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沒有劃清範圍的衝突地區,形勢都是相當複雜的,很容易引發擦槍走火。其實熟悉過去的軍迷,應該就知道,最近發生的一次冷兵器衝突,並不意外,早在幾十年就發生過三菱刺刀對上廓爾喀彎刀的事情,歷史總是不斷上演的。
這次我們要說的是「乃堆拉白刃戰」,事情發生在67年,早於反擊戰2年時間,從這次的小規模衝突中就直接反映出了2年後的一些情況,算是一個預演吧。
當時氣氛已經比較緊張,雙方都在乃堆拉山口挖工事,而8月的時候對方認為我們的一些戰壕接近了錫金一側,就開始在乃堆拉山脊的位置那鐵絲網,企圖多佔有一些區域,這就是他們的老毛病,非常高愛佔小便宜,一直到現在都沒變。
9月的時候我們要求對方停止那鐵絲網,但是遭到拒絕,這時候發生白刃戰,我們有2人負傷。
到了9月中旬,對方開始動手了。其中112旅使用一個連的兵力進攻我方掃所,不僅開火還用了手榴彈,我們則使用40mm火箭筒還擊,配合機槍射手快速解決戰鬥。對方損失67人,我們損失1人6人負傷,同時順勢搗毀了對方的鐵絲網和前沿障礙物。
而後戰鬥進入炮戰,當然打炮戰我們更是不怕的。我方308團有大量輕重火炮,包括12門122mm重炮、120mm/82mm迫擊炮等等,一起開火反擊,直接把對方陣地打到啞火,共發射彈藥45000發,這次對方損失了10個炮兵陣地中的8個,丟下了600多人。
就這樣一直到了10月,對方還不死心,又開始在山口搞摩擦,這次出動的是號稱精銳的廓爾喀第7聯隊。由於經歷過上次的戰鬥,雙方都比較謹慎,最後演變為一場白刃戰,我方的56式半自動步槍配上三稜刺刀,對方廓爾喀山地兵拿出了祖傳的廓爾喀彎刀,戰鬥短促而激烈。
關於這次戰鬥的描述不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對方慘敗,一個熱兵器作戰都打敗的隊伍,又怎麼可能有士氣打贏白刃戰呢?
其中56式使用的三稜刺刀由合金鋼鍛壓而成,硬度在60HRC以上,刀身呈稜形,三面開血槽,刀身經過磷化和滲碳熱處理,一般的防刺服都擋不住。而且三稜刺刀的設計主要就是以刺為主,刺入人體後,扎出大體是方形的傷害,拔出後具備放血效果,且各處傷口擠壓妨礙了止血和癒合。
當然,廓爾喀彎刀也不是吃素的,這種武器在冷兵器中有著極高的聲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符合力學原理的反曲刀,且每一把彎刀都刻有士兵的名字,是榮譽和生命的象徵。
但是這種武器更適合特種作戰,比如近身格鬥和刺殺,像這種戰線上的白刃戰,裝備三稜刺刀後的56式步槍有長度優勢,配合刺殺招數效果遠勝於小巧的彎刀。另外就如同之前所說,對方已經失去了氣勢,就算是精銳的廓爾喀聯隊也不過是虛張聲勢。
以上幾次戰鬥對方丟下了800多人,還有大量的軍用物資。這些都在後來後交還給了對方,並且用雙方文字註明籤字留存。雖然這次白刃戰發生在反擊戰2年前,但是基本可以看出對方的特點,膽子很大很敢大(敢打突襲),但是缺乏全局觀和指揮藝術,炮兵使用能力很差,陣地分散被各個擊破。
在基本了解對方的底細後,也為後來的更大規模的行動做好了準備。可以說在白刃戰上,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在這個方面,從來也沒有怕過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