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導 4月13日上午,位於蘭州市西固區的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蘭州威立雅」)自流溝上出現幾臺挖掘機和推土機,以及幾十個工人。他們分成2組分別在蘭州石化廠靠廣河路的「滲漏點」的自流溝上,開始清除自流溝上的大致0.5米厚的覆蓋土層。
所謂自流溝,是指蘭州威立雅的前身蘭州自來水公司1955年建的一條長3公裡的封閉式水渠,由於該水渠利用地理高差使水在市區中自動從一水廠流至二水廠,因此稱其為自流溝。
現場工作人員稱,他們計劃棄用現有的一段自流溝,另在原有的2米寬的自流溝內,安裝1.6米直徑管道的方式,避開地下「油水」。
幾天前,蘭州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稱,該市自來水受到苯汙染,檢出出廠水苯含量為78微克/升,超過國家10微克/升的限制標準。該市政府還建議市民未來24小時內不宜飲用自來水。蘭州市正在經受一場公共安全危機的考驗。
26年前的洩漏事故
蘭州市政府的4月13日的通報稱,從4月11日下午15時開始,工作人員在原蘭化公司250萬噸/年煉油裝置(現芳烴裝置西罐區)對面區域、即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自流溝兩側,開挖了12個探坑,從坑內發現大量含油汙水(累計抽排含油汙水約800噸)。
4月12日,事故處理方又擴大開挖區域,開挖了14個探坑(其中橡膠廠內3個、橡膠廠北牆外由南向北10個、西沙黃河橋邊1個),對坑內含油汙水進行了採樣。根據環保專家現場初步分析判斷,周邊地下含油汙水是引起自流溝內水體苯超標的直接原因。
不過,儘管本次發生原油洩漏的區域位於蘭州石化廠大門西側約50米處,但蘭州石化廠一位工作人員稱,該廠目前並不煉油,只是一個乙烯等化工生產車間。
經查,該址上原有蘭化公司原料動力廠250萬噸/年煉油裝置,建於1982年,2003年停用,2006年拆除。拆除後,在原址建成現有的40萬噸/年芳烴抽提裝置,罐區設計分別儲存餾份油、輕油、渣油。
北京師範大學水科學研究院教授、國家環境應急專家組成員王金生13日上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初步判斷,蘭州自來水中的苯來源於蘭州石化上世紀80年代發生洩漏事故後滲入到地下的汙染物。」
4月13日下午,蘭州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根據目前的調查情況初步判定,自流溝周邊地下含油汙水的形成原因有兩個:一是原蘭化公司原料動力廠原油蒸餾車間R205A#渣油罐,曾於1987年12月28日8時50分發生物理爆破事故,罐體破裂造成90立方渣油洩出,其中有34噸渣油跑料未能回收,滲入地下。二是原蘭化公司原料動力廠原油蒸餾車間泵B-113出口總管曾於2002年4月3日發生開裂著火,洩漏的渣油(具體數量當時未統計)及救火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消防汙水滲入地下。
國家環境應急專家組成員王金生4月13日說,初步判斷蘭州自來水中的苯來源於蘭州石化上世紀80年代發生洩漏事故後滲入到地下的汙染物。自流溝設計壽命到了以後,收縮縫老化,滯留區的含苯地下水通過收縮縫進入自流溝,進而汙染到水質。
廣河路上的一位居民稱,當地一戶人家幾年前修房子時,才挖出一兩米地基坑,就發現下面居然有油層,且不斷滲出含油的汙水來。
這並不是孤立現象。
經查詢,2003年3月,蘭州市自來水總公司(記者註:蘭州威立雅公司的前身)第二水廠「在二期擴建中發現有大量地下水從地面滲出,無賴只好用抽水機來抽排降低水位。從5月14日開始,抽出的水中漂有少量油花,當時水廠和環保部門領導聞訊後及時趕到現場查看並指導修建了過濾池。後來浮油越來越多(據水廠有關負責人介紹,水中的含油量從剛開始的每升150毫克增加到現在的每升300毫克),僅6月13日一天,施工人員就從抽出的水中過濾清理出8大桶黑油。」
當時媒體記者在現場能聞到「一股刺鼻的油汙氣味卻令人作嘔。仔細觀察,排水口周圍雜草和溝邊均有黑乎乎的油汙痕跡。」
