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頭手術」把多年來人類對精神、大腦和人體之間的關係的爭議重新推上風口浪尖。如果換頭成功,「我」還是我麼?
本文系網易沸點工作室《噠噠》欄目(公眾號:dadatime)出品,每周五期,聚焦年輕人關心的科普話題。
11月17日,義大利神經學家塞爾焦·卡納維洛(Sergio Canavero)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世界首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在一具遺體上成功完成。「換頭手術」再度引發熱議。
媒體報導該手術在中國完成,並經中國哈爾濱醫科大學的顯微外科中心主任任曉平教授參與指導。
但「換頭手術」真的成功了嗎?
「換頭手術」喧囂了好幾年
運用於人體的「換頭」構想最初於2013年由神經學家卡納維洛提出。
2015年,一位患有先天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俄羅斯青年計算機工程師,自告奮勇成為卡納維洛實驗的志願者;同年7月,卡納維洛在國際生物醫學前沿學術交流會議中與留美歸來的外科專家任曉平教授達成合作意向。
Valery Spiridonov患有遺傳性的霍夫曼肌肉萎縮病症,決定接受換頭顱移植手術。 | 視覺中國
志願者與合作夥伴俱全,卡納維洛當即滿懷信心的宣布:最遲在2017年12月,他就會進行首次「換頭」手術。
如今,卡納維洛回應了他的承諾,雖然之前備受矚目的俄羅斯小夥並未參與其中。
但卡納維洛聲稱,近日完成的「換頭手術」是「進行人類活體頭部移植手術之前,最後階段的準備工作」。
在任曉平教授的帶領下,本次手術持續了18個小時。連接起切斷的脊椎、神經、組織和血管,最終將一具遺體的頭顱成功移植到了另一具遺體上。
任曉平教授指導學生做實驗 | 新華網
任曉平教授將這項手術命名為「異體頭身重建術」,並表示,這項手術的成果已經在網絡學術期刊《國際神經外科》(SNI)上發表。
此次試驗完成後,團隊的下一個目標是進行腦死亡患者(即植物人)的頭顱移植,最終實現人類活體換頭手術。
據卡納維洛設計,人類活體換頭手術需要遵從以下四個關鍵步驟:
1、將受體頭部和供體身體冷卻,通過低溫減慢細胞死亡的速度;
2、剝離脖子周圍的組織,並用小管子連接主要血管,乾淨利落地切斷受體和供體各自的脊髓;
3、用聚乙二醇衝洗受體頭部和供體身體的融合區域,使二者的脊髓末端合為一體。並在之後的手術過程中不斷地注射這種化學物質;
4、縫合肌肉和血管,讓受體在三到四周內保持昏迷以避免運動。期間,用電極定期刺激脊髓,強化新建立的神經連接,幫助脊髓進行「康復訓練」。
卡納維洛表示,如果手術成功,病人可在一年之內恢復行走能力。
卡納維洛像
早在2015年的採訪中,任曉平教授就曾談到,?「換頭術」成功實施所面臨的最棘手也是最關鍵的障礙是中樞神經再生問題——即如何讓斷裂的脊髓重新聯通。
對此,卡納維洛在術中運用了聚乙二醇,也就是PEG,來解決這一難題。
其實聚乙二醇這種物質並不稀奇,它是許多化妝品中的必備成分。早有德國科學家利用它來有效防止疤痕組織的產生。
像卡納維洛慷慨激昂說明的那樣,如果將頭和身體切斷的脊髓比作義大利細麵條,那麼聚乙二醇就好比一種特殊的「膠水」。在術中,用聚乙二醇衝洗頭部和身體的融合區域,可以不斷地製造一種粘稠環境,促進脊髓重新融為一體,就像用熱水將幹義大利麵泡軟後,麵條粘在一起一樣。
卡納維洛用兩截香蕉與一撮義大利麵來演示他的想法。這臺「世界首例換頭術」中,聚乙二醇扮演關鍵角色。
醫學界早已有了聚乙二醇在動物中促進脊髓神經生長的例證,結合如今已然具備的肌肉及血管縫合技術,卡納維洛曾信心滿滿地表示:「如今各種有關頭部移植手術的技術都已經成熟。」
然而,有專家對這一說法持有懷疑態度,美國普渡大學麻痺研究中心主任理察·博根斯(Richard Borgens)表示,「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在頭部移植手術以後,脊髓和大腦的連接會產生有效的感覺或運動功能。」
此次在遺體上進行的「換頭手術」也不具備說服力。
「換頭」真的可行嗎?
