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普奧精銳步騎的對決!詳解七年戰爭中主要參戰方軍力對比

2020-11-26 騰訊網

前言: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普魯士統治者腓特烈二世屢屢失敗,科林戰役後普魯士戰略形勢極為嚴峻。究竟腓特烈二世能否逆轉局面?

軍隊實力對比

普魯士軍隊

在七年戰爭開始的時候,腓特烈的普魯士軍隊大約有14萬5千人;被公認為線式戰術下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這來源於他們嚴格的訓練。普魯士軍隊在使用人力方面,有著一套很成熟的系統;在每個團所在的區內,所有成年男子都能夠得到訓練,素質最好的人能夠進入正規軍並與正規軍訓練和服役一年,其他的人則在地方守備隊接受訓練,在戰爭結束後,正規軍將被解散回家務農,但隨時等待所在團的徵召,而在地方守備隊接受訓練的則作為後備力量;但是,七年戰爭的持續時間實在太長了,因此這一系統無法為每個團提供足夠的兵員,到了1759年之後,普軍的數量和素質都已嚴重下降。

畫作——普魯士步兵的進攻,描繪了1748年的霍亨佛利德堡戰役,CarlR chling,1913年,圖片來源於Wikipedia。

普魯士軍隊第二個兵員來源是外國人,據統計,到了1756年,將近四分之一的普魯士士兵都是僱傭兵,隨著戰爭的進行,為了補充消耗越來越大的軍隊人數,大量戰俘和他國逃兵也被強行填充進來。他們的戰鬥力和忠誠都值得懷疑,很多時候在戰局不利時,他們就紛紛潰退;腓特烈殘酷軍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約束逃兵,正如他的著名的《軍事指導》所說「我的士兵一半是我的國民,一半則是外國人;後者只為軍餉而來,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逃走」。

腓特烈和他的軍隊最感到頭疼的對手是奧地利的輕步兵「根澤爾」(邊境守備者),腓特烈沒有意識到輕步兵的重要性,組織相應部隊來對付他們。因此奧地利的輕步兵可以輕鬆的對普軍進行偵查,隱蔽在樹叢後面作戰,腓特烈也創建了自己的輕步兵「自由軍團」,但是這些人都是由戰犯和逃兵組成的,並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他們只有在掠奪和搜刮財物上能和他們的奧地利同行相提並論,正規步兵團蔑視他們,把他們當成炮灰;與此同時,腓特烈也創建了驃騎兵,不過主要用於抓逃兵,巡邏放哨,保護補給部隊等。

畫作,1756年,在邊境反抗奧斯曼土耳其入侵的奧地利士兵,圖片來源於Wikipedia。

腓特烈的父親擁有歐洲最怪異的部隊「巨人團」,所有的士兵都是威廉國王從歐洲各地搜刮來的大個子,他們個個在六英尺以上,只是在閱兵時能派上用場,其他時候簡直是沒用的廢物,他對巨人的偏好直到死也沒能改變,1739年,也就是他死前一年,他還收到沙皇俄國的一份厚禮——18名土耳其傑耶色裡禁衛軍俘虜,清一色的大個子。這個步兵團耗費巨大,為養活他們所耗費的軍費足以維護8個普通的步兵團,因此,腓特烈一上任,就把這些毫無實戰價值的人統統解散,並選擇了第15步兵團作為近衛團。1731年腓特烈曾在這個普魯士的老牌部隊,當時稱為「馮·高爾茨」步兵團任實習上校。這個團包括兩個營,腓特烈把指揮所設在第一營駐地,所以當他繼承王位後,第一營也成為王家近衛營。

近衛團是普魯士最精銳的部隊,他們不僅在閱兵中步伐整齊一致,威風凜凜,更是隨普魯士國王出生入死,從莫爾維茨戰役開始,他們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在科林近衛團第一營兩度遭遇了奧地利騎兵的衝擊,但仍舊戰旗高舉,在鼓點和笛子的伴奏下從容撤出戰場,第二和第三營在魯騰戰役中,奪去了七門火炮,並在一番苦戰之後,擊敗了同樣勇猛的維爾茨堡人,贏得了對教堂的爭奪,戰後這兩個營共有6人贏得藍色騎士十字勳章。

普魯士騎兵

在兩次戰役中,普魯士的騎兵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當腓特烈於1740年即位,繼承了他父親留給他的出色的步兵的同時,他也繼承了普魯士令人絕望的騎兵,他們最出色的表現是在閱兵式上步行參加閱兵,因為他們的騎術很拙劣;經過腓特烈將近20年經營,普軍騎兵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普軍騎兵兵員的高質量,在騎兵部隊裡很少有人來自流氓地痞,或是僱傭軍;因為騎兵需要的勇氣遠勝於步兵,所以每個士兵都必須值得信賴。大多數重騎兵(胸甲騎兵和龍騎兵)都來自本國的自由農,他們在農耕時經常與馬接觸,為完成騎兵工作打下良好基礎;驃騎兵最開始時專門僱傭民風彪悍的匈牙利人,但隨後腓特烈發現利用搶劫戰利品作為誘惑,招募騎術高超的人並不困難。胸甲騎兵的外套為鮮黃色,草黃色或白色,上面有其他顏色的鑲邊,這與奧軍的胸甲騎兵裝束很像,在七年戰爭中時常造成混亂;在普魯士最著名的騎兵軍官無疑是「驃騎兵之王」漢斯.馮.齊藤和胸甲騎兵指揮官希特裡茨。

