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化」才是一個民族復興崛起的第一原動力

2021-01-12 平面社會

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羅曼羅蘭

如果你是一個經常看電視或者是網絡視頻的人,你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叫做「洋氣」(洋氣是指西洋的樣式,風格,習俗等)。穿得漂亮是洋氣得,會唱饒舌是洋氣的,會說英語是洋氣的……。反之就是「土氣」的。而這裡的「土」指的就是「本土」,總而言之,一切美好的,漂亮的,時尚的都是洋氣的,醜陋的,樸素的,過時的,都是「土氣」的。這種表達現象已經由來已久,而且根深蒂固。這是一種長期仰視西方文化之後潛移默化的語言習慣。

「洋氣」雖然只是兩個字,但側面反映了1840~1949近100多年來中華民族的衰落和辛酸。「洋火」,「洋釘」,「洋槍」,「洋炮」等等這些詞在幾十年前所有人都熟悉,它折射了當時我們的工業基礎之薄弱,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在工業領域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直到今天,我們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大國,所以今天,你很少聽到洋槍洋炮之類的詞,因為我們已經擁有,而且更好。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洋槍洋炮」我們不說了?,唯獨「洋氣」直到今天大部分人還會脫口而出呢,原因很簡單,前者是「物質層面」的,而後者是「精神層面」的。

一切物質的東西都是短暫的,都是可以及時滿足同時也可以及時遺忘的,就好比一個孩子,今天他可能羨慕別人的玩具很漂亮,但如果明天你給他買了一個同樣的甚至更好的玩具,他從明天開始就不會羨慕別的孩子。但如果你打心眼裡崇拜一個人,即便你自己一直在進步,你的能力已經接近他,甚至已經超越他,你也不可能及時停止對他的崇拜,就好比一個大學教授見到自己的小學老師也會鞠躬問好是一樣的道理。世界最著名的拳王泰森,今天他已經不可能再打敗一個年輕的拳手,但是每一個年輕的拳擊手都會尊重他。

寫到這裡,我相信很多讀者都已經理解「洋氣」一詞為何長久不衰?其實這不是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我想討論的是如果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長期的崇拜之後,他就會失去自我。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更是如此!

改革開放到今天已經40多年了,必須承認之前我們是很落後,因為我們錯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我們向西方學習工業和科學技術,所以他們不僅在科學技術上影響了我們,在文化上也影響了我們,所以「洋氣」一個詞才能在中國流行幾十年,這都可以勉強理解,但可以理解不代表這樣的「文化仰視」可以無休止地延續下去。

不管你有多痛,都不能在悲傷中度過自己的一生——馬尼託夫,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如此,一個民族更是如此。中國是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民族,一兩百年對我們而言只是歷史標尺上一個非常小的刻度,如果你嘗試著用歷史縱深思維去考慮問題,就不會為區區一兩百年暗淡的歷史而「傷春悲秋」,不要用自卑者的角色去負重前行,這是很可怕的,我們也不需要這樣的悲情。

然而,今天大部分國人都是這樣的悲情思想,「西方」幾乎成為他們的精神標杆,不得不承認,在過去一兩百年西方確實做得很好,但不代表那只能是唯一,也不代表那是不可超越的。

上下同欲者勝——孫武

一個國家要想再次強大,如果沒有真實的「文化自信」,一切都是天方夜譚,承認別人的優秀不代表我們就得自卑,為什麼直到今天?還是一切唯西方論。過度吹捧西方文化,過度宣揚西方成功論,國內的一切都看不順眼,總感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很少看到真正有自信的國人。國內商業如此發達的今天,電視的廣告還是白人,大型商場的廣告還是白人,電影海報全是白人,每年出國買幾千億的商品回國,打開包裝之後大部分都是中國製造!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春秋》

我們今天的社會現象,看上去一片繁榮,但很遺憾,其中不包括自信的精神世界。國家認同感才是一個民族強大的原動力,就這一點,美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真是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我們必須「內化」自己,國人在思想觀念上彼此達成一致,構成一個統一的態度體系,愛我民族,強我中華,文化自信,只有這種態度是持久的,並且成為每個中國人人格的一部分,只有達到這樣的認同感。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才會再次強大,並且長久不衰。