其實,有關換頭重生的奇思妙想早在神話傳說或科幻故事中就已出現。
中國古籍《搜神記》、《夷堅丙志》、《湖海新聞夷堅續志》、《聊齋志異》等中就有多個易頭續命的離奇橋段。
在西方,享有「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美名的英國小說《弗蘭肯斯坦》描寫的正是一個有關人體拼湊的故事,後於1969年被美國拍成電影《致命科學怪人》,堪稱恐怖科幻電影之經典。
《知名科學怪人》海報廣告
而對於「換頭」的醫學探索,早在上世紀中期就打開了篇章。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前蘇聯、美國、中國的醫學界在動物頭移植上都有過成功的先例。
1954年,前蘇聯外科醫生弗拉迪米爾·德米科霍夫?(Vladimir Demikhov)將一隻小狗的前半身「嫁接」到一隻大狗身上,術後的?「雙頭狗」奇蹟般的存活了下來。
1954年Vladimir Demikhov狗頭實驗
雖然多次試驗後所有的「雙頭狗」都沒有撐過6天,但動物體移植由此被推上歷史舞臺。
1956年,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趙士傑教授挑戰前人的狗頭移植,「雙狗頭」存活5天零4小時,創造了國內的最好紀錄,開啟了中國器官移植的先河。
1970年,美國神經外科醫生羅伯特·懷特(Robert White)將實驗目標轉移到靈長類動物獼猴身上,完成了歷史上第一例成功的頭部移植手術。
左圖:蘇聯科學家Vladimir Demikhov的雙頭狗 。右圖:美國科學家Robert White與他的頭部移植猴子。
他把一個活的獼猴的頭部移植到另一隻無頭獼猴身上,但並未成功聯通兩者的脊髓。術後的「雙頭猴「存活9天之後死於排異反應。
在經歷長達40餘年的沉寂之後,2013年,頭顱移植重回大眾視野。任曉平教授率領團隊進行了首次小鼠換頭實驗,並取得了部分成功。儘管術後的小鼠最長只活了一天,但換頭後的老鼠能夠脫離呼吸機進行自主呼吸。
2013任曉平鼠頭實驗
2016年初,任曉平教授在猴子身上也進行了類似的操作,實驗中的粗針腳猴頭照片廣泛見諸於媒體報導。與之前的數次嘗試類似,這臺手術也只是接通了血管,沒有聯通脊髓和其他神經,所以雖然頭沒死但頂好也是高位截癱。出於道德考慮,數時後,這「兩隻」有名無實的猴被最終被「人道主義消滅」。
從起初的風靡熱議、到後來頹靡希聲、再到如今的卷「頭「重來,醫學上各類器官的移植技術已得到極大發展和完善,相比之下頭顱移植卻進展緩慢,實驗屢屢受挫。
其中一項重要原因是:神經損傷的修復在如今的醫學界仍是一個難題,這些年來類似於脊髓橫斷再連接的神經外科手術沒什麼進展,而頭顱移植最大的難點正在於此。
大腦和脊髓的連接會是手術的難點 | webmd.com
對於近日公布的 「換頭手術」相關情況,不少專家提出了質疑。
其中,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胡永生教授就談到,「這次所謂的頭顱移植手術是在遺體上進行的,嚴格意義上不能稱之為手術。」
並指出「手術應該是指在活體上進行的操作,在遺體上進行的實際是解剖或解剖學研究。」因此,將在遺體上進行的解剖稱為「手術」,可能有誤導公眾之嫌。
11月21日,任曉平教授在新聞發布會上更正了媒體關於「人類第一列頭移植」、「換頭術」等的說法,認為這樣的說法並不妥當。「嚴格上說,這次團隊完成了第一列頭移植外科實驗模型,並沒有實行手術。」
任曉平新聞發布會直播 | 新京報
任曉平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說,本次實驗的主要意義在於為類似手術提供了手術原則、操作流程、解剖結構等方面的經驗。
