊接著又派出2名骨幹接連支援北京和香港,而且在後方醫院更是組建了一支檢驗力量雄厚的精銳隊伍,24小時堅守崗位,至今已完成了17萬餘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日均檢測量達到1100餘份。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他們是離新冠病毒最近的一群人,是臨床最堅實的後盾,是一群看不見的英雄。疫情之下,他們一直在無聲堅守著。
援鄂:三級防護裝備與病毒正面過招
《南方》雜誌記者在醫院臨床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見到方偉禎時,他正對著電腦識別結果進行人工判斷,一旁的新冠核酸實驗記錄表上,密密麻麻登記著各種數據。
儘管本地已數月未出現新冠肺炎病例,但是疫情防控依然不容鬆懈,檢驗科也絲毫不能放鬆,每天的核酸檢驗量仍保持在1000份左右的高位狀態。所以援鄂醫療隊返回廣州後,只做了簡單休整,方偉禎和另一位援鄂隊員劉曉強就又投入到繁重的日常工作中。
不過,談起除夕星夜馳援,到整整兩個月在武漢的救援,方偉禎和劉曉強依然歷歷在目,感慨萬千。
1月24日,大年三十,接到省衛健委通知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緊急組建了20人醫療隊,隨廣東省第一批醫療隊馳援武漢。劉曉強、方偉禎作為檢驗科的骨幹,出現在醫療隊名單中。
「我在老家梅州與家人準備過年,下午3時接到通知後,二話不說,收拾了幾件厚衣服就往廣州趕,年夜飯也沒來得及吃,我愛人只能給我下了一碗麵。」劉曉強說。
「若有戰,召必應」,劉曉強和方偉禎說,這就是責任所在。
到達當時已封城的武漢,進駐距離華南海鮮市場僅4公裡的漢口醫院後,迎接劉曉強和方偉禎的第一關,是三級防護培訓。因為要直接接觸新冠病毒,這項工作充滿了不可預測的風險,實驗室人員都必須做好嚴密防護:帽子、口罩、護目鏡、面罩、防護服、隔離衣、鞋套、手套……全套防護裝備穿脫下來,至少要30分鐘。
防護級別越高,穿上感覺越不透氣,不出半小時身上就開始冒汗,持續工作幾小時後,全身溼透,護目鏡會起霧,手也經常抽筋。但為了節省防護服,檢測隊員進實驗室後少則6個小時,多則12個小時,不喝水、不吃飯,也不去廁所。
除了體能和生理上的考驗,對於首批到達疫區中心的醫護人員而言,需要經受住的,還有心理考驗。
「剛開始對每一個人確實都是煎熬,漢口醫院檢驗科和門診病人候診區都在同一棟樓,醫護人員、病人,包括醫療廢物的出入都只有一個口,我們每天直面門診病人,不僅危險係數高,心情也因為疫情嚴重而焦灼。」方偉禎提到。
病毒檢測在疫情處置中佔據關鍵一環,對於患者進行判別、隔離、治療等極為重要。劉曉強和方偉禎進駐後就緊急評估了醫院實驗室的檢測能力,對設備物資進行快速核對和檢查,並與醫院檢驗科及援漢醫療隊深入討論,提議在漢口醫院門診及定點社區醫院開展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IgM抗體檢測,並籌建PCR實驗室開展核酸檢測。
「我們聯繫愛心單位捐贈了一臺生物安全櫃,可是設備安裝人員來不了,從運輸、裝機到調試,我們只能看著圖紙摸索,靠自己一手組裝完成。」劉曉強說。
隨著兩個檢測項目的開展,很大程度上幫助臨床精準隔離患者、集中治療力量、有效遏制疫情。
武漢戰疫前線條件艱苦,劉曉強和方偉禎還在休息時間當起司機和消毒員,接送換班臨床醫護人員往返、消毒清洗防護用品,主動撐起後勤。
他們在疫情中心,足足堅守了59天。
援京援港:24小時高強度運轉,打好抗疫保衛戰
6月的首都,疫情防控形勢再度緊張。遵循「應檢盡檢」原則,北京急需大量核酸檢測技術人員,檢驗科的丁睿、古文深兩位黨員積極報名應徵,廣東醫療隊於6月20日深夜飛抵北京。
「冷清,這是到達時的第一感受。」古文深說,還有一絲對工作量、工作方式未知的忐忑。
醫療隊對口支援的是位於新發地市場周邊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進駐醫院後,醫療隊員迅速完成6臺核酸提取儀器和5臺核酸擴增儀器的安裝、校準和比對。抵京不到24小時,醫療隊搭建的實驗室便上線啟用。
