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被吹出老繭的話,叫做「王不過項,將不過李」。項,指的是西楚霸王項羽;李,指的就是本文要說的這個人——李存孝,一個被譽為五代第一猛將的戰神。
說起十三太保李存孝,如雷貫耳,但他的名氣其實來自於野史小說。特別是一本《殘唐五代史演義》,把他捧到了如同李元霸在《說唐》裡的地位:十八騎打敗黃巢八萬大軍,攻克長安,追得黃巢在虎狼谷自刎;後梁第一大將「鐵槍王彥章」和他交手,一個照面就被他打翻在地;五代十國第一名槍「白馬銀槍」高思繼,十個回合被抱病的他走馬生擒!
圖:香港邵氏電影《十三太保》,姜大衛飾李存孝
李存孝,真的如此厲害?
這一篇,我們來聊聊這個被後世無限神化的十三太保。
1、鐵楇
李存孝的手中的兵器很獨特,你能說出名稱嗎?
它叫「楇」,通「撾」,後來民間十八般兵器裡把它演變成了「抓」。形狀上最常見的是拳狀握釘、握指,到了明清時又演變成「硬抓」和「軟爪」兩種,「硬抓」就是木柄或鐵柄的打擊兵器,「軟爪」就是繫繩的軟兵器。《舊五代書》裡有這麼一段:「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僕人以二騎從,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楇,挺身陷陣,萬人闢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
五代時期,軍中的主兵是槍、槊。史載,李存孝對使用槊也很精通,比如「存孝激勵部眾,舞槊先登,一戰敗之」,槊是槊頭兩面開刃的長兵器,用於騎兵的刺擊、切割。楇相比槊,除有槊的刺擊外,兼有打擊的破甲功能,是一件騎兵衝鋒時的厲害傢伙。
因為此兵器的獨特功效,在李克用的沙陀騎兵中,猛將常用,比如綽號「李橫衝」的李嗣源也用過。後世則不多見,只在《宋史》中記載有宋將王繼勳:「繼勳有武勇,在軍陣,常用鐵鞭、鐵槊、鐵楇,軍中目為「王三鐵」。
李存孝是一員虎將,衝鋒陷陣時,兩匹馬交替騎,揮舞鐵楇無人能擋,被時人認為可媲美三國時的猛將張遼甘寧。
2、沙陀猛士
李存孝,沙陀人,本姓安,名敬思,是被晉王李克用從俘虜中提拔出來。《新唐書》記載:「存孝,飛狐人。少於俘囚中得隸紀綱,給事帳中。」不過,在戲劇演義裡,李存孝的出身被演繹成一名孤兒,牧羊為生,因為徒手打死一隻老虎,被李克用看中收為義子。
沙陀族,是西突厥的一個分支,活躍於唐末五代時期,如今早已煙消雲散。五代十國裡的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都是沙陀人建立的王朝。
說起這支當年叱吒風雲的沙陀武裝集團,李克用不可不提。李克用是沙陀貴族之後,成年後作戰驍勇,他率領的沙陀騎兵皆黑衣黑甲, 被稱為「鴉兒軍」。李克用箭術如神,曾經和匈奴人比試,一箭射下雙鵰,「時時從其群豪射獵,或掛針於木,或立馬鞭,百步射之輒中,群豪皆服以為神。」他有一隻眼睛瞎了,又有個外號叫「獨眼龍」,威名蓋於代北。
當時,橫行一時的黃巢,被李克用的沙陀騎兵多次擊潰,到了後來,黃巢軍隊聽聞李克用兵到,立刻驚恐大呼「鴉兒軍來了!」破長安、逼死黃巢,都是李克用的沙陀騎兵所為,只不過,被後世小說家吹到他的乾兒子李存孝頭上。
五代時期軍中大將流行收義子,李克用就收了十二個義子,族籍有沙陀、回紇、吐谷渾、漢,加上親兒子李存勖,合稱十三太保。
3、武勇
晉王帳下猛將如雲,李存孝是其猛將中最出名的一員。
《舊五代史》稱:「(李存孝)及壯,便騎射,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武皇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捷。」
說說李存孝出名的兩次戰鬥。
第一次,唐軍潞州節度使孫揆率一萬三千人,奔赴潞州準備討伐李克用。李存孝只帶了三百騎,埋伏在山谷,一個衝鋒截斷了唐軍,生擒了孫揆。
第二次,李存孝與後梁作戰,梁軍在軍柵裡嘲笑道:「太原已經被包圍了,你們沙陀人將沒有巢穴了,還不投降嗎?」李存孝率領五百名精騎兵,繞梁柵而呼道:「我們沙陀人之所以找巢穴,是要吃你們的肉,快命令你們中間肥胖的人出來一戰!」梁軍驍將鄧季筠不服氣,引軍出戰,被李存孝擊敗生擒,梁軍大敗。
從這兩件戰鬥來看,李存孝只是個幾百名騎兵的先鋒官而已,既不是統領大軍的方面大將,也沒什麼戰術謀略,只是一味的勇猛善戰。
4、叛逆
李存孝脾氣很大。
因為自恃武藝高功勞大,李存孝基本看不起同僚。特別在連續出擊,擊敗孫揆、葛從周收復戰略要地潞州後,李存孝自認為功勞第一,但李克用知道這個義子的能耐,封其他人為昭義留(潞州軍區司令)。