教育能增加固有的價值,有素的訓練能堅定這個信心——霍拉斯

然而要實現這樣的願望,必須經過長時期的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自信則國自信,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最終形成「內化」的原動力。而這種「內化」的自我民族的認同感和自信,才是一個民族崛起和強大的原動力。

相關焦點

  • 民族復興需要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
    二、長徵精神與圓夢精神的邏輯關係  既然紀念長徵勝利的目的是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質和力量之源,為圓民族復興之夢助力,那麼,我們有必要回答一個問題,長徵勝利促成長徵精神,又是因為有長徵精神才有了長徵勝利,那麼作為新長徵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運動,在廣泛性、根本性和艱難性上,一定會超越紅軍長徵。
  • 公方彬:民族復興需要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
    尤其思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長徵,怎樣才能像紅軍長徵那樣迸發出支撐民族前行的圓夢精神,怎樣將長徵精神與圓夢精神銜接,找到內在契合點,實現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以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是長徵勝利紀念活動的根本目的和著眼點、著力點。
  • 民族復興背景下當代中國的國家身份選擇
    這種千年輝煌加百年屈辱的歷史背景塑造了中國人心中濃厚的民族復興情結,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也曾指出:「『中國崛起』堪屬用詞不當,『復興』更為準確」[18]。而正是這種「復興」與「崛起」的不同,使得中國形成了一種不同於其他大國的世界觀,並因此可能走出一條不同於其他大國的發展道路,這是理解中國國家行為根源以及外交獨特性的關鍵所在。
  • 最初的原動力《聖經》
    最初的原動力《哈該書》第1章經文:那時,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的百姓,都聽從耶和華他們 神的話,和先知哈該奉耶和華他們 神差來所說的話;百姓也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
  • 【熟讀深思】北歐兩項國家集訓隊:內生動力為第一原動力
    【熟讀深思】北歐兩項國家集訓隊:內生動力為第一原動力 2020-08-31 1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學認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是什麼意思?
    中國夢 復興夢本篇關鍵詞:中國夢、復興夢、中華傳統文化、造紙術、印刷術、漢字、統一。我們只是在復興中國的崛起不是創造,而是復興,是回到巔峰,是必然!視頻裡講,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不同有如下幾點:第一,國家觀:中國是文明認同,西方國家是民族認同。
  • 公茂虹:民族復興的文明視野(下)
    作者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本質是中華文明的復興,是中華文明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深化對民族復興與文明發展關係的認識;需要提升對文明內涵及外延的思想認識,拓寬文明的視野,順應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勢,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自覺;需要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勢中把握中華文明復興的價值意義、現實表達和前進方向。
  • 化解「崛起困境」 堅持「復興之路」
    原標題:化解「崛起困境」 堅持「復興之路」王泰平過去我們研究國際形勢,總是分析外國戰略和政策對我們的影響。現在談國際形勢,不能不把中國自己擺進去,如果不談中國的變化對國際形勢產生的影響,就說不清楚,這就有力地證明中國的實力、地位已經今非昔比,中國變量的影響顯著擴大了,這從去年9月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就不難看出。
  • 衡水中學開展「立志科技強國 實現民族復興」主題團課活動
    為引導同學們了解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立志為中國快速發展,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獻禮衡中建校70周年,11月18日,該校團委組織高一二年級上了主題為「立志科技強國 實現民族復興」的團課活動。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認識到科技強國的重要性,要立志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 英國教授:中國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是一個文明卻「偽裝」成國家!