6月26日晚,醫療隊迎來第一次大規模篩查樣本。丁睿、古文深主動要求第一批進入實驗室,經過連夜奮戰,8000多人次的檢測樣本順利出結果。
由於社區採樣多在白天鋪開,樣本送達醫院幾乎都是下午5時30分之後,大量檢測工作只能在夜間直至凌晨進行。從接收樣本,到核酸提取、PCR檢測,再到最後的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要經歷十來個步驟,每一步都要聚精會神,慎之又慎。
「我們提前做好分工,檢測就像流水線一樣保持高速不間斷進行。」古文深說道。
就這樣,他們每天與時間賽跑,為病例確診工作把好最後的關卡,為臨床救治提供重要的實驗室依據。
「檢測工作過程雖然艱苦,但我們深知這項工作意義重大,一定要把好質量關,絕對不能出錯。」丁睿說,支援隊的到來,使北京當地檢測能力短時間內提升了10倍。
7月15日,丁睿、古文深圓滿完成支援任務,從北京返粵。
然而,隔離期14天剛滿,他們又收到了組建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赴港的通知,「支援香港,我們也是責無旁貸」,以廣東醫療隊員為主的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很快組建完畢。
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的實驗室設在由體育館臨時改建的方艙醫院,條件比較簡陋。但作為具備PCR資質,能熟練掌握核酸提取、核酸擴增等技術的檢測人員,在進入實驗室的第一時間,很快進入應急檢測狀態。
隨著香港9月1日開始普及社區檢測計劃,樣本每天源源不斷地運往檢測實驗室,「高峰時樣本就跟小山一樣堆滿了方艙醫院」,丁睿提到,而且香港採取單採單檢,意味著檢測量更大,他們實行24小時不間斷工作制,採用兩班倒的排班方式,每班12小時開展檢測工作。
「為了保證檢測節奏不斷,我們都是分批吃飯,晚上11時多吃飯是常有的事。我連續上過7個夜班,日夜顛倒。」古文深說,就這樣持續14天,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完成了180萬份核酸樣本檢測。
「走出實驗室一霎,經常連胳膊都抬不起來,雙手被手套捂得蒼白起泡,消炎止痛膏是領得最多的用品。」說起這段經歷,丁睿語調頗為輕鬆,但是臉上因口罩勒痕而至今未消的點點痕跡,卻清晰記錄著那段時間的不易。
本部:守土有責,當好前線「偵察兵」
每次發生公共衛生事件,檢驗人員都在第一時間做好準備,衝鋒陷陣。這次,也不例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檢驗科及時響應需求,成為廣州最早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單位之一,1月21日便發出第一份檢測報告。為了保證核酸檢測質量,醫院組建了一支檢驗力量雄厚的八人精銳隊伍,24小時堅守在工作崗位,除了完成大量樣本的檢測,還對試劑、檢測系統、檢測方法進行評估比對,保證檢測前、中、後質量控制,做好檢測全程中涉及各個環節的生物安全工作。
抗疫路上,逸仙檢驗人沒有停下過他們的腳步。支部黨員積極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以身作則、勇擔重任,帶領全體科室成員堅守崗位、忘我拼搏。
「晚上怕黑?沒事,你一進實驗室,做著做著天就亮了。」「我儘量一次吃飽點,班次結束前就可以不脫防護衣了。」一言一句,都是檢測工作的縮影。到目前為止,醫院已完成17萬餘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單日最高檢測量達1723人份,平均4小時發出報告,為抗擊疫情盡了一分力量。
百年逸仙,從不負國!這是逸仙檢驗人始終堅持的初心。在肉眼可見的數以萬計的檢測結果的背後,是眾人不曾看到的付出和堅守。正如丁睿在分享會上所說:「檢驗人員都在實驗室裡,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與病毒作鬥爭。當我們準確地篩查出病毒,速度更快、質量更高地提供檢測結果時,這就是我們檢驗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