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玩市場上興起了一種非常特殊的犀角製品,價格是現代犀角的幾分之一,賣家的關鍵詞都是「黑金」、「老料」、「金皮」、「深雕」、「完美小料」等,這類製品普遍呈梭子型,機器雕刻,表面具有粗大的魚籽紋,側面帶有金色粗大的竹絲紋。很多人誤以為這是現代犀牛角放了很多年的所謂老料,其實不然。它粗大的魚籽紋和竹絲紋,同現代犀角的細密油潤感覺完全不同,它是猛獁象牙的「好朋友」——披毛犀角。
披毛犀骨骼因為是化石,存量也不少,所以不存在血腥的殺戮,可以算是犀牛角的一種替代品。畢竟犀牛珍惜,盜獵也非常血腥
朋友圈大量出售的披毛犀角製品,有時幾十個牌子全是長條形的,可想而知原料必然是扁平狀的。
現代犀角的竹絲紋細,而披毛犀角的竹絲紋粗大如松針
此篇科普只是希望大家分清現代犀角和披毛犀角,畢竟價值和手感相差很大,不要混為一談了
下面我們來科普一下披毛犀這種神奇的遠古生物:
披毛犀(學名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又名長毛犀牛,是一種已滅絕的犀牛,屬於腔齒犀屬,體長3.5-4米,肩高約2米左右,與今天白犀大小近似。生存於更新世,並在冰河時期存活了下來。披毛犀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與其同屬真犀科的巨型犀牛板齒犀生存在一起。披毛犀有兩隻扁平的角,可以推開雪來吃草。它亦有一層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保持溫暖。
披毛犀[Coelodontaantiquitatis;英文俗名woolyrhinoceros]已絕滅的一種哺乳動物,歸於奇蹄目犀科額鼻角犀亞科腔齒犀屬。曾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狩獵對象。根據在西伯利亞發現的披毛犀凍屍,在波蘭發現的浸泡在瀝青沉積裡的屍體,以及法國舊石器時代洞穴中的壁畫,現代人得知披毛犀體表披有禦寒的長毛和濃密底絨毛。
這類動物頭骨長而且大,頭部和頸部向下低垂,額上和鼻上各長有一支犀角,鼻角尤其長大,向前傾斜伸出。它的臼齒齒冠很高;釉質層厚,有許多褶皺;齒凹內充填了緻密的白堊,適合於咀嚼質地乾燥地的草本植物。一般認為是在更新世冰期氣候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但是在氣候溫和的草原環境的沉積裡也發現過披毛犀的化石。生活時代大約距今12000~4000年之間。中更新世之前披毛犀一直受到另一種比披毛犀大出一倍的巨型犀牛板齒犀的生存競爭而未能興盛,中更新世之後板齒犀數量減少,披毛犀才得以有了興旺發展的機會,但體型和現生白犀並沒有差異。
撫順出土「最後的披毛犀」
因化石年代較短而保存下來的披毛犀角的毛長、耳細、腳短厚及敦實的身體。它的臼齒齒冠很高;釉質層厚,有許多褶皺;齒凹內充填了緻密的白堊,適合於咀嚼質地乾燥地的草本植物。與大部份犀牛一樣,披毛犀與始新世最原始的犀牛有著相似的體形及形態,可見犀牛是一類血統原始的動物。區分披毛犀與板齒犀更新世時期,地球上存在兩類著名古犀,板齒犀(Elasmotherium)和披毛犀。
板齒犀體型巨大,生有獨角,頭部圓鈍在我國,連一些大型媒體都鬧過區分不清的笑話。實際上,板齒犀和披毛犀差別非常之大,體型上板齒犀比披毛犀要大出幾乎整整一倍
板齒犀和現今的大象體型相當
披毛犀體型較小,生有雙角,頭部較扁倍,體重達8噸與非洲象近似,披毛犀體型則僅與白犀牛類似。板齒犀僅額頭長出一隻巨大的獨角,而披毛犀生有雙角。板齒犀頭部圓鈍,披毛犀頭部則類似於今天犀牛。
這兩類犀牛在進化關係上並沒有密切的關係,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動物。
披毛犀頭骨化石