心胸狹隘的李存孝勃然大怒,氣的整整幾天沒吃飯。
李存孝依仗武勇,性格桀驁,軍中其他人都讓他三分,偏偏有一人不買帳: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之一、排名第四的李存信。
李存信是回紇人,性格狡黠,精通四門夷語,知兵善戰,是李克用手下非常得力的大將。他對李存孝的跋扈很不服氣,兩人多次爭功,勢同水火。
公元892年正月,後趙的王鎔率兵十餘萬來進攻,李克用任命李存信為蕃、漢馬步都指揮使,協同李存孝一同攻打王鎔。不料李存孝、李存信二人互相忌恨,誰也不願出死力合作,所以兩支戰鬥力極強的王牌部隊,居然互相觀望都不肯上前。氣得李克用只有改派別的將領,才打贏了這一仗。但是李存信很有心計,他見到李克用後立刻告狀:「存孝有二心,之所以避而不擊,望風退卻,恐怕和敵人有私盟。」
李克用的性格向來暴躁,疑心病重,聞聽此事大為惱火,但還是半信半疑。
不料李存孝得知此事後,原本就為自己有功不賞而惱火,加上被誣陷後更加鬱鬱不平,起了反叛之心——但他實在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他暗中聯結梁和趙,向名義上的正統朝廷唐廷上表章,將邢州、洺州、磁州三州歸順朝廷,並請求封給他為節度使,會同各道軍隊討伐李克用。被地方軍閥架空的唐昭宗見了表章大喜,果然頒發詔令任命李存孝為邢州、洺州、磁州節度使。
李克用大怒,一年後親率大軍出徵,出兵討伐李存孝。
昔日的義子,今天的敵人。
5、車裂
一開始,李存孝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他的盟友王鎔連吃幾個敗仗後,畏懼李克用軍威,私自遣使乞和,答應每年進攻錢糧,並出兵三萬助李克用共擊李存孝。這一下,李存孝成了孤軍,只得堅守在邢州城。
李存孝兵少將寡,一座小城被李克用大軍深溝高壘團團包圍,插翅難飛。此時此刻,李存孝再有衝鋒陷陣的天大本事,也難以施展。
時間久了,城中糧食吃盡,軍心渙散。李存孝無奈,只得登上城頭,對李克用謝罪哭訴道:「兒子承蒙晉王的深恩,位至將帥,如果不是別人讒言離間,怎麼會割捨父子的深恩,附仇讎之黨!兒子雖然做錯了事,但實在是李存信的誣陷,若能親自見晉王一面,死了也甘心。」
李克用心軟了,於是派遣劉太妃入城慰勞,劉太妃把鬥志全無的李存孝引到軍帳謁見。李存孝磕頭請罪道:「兒子立國很多功勞,沒什麼大過錯,但被人誣陷中傷,無路伸冤,這才迷昧至此!」李克用罵道:「你寫給王鎔的書信,把我說得罪惡萬端,難道也是存信指使的嗎!」命令將他捆綁在馬車後,回到太原後,在鬧市車裂處死。
車裂,是李克用軍中的酷刑,用五頭牛將活人活生生拉扯而死。對待叛逆行為,李克用向來是鐵石心腸。
民間傳說中,車裂當日,由於李存孝天生神力,五頭牛根本拉不動他,連續拉了十幾次都被李存孝拉了回來。後來,還是李存孝自己心灰意冷,對劊子手說:「要先挑斷我的手筋腳筋,打碎我的膝蓋肘骨,這樣我的四肢無法發力,五頭牛才能將我拉死。」劊子手如法炮製,才算活生生拉死了一代豪傑。
處死猛將李存孝,李克用也很痛惜,私下怪罪沒人給他說情(這也是李存孝情商低人緣差的問題),史載:「存孝死,武皇不視事旬日,私憾諸將久之。」
6、武夫
稍微冷靜的看待李存孝,就會知道此人僅是一介武夫,勇則勇,忠則不忠,智則不智,自古能力超群性格桀驁不馴的豪傑多沒有好下場,如李存孝這樣貴為親信王子、一方大將,卻朝三暮四身裂名敗。李存孝頭腦簡單,居功自傲,卻遠不能安邦定國,近不能保住自家性命,別說和楚霸王相比,比起五代名將王彥章,無論人品還是智勇,也差的很遠。
李存孝留給後世的只是一個揮舞鐵楇萬夫莫當的勇將背影,如同他的乾爹李克用、幹兄弟李存勖、李嗣源的這支能徵慣戰的沙陀鐵騎,攪亂了晚唐,攪亂了中原大地,卻最終落得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消逝在歷史煙雲之中。
毛澤東在晚年讀《五代史·莊宗記》時,對李克用和他一批義子的傳奇故事很感興趣,曾專門讓秘書田家英查詢一首詠史詩的作者。即用這首清朝詩人嚴遂成的《三垂岡》結束這篇短文:
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
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聲明: 本文作者快哉風(王浩),文史作家,中日關係史專家。自媒體所有文章均為原創作品,歡迎閱讀,任何媒體不告而用、抄襲必究。聯繫QQ:49146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