「紊亂」的官方數據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蘭州官方部門在本次重、特大公共事件中公布的一些關鍵信息差異,令當地民眾對官方機構的公信力提出了疑問。
這些信息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監測數據的差異,二是關鍵事件的時間節點差異,三是水質評價標準的可能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在官方部門公布的信息有限的前提下,進一步加重了當地民眾的不信任感。
關於監測數據的差異是,4月11日中午,新華社發布蘭州市自來水受汙染時,援引當地「相關部門」提供的數據稱,「10日17時至11日凌晨2時,蘭州市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檢測發現,其出廠水苯含量高達118微克/升至200微克/升,遠超出國家限值的10微克/升」。
該報導稱,「該公司檢測顯示,4月10日17時出廠水苯含量高達118微克/升,22時自流溝(自來水一分廠與二分廠之間中間段)苯含量為170微克/升,11日凌晨2時檢測值為200微克/升,均遠超出國家限值的10微克/升。」
但是,4月11日下午16:30蘭州市政府在威立雅公司辦公大樓內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信息是,「2014年4月11日,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在進行水質檢測大分析時,檢出出廠水苯含量為78微克/升,超過國家10微克/升的限制標準」。
蘭州市政府在新聞發布會上沒有出示這組數據的原始憑證及監測報告。
蘭州市政府公布的數據,與媒體從當地相關部門獲得的數據有較大差異,這一數據差異,毫無疑問地引發了當地民眾對地方政府公布的數據的不信任。
其次,在該事件的關鍵環節的時間節點上,來自威立雅公司宣傳部長田華強提供給媒體的時間節點,與當地政府公布的事件處理時間節點,有較大差異,且有邏輯衝突。
2014年4月10日17時,蘭州威立雅公司公布的檢測到苯嚴重超標,但該市正式開新聞發布會對公眾宣布自來水苯超標的時間節點是4月12日16:30,歷時23.5小時。
這23.5小時裡究竟發生了些什麼?
田華強4月11日在接受國內一家媒體採訪時稱:前12個小時,是威立雅公司差不多經2個多小時一次檢測,直至11日凌晨5時。經過先後4次水質檢測,威立雅公司才最終確認4號自流溝第二水廠入水口及第二水廠出水口自來水苯含量嚴重超標,並報告蘭州市政府。
3個小時後的11日早晨8時,蘭州市委書記虞海燕出現在了威立雅集團。
再過3小時後,11日11時,自來水廠控制閥開啟,切斷被汙染的4號自流溝,不再供水。
12時,新華社發稿。
又過了4.5小時,蘭州市政府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有關自來水苯含量嚴重超標,不能飲用的信息。
按照官方說法,從威立雅水務集團第二水廠出水口到市區最東邊的城關區東崗鎮自來水運行需要8.5個小時,這意味著,嚴重苯超標的自來水早已在15個小時之前,進入蘭州市部分市民家庭。
蘭州市政府公布的信息是,「4月11日上午8時,虞海燕在威立雅水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持召開緊急會議,進行安排部署。蘭州市『4·11』自來水苯指標超標事件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迅速採取有效措施,做好應急處置。在第一時間,即4月11日凌晨3時起,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向水廠沉澱池投加活性炭,吸附有機物,降解苯對水體的汙染。」
當地一些市民因此質疑,兩條信息相比較,意味著蘭州市「4·11」自來水苯指標超標事件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在威立雅公司上報給政府之前就成立了,且在市委書記虞海燕做工作部署之前幾個小時,就已經啟動了應急預案。這種時間邏輯的錯位與混亂,加重了市民的猜忌。
