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羅曼羅蘭
如果你是一個經常看電視或者是網絡視頻的人,你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叫做「洋氣」(洋氣是指西洋的樣式,風格,習俗等)。穿得漂亮是洋氣得,會唱饒舌是洋氣的,會說英語是洋氣的……。反之就是「土氣」的。而這裡的「土」指的就是「本土」,總而言之,一切美好的,漂亮的,時尚的都是洋氣的,醜陋的,樸素的,過時的,都是「土氣」的。這種表達現象已經由來已久,而且根深蒂固。這是一種長期仰視西方文化之後潛移默化的語言習慣。
「洋氣」雖然只是兩個字,但側面反映了1840~1949近100多年來中華民族的衰落和辛酸。「洋火」,「洋釘」,「洋槍」,「洋炮」等等這些詞在幾十年前所有人都熟悉,它折射了當時我們的工業基礎之薄弱,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在工業領域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直到今天,我們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大國,所以今天,你很少聽到洋槍洋炮之類的詞,因為我們已經擁有,而且更好。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洋槍洋炮」我們不說了?,唯獨「洋氣」直到今天大部分人還會脫口而出呢,原因很簡單,前者是「物質層面」的,而後者是「精神層面」的。
一切物質的東西都是短暫的,都是可以及時滿足同時也可以及時遺忘的,就好比一個孩子,今天他可能羨慕別人的玩具很漂亮,但如果明天你給他買了一個同樣的甚至更好的玩具,他從明天開始就不會羨慕別的孩子。但如果你打心眼裡崇拜一個人,即便你自己一直在進步,你的能力已經接近他,甚至已經超越他,你也不可能及時停止對他的崇拜,就好比一個大學教授見到自己的小學老師也會鞠躬問好是一樣的道理。世界最著名的拳王泰森,今天他已經不可能再打敗一個年輕的拳手,但是每一個年輕的拳擊手都會尊重他。
寫到這裡,我相信很多讀者都已經理解「洋氣」一詞為何長久不衰?其實這不是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我想討論的是如果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長期的崇拜之後,他就會失去自我。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更是如此!
改革開放到今天已經40多年了,必須承認之前我們是很落後,因為我們錯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我們向西方學習工業和科學技術,所以他們不僅在科學技術上影響了我們,在文化上也影響了我們,所以「洋氣」一個詞才能在中國流行幾十年,這都可以勉強理解,但可以理解不代表這樣的「文化仰視」可以無休止地延續下去。
不管你有多痛,都不能在悲傷中度過自己的一生——馬尼託夫,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如此,一個民族更是如此。中國是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民族,一兩百年對我們而言只是歷史標尺上一個非常小的刻度,如果你嘗試著用歷史縱深思維去考慮問題,就不會為區區一兩百年暗淡的歷史而「傷春悲秋」,不要用自卑者的角色去負重前行,這是很可怕的,我們也不需要這樣的悲情。
然而,今天大部分國人都是這樣的悲情思想,「西方」幾乎成為他們的精神標杆,不得不承認,在過去一兩百年西方確實做得很好,但不代表那只能是唯一,也不代表那是不可超越的。
上下同欲者勝——孫武
一個國家要想再次強大,如果沒有真實的「文化自信」,一切都是天方夜譚,承認別人的優秀不代表我們就得自卑,為什麼直到今天?還是一切唯西方論。過度吹捧西方文化,過度宣揚西方成功論,國內的一切都看不順眼,總感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很少看到真正有自信的國人。國內商業如此發達的今天,電視的廣告還是白人,大型商場的廣告還是白人,電影海報全是白人,每年出國買幾千億的商品回國,打開包裝之後大部分都是中國製造!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春秋》
我們今天的社會現象,看上去一片繁榮,但很遺憾,其中不包括自信的精神世界。國家認同感才是一個民族強大的原動力,就這一點,美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真是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我們必須「內化」自己,國人在思想觀念上彼此達成一致,構成一個統一的態度體系,愛我民族,強我中華,文化自信,只有這種態度是持久的,並且成為每個中國人人格的一部分,只有達到這樣的認同感。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才會再次強大,並且長久不衰。
教育能增加固有的價值,有素的訓練能堅定這個信心——霍拉斯
然而要實現這樣的願望,必須經過長時期的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自信則國自信,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最終形成「內化」的原動力。而這種「內化」的自我民族的認同感和自信,才是一個民族崛起和強大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