    在他們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他們隨時都是一個起點,每當他們建立起大一統盛世的時候,總是不認為這是創造而是復興、是回到巔峰,似乎那個巔峰的中國,早在黃帝之前就存在一樣。也就是說,古代中國衰弱後,會不斷地重新崛起和復興,包括現在也是如此。近代100多年衰弱,到現在又在重新復興,這在世界範圍內可謂是獨一無二。
  • 全球公認最聰明3大民族,華夏民族屈居第二,他們才是第一高智商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人類文明的誕生幾千年的歷史,與其同時,世界各地誕生了各種各樣優秀的民族,那麼那些民族是全球公認的最聰明的民族呢?20世紀著名的科學家馮卡門告訴錢學森: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種只有猶太人和中國人。今天,全球公認最聰明3大民族出爐了,華夏民族雖然屈居第二,但是實至名歸,他們才是第一高智商,我們也不得不給他們豎起大拇指。排名第三的據說是日耳曼民族。
  • 殖民地文學如何引領民族獨立:葉芝和他的愛爾蘭文學復興
    電影裡的精靈、海豹精靈、蓋爾語民謠等看似古老的愛爾蘭文化符號,實際上是最近百餘年才從民間發掘,並逐漸變為愛爾蘭民族象徵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場愛爾蘭文學復興運動,通過從愛爾蘭歷史、傳說、民歌以及地方文學中汲取養分,創造了愛爾蘭特色的民族文學,塑造了愛爾蘭的民族認同。
  • 馮友蘭怎樣尋找民族脫困出路
    哲學的復興,是民族復興的先導  抗戰期間,與那些悲觀消極論者相反,馮友蘭認為:淪陷的失地一定會光復,中華民族必然會重新崛起;在民族戰爭的緊急關頭,只有用民族的觀點,才能更廣泛地動員群眾。  這在《中國哲學史》的《自序》中,可以得到說明。
  • 世界如此多的國家和民族,哪些才是中國最值得學習的榜樣?
    不過,中國要實現復興,還需要在經濟上不斷發展,在文化上取得進步,特別是要在科學上要實現突破,如此才能成為了一個現代文明的強國。放眼世界,有哪些國家值得我們去學習呢?曾經,央視製作了紀錄片《大國崛起》。該紀錄片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國、美國共9個大國的崛起之路,這就是讓我們去學習他們崛起的成功經驗和教訓。
  • 談談弘農楊氏的復興
    一個反對歷史的民族註定會成為一個沒有歷史的民族,一個反對歷史的家族,註定會成為沒有歷史的家族。俗語云,欲滅其國,必先滅其史,如果一個國家、民族、家族的歷史沒有了,這個國家、民族、家族就滅亡了。專家們列出中國十大名門望族,楊氏名列第二,隴西李氏居第一,其實,如果從影響力,時間跨度綜合來說,隴西李氏只不過多出了幾個皇帝而已,然而很快他們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並沒有像弘農楊氏那樣幾千年綿延不斷,文化一直沒有斷層脫節。所以,真正的天下十大名門望族,弘農楊氏應當居第一。
  • 董俊山:大力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必須面對的根本問題,是當今時代、當今社會、當今世界應該優先解決的頭等大事,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政治家、戰略家極為關注的重大政治議題。
  • 深度:董酒總裁劉智濤有關《名酒復興與大商崛起》原始版流出
    因此,今年行業走勢中,名酒勢必會成為一股強勢力量,也必將帶動一大批經銷商崛起。成都糖酒會期,貴州董酒股份公司總裁劉智濤關於名酒復興和大商崛起的原始版流出,在此與酒說粉絲們共同分享。大商的崛起往往和名酒品牌的復興有緊密的聯繫。大商與名酒的合作時間平均達到了15年以上,經歷了這些品牌的沉淪與輝煌,當然也成為獲益者。
  • 閻學通:「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
    閻學通:自2013年以來,中國崛起最為突出的特點是迅猛且不可阻擋的。國家的政治目標由經濟建設轉向民族復興,政治治理由維持穩定轉向反腐敗,社會變化的動力由積累財富轉為改革創新,經濟增長點由出口導向轉為內需消費,外交戰略由韜光養晦轉為奮發有為。道德觀念的變化相對較小,但出現了轉變的跡象,講道義的聲音開始出現,物質主義雖然仍佔有主導地位但開始弱化。
  • 鍾清:凝聚民族團結合力,奮力實現中華民族 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歷史昭示我們,沒有各民族團結奮鬥,就沒有國家發展、穩定、安全;沒有國家發展、穩定、安全,也就沒有各民族繁榮發展。凝心聚力畫好民族團結進步「同心圓」,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做到以下三個堅持:一是堅持黨的領導,築牢民族團結進步的「防火牆」。要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過程、體現到加強民族團結的各方面,始終從政治上把握民族關係、看待民族問題。
  • ...民族復興 亞特蘭大 海外僑胞 中國發展 華僑華人-中國新聞-東方網
    原標題:國僑辦主任:歡迎僑胞回國實現中國夢  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20日在與美國亞特蘭大當地僑團代表座談時說,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將個人夢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結合起來,歡迎僑胞回國實現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