其三,是當地市民翻出3月8日當地一家報紙在頭版頭條上刊出的《近日市民反映自來水有異味多部門監測顯示——蘭州市自來水符合安全飲用標準》一文,從3月6日開始,不斷有市民投訴反映自來水有異味,蘭州市政府立即安排市環保局、威立雅水務公司、市疾控中心對威立雅水務公司水質狀況進行了現場調查和取樣監測,同時調閱了水源地取水口自動監測數據。
該文稱,「經過連續跟蹤監測,自來水廠出水口氨氮數值在0.24-0.37mg/L(國家標準0.5mg/L)之間,濁度在0.35-0.85NTU(國家標準
目前已經公開的信息顯示,今年3月6日,蘭州市200多位居民集中反應自來水有異味,一些人開始在網上發帖討論此事,當地媒體也對此予以報導。今年3月初,蘭州市個別散布 「自來水有異味」謠言的人受到處罰。
當地一家主要報紙4月14日刊發一篇題為《自來水苯超標是否存在瞞報遲報?事故調查小組將調查涉事相關單位及責任人》的文章,援引「蘭州市『4·11』局部自來水苯指標超標事件調查小組相關負責人」專訪回答稱,「4月2日,供水企業發現自來水中苯含量微量超標,含量在1.66微克/升至13微克/升之間。真正發現超標是4月10日下午3時30分左右。隨後在11日凌晨,供水企業向蘭州市建設部門進行了匯報。蘭州市政府接到具體報告是在4月11日上午7時。」
以此計算,發現超標至當地政府公布此信息,歷時長達9天;從「真正發現」自來水苯超標至公布此信息,歷時25小時。
目前還無法進一步確認,當地公開此事件的處理關鍵時間節點,是否與4月14日當地媒體公布的國務院副總理批示「及時準確全面公布相關信息、應急措施,積極透明回應社會關切,避免造成恐慌,保持社會穩」有關。
蘭州石化搬遷難題
苯汙染的源頭指向中石油蘭州石化公司,這家公司由蘭煉、蘭化兩家公司合併而成,「兩蘭」是一五時期布局在蘭州的重大項目,當時全國156項蘇聯援建項目有近10項落戶蘭州。蘭煉、蘭化落戶西固區,是城市上風口,蘭石廠落在七裡河區。
處在兩山夾一河形勢間的蘭州市東西狹長,南北都是山,西固區、七裡河區、城關區自西向東排開,黃河穿城而過。
重化工企業都處在城市的上風上水區域,這成為這些年困擾蘭州市發展的一大問題。當年西固區、七裡河還是人煙稀少的地方,隨著城市擴張,城市空間和環境容量越來越小,而蘭煉、蘭化不斷發生的事故也讓這兩家企業在蘭州的名聲一直不好。
「不管是歷史還是今天的原因,把企業放在那個地方,首先就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也不符合蘭州的自然風向和黃河水流向,到出問題的時候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當地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表示,蘭石化汙染大,而且時有事故發生,很不穩定。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蘭州分院原院長程國棟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選定為水源地幾十年後,西固這一帶作為水源地已經不合適了,因為化工企業放在上風上水的方向,除了搬遷蘭石化之外,蘭州市應該將劉家峽作為備用水源地。
「(與蘭州石化相比)蘭石廠搬遷成本要低得多,容易多得。」參與部分搬遷工作的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汪曉文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蘭石廠主要是機械製造,而蘭石化是化工,有好多煉化設備不好搬。
在大型央企的搬遷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在於搬遷成本誰來承擔,還有搬遷之後的土地如何開發,利益如何分成等。像蘭石化這樣佔地幾千畝的大企業搬遷之後大量土地用來開發,地方政府與企業如何分配利益成為難題。(編輯衣鵬譚翊飛申劍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