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是中國傳統的善行之一,也是佛門極力推崇的慈悲行為,更是現代都市人所樂於接受並積極參與的慈善活動。
但是,如果沒有選對放生方式和學會科學放生,就有可能將放生變成「殺生」。
在日常放生活動中,你是否注意到以下幾種情況:
有時因為參與放生的人少,而被放生的魚兒數量又很多,放生者累得疲憊不堪;
或者參與放生的人多,可站的場地又小,造成嚴重窩工;
或者本該比較順利地把魚兒放到水裡,結果變成障礙重重,等等。
如何根據不同放生環境選擇科學的放生方式,省時省力,確保被放生的生命都能鮮活的回到大自然?
筆者結合10多年的放生經驗,介紹幾种放生魚類比較好的方法。
第一種,平步倒入式。
把放生的魚兒放在水桶、水箱、水盆等器具裡,由放生者步行提拿或兩三人抬到河(湖、海)岸邊,把魚兒直接倒入水中。
這叫「平步倒入式」。這是人們最常用的放生方式,適用於兩种放生環境:一是岸邊有較大的空地,放生者可較容易地站立在岸邊,將魚兒直接倒入水中。二是岸邊比較平緩,放生的人較容易地走到水面跟前,用手可直接與水面接觸。放生者可較輕鬆地將魚兒直接倒入水中。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參加放生的人多,魚多,而岸邊通往水面的通道比較狹窄,即使岸邊比較平緩,也不能選擇「平步倒入式放生法」,否則就容易造成窩工。這種情況應該選擇下一個「接力式放生」。
第二種,接力式放生。
多名放生者排成一隊或幾隊,每個放生者相隔距離較短,用傳遞盛有魚兒的放生器具,以接力方式,把魚兒放入水中。這種方式叫接力式。
有兩種情況適合選擇這種「接力式」放生方式。一是參與放生的人較多,而岸邊通往水面的路徑比較狹窄,避免造成窩工。二是放生的岸邊比較陡峭或障礙物較多(如石頭、雜草等),挪動步子比較困難的環境下適合採用「接力式」放生。
當然,岸邊比較平緩,參與放生的人較多,放生的岸邊寬綽,既可以使用平步倒入式,也可以使用接力式。
第三種,凹槽溜滑式。
多名放生者排成兩隊,面對面站立在防水長布(塑料薄膜、篷布等)兩邊,用手將防水長布撐起,形成凹槽,長布的末端放到水裡,另一端放到河邊的小路旁邊,負責搬運魚兒的放生者,將放生物倒入長布的凹槽裡,魚兒通過凹槽溜滑到水中。這種方式叫凹槽溜滑式。
這種方式適用於河邊、湖邊或海邊障礙物較多,挪動步子比較困難, 而且岸邊坡度比較大的情況下使用。如果坡度不夠,就不能選用這种放生方式了,否則會影響魚兒順利溜滑到水裡,所以這種情況應採用接力式放生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採用凹槽溜滑式放生方式時,最好選用布面較寬,耐拉的防水材料。如果寬度不夠,則難以形成較寬、較深的凹槽,魚兒在經過「凹槽」溜滑到水裡的過程中,很容易從「凹槽」中「魚躍」出來蹦到地上。
第四種,筒狀溜滑式。
是指把筒狀薄膜或較粗的筒狀軟管當做放生器具,魚兒沿著筒狀器具溜滑到水中。這種方式叫筒狀溜滑式。
這種方式一般是在岸邊坡度較大,特別是放生人員較少的情況下使用,也適合放生岸邊障礙物較多,挪動步子比較困難,而且坡度較大的環境。
筒狀溜滑式的優點很多。
首先,這種方式可節省人力。放生的入口處和出口處各需要2人即可,因為放生的魚兒從入口進入,沿著圓筒就可直接溜滑到水中,這是凹槽溜滑式和接力式不能與之相比的。
雖然第三種「凹槽溜滑式放生法」也適合挪動步子較困難的環境,但需要有充足的放生人員,否則難以形成完整的凹槽。接力式同樣需要足夠的放生人員,否則將影響正常傳遞。
而這种放生方式,由於魚兒是在封閉的筒狀薄膜或軟管中溜滑到水中的,所以不必擔心放生中途魚兒滑落到地上,也不用擔心魚兒 「魚躍」出來蹦到地上。這種方式還會增加魚兒放生過程中的舒適感。
需要注意的是,採用筒狀溜滑式放生時,最好用透明或半透明的防水材料,如筒狀透明塑料薄膜等。因為魚兒在經過筒狀薄膜溜滑到水中過程中,可能會有個別的魚兒滯留在筒狀薄膜壁上,而透明或半透明的防水材料,會較容易地發現滯留在筒狀薄膜壁上的魚兒,避免不必要的失誤。
總之,能多掌握幾种放生方法,並根據放生環境的不同和人員的多少,選擇適合的放生方法,不僅可以比較順利地把魚兒放到水裡,縮短放生時間,還會減少魚兒在放生過程中的損傷,提高放生的實際效果。
親愛的朋友,如果您還有更好的放生方式,請留言分享一下吧。
——END_
撰稿/攝影:一心
編輯:上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