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馬玉奎
年齡:45歲
職業:華西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
事跡:中國援安哥拉醫療隊第三隊,遠赴非洲進行為期兩年的醫療援助。這支隊伍共11人,馬玉奎擔任隊長。2015年12月26日,11名隊員完成援外醫療任務回國。兩年內,他們共診治61837例病人。
馬玉奎有兩個淺淺的酒窩,45歲的男人,笑起來像個大男孩。馬玉奎讓人羨慕:博士、華西醫院副主任醫師,有個不錯的愛人,乖巧的孩子。
他卻不這樣想。在2013年12月前,他的生活平淡得像一頁白紙: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工作,然後就在醫院和家之間穿梭,他甚至能預見未來幾十年的生活,跟父親一樣,看病、看病、看病,直到退休……他想生活不應該這樣,於是申請去援助非洲。
2015年12月26日,他回來了。
出發
給生命增加點味道
嚮往非洲
10名醫生,1名翻譯,36個行李箱。清點完後,馬玉奎給弟弟打了個電話:「我們出發了。」
家裡,弟弟發動了車,趕往成都雙流機場。車上坐著70來歲的爸爸媽媽,大兒子要去非洲,這一去就是兩年,他們專程趕來送行。
大巴到了候機樓,弟弟的車剛好趕到。一行人進了辦票大廳。推著行李,換登機牌……父母在一旁看著,默不作聲。
這是2013年12月5日。這天,四川省援安哥拉醫療隊第三隊正式出發,馬玉奎是這個隊的隊長。此前,他和他的隊員們,已經在省相關部門進行了半年的專門培訓。
此次一去就是兩年,但馬玉奎除了別離的傷感,也有一種莫名的興奮。
馬玉奎的生活不驚不詫,平淡得像一杯白水。雖然才41歲,他已能預見到自己未來幾十年的生活。他想幹點事情,給生命增加點味道。
2012年,機會來了,醫院通知四川要組建一支援助非洲的醫療隊,去兩年時間。馬玉奎腦袋裡卻迅速地想起兩件事:上世紀六十年代,父親與援非失之交臂;曾經聽過一個援非醫生的講座:非洲一個村子都得了寄生蟲病,這個醫生去了,篩查發現水有問題,就用布過濾水,後來人們病好後,這種喝水的習慣,就保留了下來。他覺得這個醫生,改變了當地的醫療習慣,就像一個救世主、一個英雄。
兩天後,馬玉奎遞上了書面申請。
初識安哥拉
飛行18小時,轉機三次。馬玉奎跟他的醫療隊,終於在安哥拉首都羅安達落地。
第一次踏上非洲大地,馬玉奎心中悸動不已。當天周五,馬玉奎去了一趟中國駐安哥拉使館。次日晚上,馬玉奎帶著醫生,與上一批的醫療隊交接班。「你們要注意,這裡的瘧疾表現不明顯。」一個內科醫生提醒。
馬玉奎所在的羅安達省總醫院,是羅安達最好的醫院。早上7點,馬玉奎穿上中國醫療隊的白大褂,白大褂嶄新,印著中國國旗、漢語和葡萄牙語。和隊員們在醫院空地上拍下第一張合影后,他拿出早早準備好的隊旗,四角牽開,每個人鄭重在上面籤下名字,「這是我的陣地,守土有責」。
隨即,馬玉奎走進醫院病房。病房內大個頭蒼蠅亂飛,匍匐於病人身上,病人也不去驅趕,馬玉奎抬抬手,蒼蠅「嗡」的一聲飛走了。病床上沒有枕頭和床單。房間角落裡放著簡陋的柜子,裡面雜亂擺放著藥物和輸液器,廢棄針頭放在礦泉水瓶中,沒有蓋子。手套和口罩很少,抽屜裡找不到棉籤。
這讓馬玉奎目瞪口呆。在安哥拉的前三個月很忙,甚至連續5天急診,每天工作8小時,這在當地醫院從未出現過。晚上,躺在床上,四周闃寂。累和新鮮感交織,再加上語言不通、環境不適,他的一腔熱血逐漸變得複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