而當被問及」遺體頭部移植實驗成功的標準「時,任曉平教授表示,完成實驗、在期刊上發表了文章即是成功的證明,「相比成功,我更願意用完成這個詞」。
關於頭顱移植手術成功率的情況,任曉平教授回顧到幾年之前的小鼠實驗,「大概做了1000隻小鼠的實驗,換頭後成活率也就是30%-50%。」對於運用於人類活體換頭手術的具體時間,任教授表示「無法確定」。
事實上,醫學界目前普遍認為,頭顱移植手術所涉及的關鍵技術仍極不成熟。
切割下的人頭和身體如何保存?術中腦部失血如何解決?脊髓神經和其他神經如何聯通?術後的排異反應如何化解?等等難題仍然亟待解決。
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神經學主任羅伯特·拉夫(Robert Ralph)對此並不看好,他認為換頭距離實現還有幾個世紀的時間,而不是幾年。
「換頭」的倫理道德考驗
在醫學技術的討論之外,「換頭手術」把多年來人類對精神、大腦和人體之間的關係的爭議重新推上風口浪尖。
從長遠考慮,假使換頭成功,「我」還是我麼?「我」是否單指寄居在大腦中的自己?人格是否取決於「我」的軀體?「我」的記憶是否存留或是有所交織?
諸如此類的疑問中,最難以回答的問題是,術後患者的自我認同感是怎樣的?畢竟,對人類感受這方面的研究,參與實驗的動物是幫不上什麼忙的。
和許多沒有先例的手術一樣,人們還會擔心「滑坡理論」在此重演——即該手術會否最終演變為一項「外貌消費」,導致人們為了美貌而交換身體?
風波之下,網友們腦洞大開:假如人類換頭真能成功,康熙大帝「還想再活500年」的願望將不再是夢,老了就買一年輕人的身子接上,實現長生不老。
假如人類換頭真能成功,什麼身高啊殘疾啊癱瘓啊都不再是事兒,沒準霍金還能寫兩本《時間簡史》,身體硬體條件都能彌補。
假如人類換頭真能成功,變性手術也可以免了,把兩個都有變性需求的男女的腦袋互換一下就行了等等。
面對鋪天蓋地的冷思考和熱紛爭,任曉平教授心態樂觀。「作為醫生這是我的使命,倫理最基本的要素是生命、生存,沒有生命和生存無法談倫理。醫學倫理學是為了治病救人。一個新生事物出現,人們大可以去規範它,討論它,但是不能阻礙它,歷史證明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礙。」
關注公眾號「噠噠」,回復關鍵詞「文章」,查看更多精彩:
《一個只現身過三次的神秘組織,連你姓都能改》
《在中國,又一個孩子被捂死了》
《永別了,人類,我是白鰭豚》
《國外已叫停的運動,中國學生還在狂做》
參考文獻:
[1] 科學人.「換頭手術」今年做?人類真的準備好了嗎?.果殼網.
[2]趙思家.換頭術2017?[M].2015.
[3]李麗雲,喬蕤琳. 「換頭術」突破還是噱頭[N].北京日報.2015-09-30(017).
[4]張田勘.換頭術:挑戰大於創新[N].中國醫藥報.2015-04-21(006).
[5]日信.幼鼠腦移植實驗獲成功[N].醫藥經濟報. 2002-12-13 (008).
[6]唐旭,苟興春. 「換頭術」:是愚蠢?還是瘋狂?[J].?醫學與哲學(A).?2016(09):39-41.
[7]賴晨.古代夢幻中的換頭術[J].文史博覽.?2015(11):54-55.
[8]李志民.「換頭術」的痴迷者,請遵守基本倫理原則[J].博覽群書.?2016(08):124-126.
[9]江德斌.「換頭術」還需邁過法律關和倫理關.南方網, 2017年11月20日.
[10]央廣網.專家宣布世界首例「換頭術」在遺體上成功實施 引各方爭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聚焦青年話題,搜索關注噠噠微信公眾號(dadatime),每天用最短的時間,看最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