生活習性 生存空間 已知披毛犀的化石分布範圍,幾乎遍布歐亞大陸北部,最北界限大約在北緯72°,最南到北緯33°。中國的披毛犀化石較集中的分布在東北平原,在華北、西南、西北也偶有發現。披毛犀是更新世犀牛分支中最後及衍生的成員,非常適應其生活環境。堅實的四肢及厚毛皮使它能適應當時古北區的草原凍原環境。它們的分布亦按冷暖氣候的循環而擴展及收縮,數量亦因冰河時期過去而遷徙及消失。
飲食習慣
披毛犀食性一直被受爭議。氣候重組發現披毛犀喜歡寒冷及乾燥的草原凍原環境。另有分析顯示披毛犀喜歡吃草及莎草等植物。對一個在斯塔福郡發現的披毛犀標本的頭顱骨、顎骨及牙齒而進行應變向量生物化學研究,發現其肌肉及牙齒特徵適合吃草。它的顳及頸部肌肉亦適合對抗當吃地上植物所造成的大拉力。而披毛犀有大的間隙亦支持這個說法。與現存的奇蹄目比較,披毛犀是後腸發酵動物及只有一個胃,故此它較喜歡有豐富纖維素而較小蛋白質的食物。這種消化方法需要大的食物通過量,故此支持了披毛犀大口的吃草及莎草。
種群分類
狹義上的披毛犀僅指古老披毛犀一種,生活在中晚更新世的亞歐大陸,也有較多的資料和化石發現。但在我國,腔齒犀屬包括三種,古老披毛犀(Coelodontaantiquitatis)和泥河灣披毛犀(Coelodontanihowanensis)西藏披毛犀(Coelodontathibetan)嚴格地說,泥河灣披毛犀並不算是披毛犀,都屬於較冷門的物種,資料較少,我國河北泥河灣和甘肅和政都發現過其化石。西藏披毛犀年代較早,生活於上新世青藏高原,嚴格地說同樣不算披毛犀。編輯本段滅絕原因披毛犀被早期人類的獵殺,可能是其滅絕的成因。在未發現波蘭的完整標本前,它的體形只有從石洞壁
考古發現
披毛犀的滅絕年代至今只有10000年,是最晚滅絕的史前犀,因此一些披毛犀角因年代距今較近或被冰凍住而有幸保存下來,它也成為了唯一留下角化石的史前有角犀牛(犀牛角由角蛋白形成,相對鹿或牛羊的頭角相比難以保存為化石),由於冰凍原因,一些皮膚樣本和毛髮樣本也有所發現。 歐洲發現 十九世紀期間,經常可以在俄羅斯發現披毛犀的角,但因為它們長得實在太奇怪,所以許多人認為那是巨鳥的爪子。披毛犀冰凍的屍體不時可在西伯利亞發現,雖然上面經常缺少毛髮或犀角,但最後人們終於發現兩者同屬一物。這些奇怪的犀角非常扁平,看起來就像是木板,只是其中一面有磨損跡象,因為它們會在地面上左右擺動頭部,這可能是為了清除雪。
披毛犀的遺骸在歐洲各地都有發現,只是它們顯然未能遷移到愛爾蘭或北美洲。原始洞穴壁畫也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其中一幅還特別畫出它的顏色樣式,畫中顯示其腰部有一絡較深色的毛皮。 中國發現 2009年10月初,汪清縣廟嶺水泥廠工人黃勝國採石時,發現一塊完整動物頭骨化石。專家鑑定這是一萬年前即已滅絕的披毛犀頭骨化石。 測量發現,該頭骨長78釐米、寬40釐米,重20多公斤。這枚頭骨呈深黃色,整個頭骨除出土時被人為輕微損壞外,基本保持完整,特別是頭骨上的牙齒依然十分堅硬,牢固地排列在牙床上。專家認為,這枚頭骨是滅絕的披毛犀頭骨化石,距今約有一萬年。
2011年9月,古生物學家在西藏挖掘一種未知史前犀牛物種化石[2],這種奇特犀牛物種全身長著長毛髮,而且頭部的犀牛角猶如臉上長著一個「雪鏟」。美國專家挖掘發現完整的犀牛頭骨、下顎以及頸部椎骨,其中犀牛頭骨長度達到1米,其歷史可追溯至370萬年前。這種犀牛的體重可達到1200-1400公斤。這非常接近於現代犀牛的體重,比100萬年前之後冰河時代發現的多毛犀牛體重少10%。
科學家將這種史前多毛犀牛命名為「西藏披毛犀(Coelodonta thibetan)」(和泥河灣披毛犀一樣,並不是真正的披毛犀,僅為近親種)西藏披毛犀的另一個特徵是能很好地適宜冬季嚴寒氣候,它們的牙齒長有較高的齒冠,從而更具持久耐用性,能夠吞食高海拔較堅硬的植物。奇特扁平、像船槳一樣的犀牛角可使它能剷除地面積雪,尋找被雪覆蓋的植物,這表明在冰河時代前1百萬年,這種多毛史前犀牛能夠較好地適應寒冷的喜馬拉雅山脈環境。它們的適宜性使得後期溫度直線下降時犀牛物種能夠遍布亞洲地區,並一直延續至冰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