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引力,我有無窮的魅力,也有點撲朔迷離,在這個世界上,我並不孤單,我還有三個兄弟,大家叫我們「四個基本作用力」。
據推測,我們兄弟四個本來是一體的,後來才各自分開。在宇宙誕生之始,也就是大爆炸之後的10^-43秒鐘的時候,我首先分離了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繼續膨脹,到達10^-35秒時,老二「強核力」分離了出來;再後來老三「電磁力」和老四「弱核力」,相繼從「弱電力」中分裂了出來。
宇宙大爆炸示意圖
如果把組成世界這個大廈的物質比作磚頭瓦塊的話,我們四兄弟就是它們的粘合劑——水泥。沒有我們,這個世界就不會如此牢固結實。
我和老三「電磁力」,產生作用的距離比較大,老二「強核力」作用的距離只是在原子核以內,而老四「弱核力」作用的距離是最小的,有效範圍只有10^-17米。
雖然我作用的距離很大,但是我的力是最弱的,兩個電子間的電磁力就比我大10^36倍,然而,強核力比電磁力還強100倍,而比弱核力強10萬倍。
我的力量雖然很微弱,但是在巨大質量的物體中,積聚起來的力量就是可怕的。我可以讓一個恆星坍縮成為一個白矮星、中子星甚至變成為一個黑洞。
所以我們是各有分工的,老三「電磁力」,負責把物質中的原子和原子、分子和分子之間粘合在一起的,比如氫和氧結合生成水,就靠它了;老二「強核力」,負責把原子核中的夸克粘合成中子和質子,又把中子和質子粘合成原子核,有了它原子核才那麼牢不可分;老四「弱核力」,決定的是放射性衰變;而我,作為老大哥,就負責把原子、分子組成的物質聚集在一起,比如讓物質結聚成了行星、恆星和星系,還讓你不會容易脫離地球掉到太空中,也讓地球一直繞著太陽轉,不讓它隨便的脫離軌道......。
在我們和組成物質的粒子之間都有一個傳遞力的信使。傳遞電磁力的是「光子」;傳遞強核力的是「膠子」;傳遞弱核力的是「W、Z玻色子」;而我,傳遞力的則是「引力子」。它們幾個在實驗中都已經被發現和證實,可鬧心的是,我的「引力子」至今還沒找著,以至很多人對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質疑。
不管別人如何看待我,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我就是這樣獨特有魅力,同時也象迷一樣撲朔迷離,難道你就不想再多了解我一下嗎?
不同時期,人們對我有不同的理解。
在2000年前的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就認為,重的物質會趨於落向宇宙的中心,輕的物質會趨於離開宇宙的中心,當時人們認為宇宙的中心就是地球,所以你看到的水、土、石塊等總是落向地球,而火和氣等就會離開地球。並且他還認為越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就越快。
天上的星星之所以沒有落向地球,是因為它們是輕物質,輕物質比重物質移動得更靈活、更快,所以天上的星辰都在繞著地球在運動。也因為圓是當時人們認為最完美的幾何形狀,顯然,星辰繞地球運動也是圓周的……
雖然亞里斯多德當時對我的理解,很符合人們的日常所見,也算是對我有了初步的描述。但是,後來的伽利略並不這麼認為,他通過自由落體實驗和斜面實驗,證明亞里斯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
他發現,在真空中物體下落的過程,速度與物體質量大小無關,物體下落的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它們的重力加速度都是一樣的,大約都是9.8m/s^2。
克卜勒當時也發現了他的行星運動定律,他發現地球並不是繞太陽在做圓周運動,而是一個橢圓形的軌道。
不管是伽利略還是克卜勒,他們對我已經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為什麼重物總是落向地球?為什麼行星會繞著恆星做橢圓運動?他們當時都沒有解釋清楚原因。
一直到1687年,牛頓在伽利略和克卜勒等人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這時,我才有了正式的稱呼:引力。
據說,牛頓是因為蘋果落下來,砸到了腦袋才想到我的存在的。他認為蘋果向地面落下來,是因為地球有一個對蘋果的吸引力,而根據他的第二運動定律,力是相互作用的,蘋果也會對地球有一個同樣大小的吸引力。
後來他還發現,向遠處扔一個石塊時,石塊會呈一個拋物線才落到地上。於是他想,假如扔石塊的這個力越來越大,會是怎麼樣的結果呢?牛頓相信,如果有一門威力足夠大的大炮,發射出一顆炮彈,速度足夠快的話,這個炮彈就會繞著地球轉圈圈,這個就是著名的「牛頓大炮」思想實驗。
炮彈受到一個推力同時,也受到地球的引力,由於炮彈保持慣性運動,從而產生一個向心力。此時,炮彈似乎也有一個與向心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向外推的離心力,當炮彈的初始速度,讓它的慣性運動和向心力達到平衡時,它就可以繞著地球轉圈圈,就像你用手抓著一根耳機線,繞著頭頂甩著耳機一樣,耳機並不會飛離出去。
地球和其他的行星不就是這樣繞著太陽轉的嗎?牛頓終於找到了規律,最後他得出結論:不管是天上的,還是地上的,有質量的物體之間都會存在著一個引力,這個引力的大小和物體的質量成正比,和它們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個也就是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你沒有掉到太空中去,是因為地球和你之間有我在產生作用,而地球繞著太陽旋轉也是因為太陽和地球之間有我的存在,並且地球的慣性運動和太陽的向心力之間達到了一種平衡的狀態。
可是,地球和太陽那麼遙遠,我的引力是怎麼產生作用的?這個牛頓當時也說不清楚。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中,引力只和物體的質量和距離有關而與時間沒有關係,這意味著兩個物體間的引力是超距作用的,是瞬間產生的。
到了1905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出來後,這個問題又被扯了出來。愛因斯坦說,狹義相對論是不允許空間中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超過光速的。你牛頓說萬有引力是瞬間產生的,這不是超光速了嗎?這不科學呀!
為了證明牛頓萬有引力「超距作用」的說法是錯誤的,愛因斯坦後來用廣義相對論,重新給我做了一番解釋。他認為,你們之所以感覺到我的存在,是因為大質量的物體彎曲了時空造成的。
物體在自然狀態下,是沿著阻力最小、距離最短的路線運動的,在平面中就是直線運動。但是,在曲面中,最短的距離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測地線。
測地線示意圖
當質量很大的物體把周圍的時空彎曲時,附近的小質量物體就會沿著大質量物體彎曲的時空的測地線運動,最終跌落到大質量物體的「坑」裡。此時表現出來的,就像是兩個物體間有一種吸引力。這個也就是「物體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體如何運動」。
愛斯坦還認為,物體的質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它們是物質的同一種屬性,只是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而已。於是他斷言,光雖然沒有靜止質量,但是運動中的光是有動量的,所以光也會受到大質量物體彎曲時空的影響。
為了證實愛因斯坦說法的正確性,到了1919年5月29日,正好有一次日全食。英國的科學家愛丁頓,派兩波人分別到西非的普林西比島和巴西的索布拉爾,去觀測太陽背後畢宿星團的星光,看它們經過太陽時,是不是真的被太陽彎曲了。
結果觀測得出,星光確實被太陽彎曲了一丟丟。兩組人測量的結果,加權平均後得出偏移了1.79弧秒,和愛因斯坦算出來的1.74弧秒比較,誤差在實驗容許的範圍之內。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還預言了引力波、引力透鏡和黑洞等等現象,後來都被科學家們證實和發現了。
從此,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愛因斯坦也從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變成了「世界的偉人」。而我,從此也有了新的定義和解釋。
牛頓關於我的說法被愛因斯坦的理論超越,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說牛頓的理論是錯誤的,只能說它的適用範圍是有限的。
其實,在你們的日常生活中,遠遠低於光速的運動和一般的物體質量之間,我產生的引力微乎其微,不會有很明顯的差別,這時牛頓的理論可以說是有著超乎想像的精確性。但是,在接近光速或是像在黑洞這樣質量巨大的地方,牛頓理論就失效了。
愛因斯坦對我的描述也是並非完美的。在宏觀的環境中,愛因斯坦關於我的理論,似乎是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在原子、亞原子尺度下的微觀世界裡,它又跟量子力學理論有嚴重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目前,格拉肖、薩拉姆和溫伯格已經在實驗中證實,老三「電磁力」和老四「弱核力」本來是同一種力——電弱力,它們只是兩種不同表現形式而已。而且,量子理論初步的間接證據表明,老二「強核力」可能一開始也是與「電弱力」統一在一起的。只有我,至今還沒有很好的理論說明,最初我是和他們三個統一在一塊的,現在連我的「引力子」都還沒找著呢?
關於對我的描述,在宏觀上廣義相對論是對的,在微觀上量子理論是對的,它們各持其職,相安無事。可是在有些地方,比如黑洞和宇宙大爆炸奇點的地方,物體的質量非常巨大緻密,而它的體積又是極其的微小。這個時候就得同時用到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理論了。然而,它們各自有各自的說法,沒法統一起來。在同一個宇宙,物理法則怎麼會有兩個不一樣的解釋呢?這讓物理學非常的頭痛。
如何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理論完全融合起來,讓我們四兄弟統一到一塊去,這可是物理學家們目前的終極夢想,他們稱之為「大統一理論」。
愛因斯坦生前也一直在為此奮鬥不息,可惜直到他生命的盡頭,還沒有看到一丁點兒的希望。關於這個「大統一」的問題,最終給出答案的將會是誰呢?這個我也不知道,答案就留給你們每一個人去尋找……
有識 有趣 有用 就是醬子聊科學,關注我漲姿勢!
主要觀點的資料來源:
皮埃爾.比奈託利的《追蹤引力波》;
布萊恩.格林的《宇宙的結構》;
史蒂芬.溫伯格的《給世界的答案》;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郭奕玲 沈慧君《物理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