普魯士騎兵,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法國軍隊

七年戰爭無疑是法國陸軍18世紀的最低谷,在戰爭開始時,共有20萬人,但是沒有了孔代,杜倫尼,薩克斯等名將的領導,紀律鬆弛,管理腐敗;當然,在北美,法軍比英軍熟悉叢林戰,在初期給予重創;在亞洲法國人訓練的印度士兵也在歐洲式的線式戰術中能夠完成任務(這可能歸結於法國人隨和包容的天性,他們的種族歧視遠比盎格魯薩克森人淡漠);在歐洲的法軍主力的主要對手是英王的漢諾瓦,英國,黑森聯軍,戰爭爆發之時,法國陸軍正在嘗試新的戰術,例如將軍隊分編為由步兵和炮兵組成的常備師等;但在七年戰爭中,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加以實施,相比於英國常備軍和普魯士軍,法軍的質量一直不佔優勢,所以在快速部署方面一直落在對手後面;在七年戰爭後期,法軍的新戰術成功應用,但此時已經對戰爭於事無補;在歷次戰役中,法國損失的兵力的主要原因是逃兵,因為部隊時常不發軍餉,這也導致他們軍紀進一步敗壞。

更糟糕的是,他們的將軍的頭腦也無法和杜倫尼等先輩相提並論,無論是訓練,還是日常管理,鼓舞士氣,他們都做得相當糟糕,在法軍中也有一些德意志小國的僕從軍,但是質量上無法和英王軍隊的德國人相提並論,他們在和平時期根本不從事訓練,所以有了羅斯巴赫的災難性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法軍的外籍軍團,法軍似乎有僱用外籍軍團的傳統,在七年戰爭時期最著名的要數瑞士僱傭兵,愛爾蘭僱傭兵和德意志僱傭兵了;愛爾蘭僱傭兵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的馮特努伊戰役中表現出色;而歷史更為悠久的瑞士僱傭兵則在羅斯巴赫戰役中表現的十分頑強,為法國陸軍挽回了一些顏面。七年戰爭中期以前,波旁王朝的法國本土陸軍一般穿著灰白色的洛可可長袍,愛爾蘭人和瑞士人身著紅色外衣,大多數德意志僱傭團則是藍色制服。

奧地利軍隊

在七年戰爭開始時,奧軍總數大約20萬人;經歷西裡西亞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的失敗後,奧軍利用戰爭間隙進行了改革,在上一次戰爭中,普魯士人訓練有素的步兵給他們留下恐怖回憶,因此,他們也仿照普軍,在全軍所有各團統一了訓練方法,提高了射擊訓練,行軍訓練的強度,儘管沒有使他們的線式步兵達到普魯士人的水準。炮兵方面,約瑟夫·文澤爾·盧徹斯滕於1744年擔任炮兵總監,他編寫了一部新的訓練大綱,使得炮兵部隊更加專業化;經過一系列改革,奧軍的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從羅布西茨戰役開始,奧軍的頑強就讓普軍大吃一驚;科林戰役更是讓特蕾莎女王得到她即位以來首次大勝。

特蕾莎女王,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儘管如此,奧軍指揮官們仍然忌憚普軍出色的排射和「斜行戰術」,這也是奧軍指揮官常常在人數佔優的情況下,依然採取守勢的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奧軍出色的輕步兵--根澤爾,他們全部招募於巴爾幹半島的民風彪悍的各族,擅長騷擾戰,偵查,護送輜重等任務。

在奧軍中,還有一部分來自其他德意志小國的部隊,他們戰鬥力良莠不齊;薩克森的四支騎兵團從皮爾那突圍,加入了奧地利軍隊,他們在科林和魯滕均表現得十分英勇,特別是科林,發揮了關鍵作用;維爾茨堡的步兵團在魯滕教堂幾乎全部陣亡,是此次會戰中奧軍表現最出色的一個步兵團。相比之下,符騰堡和巴伐利亞人在魯滕的表現只能用災難形容。

炮兵

在特蕾莎女王時代,炮兵和其他兵種在各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炮手都是由專業技術人員組成。他們無論是薪水,還是地位都要高於同軍銜的其他兵種;而一些繁重的體力活,如裝填炮彈則有戰時臨時派遣的步兵完成;1757年,盧徹斯滕專門組建了一個步兵團為炮兵提供「肌肉」。

為帝國炮兵提供支援的是一系列功能各異的部門,負責指揮,馬匹,武器;各炮兵旅都有其士官學校,而在波西米亞的總部,有專門的軍官學校;炮手一般來自波西米亞,很少有外國人被招募。由於待遇的問題,倒是從來不為兵員擔心,每個新兵都是經過挑選的。

輕步兵

哈布斯堡王朝擁有當時西方最出色的輕步兵「根澤爾」,他們都被招募於哈布斯堡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交界處,被稱為「軍區」,自從16世紀之後,那裡逐漸被和軍事相關的移民佔據;居民在那裡取得居住權,他們的回饋是適齡男子在奧軍的服役。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抵禦奧斯曼帝國的入侵。

「根澤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克羅特」,一種是「潘多爾」;前者的名字並不意味著他們全是克羅埃西亞人,很多人來自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等其他民族;後者則來自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強盜,他們以軍紀敗壞而著稱。

在特蕾莎女王剛上任的時候,根澤爾並沒有統一的制服和裝備;直到1744年,薩克森.希爾德伯豪森親王才組建了第一支正規團,在七年戰爭開始時,共有2個正規團,他們的人數遠多於普通步兵團;最多可到5000,基本戰術單位是步兵營,每個營有4個連組成,每個連240人。

此外,還有一些驃騎兵和龍騎兵也編在「根澤爾」中。

註:本文為論壇網友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1866年8月23日,普奧戰爭結束,德意志拉開統一序幕
    19世紀初,拿破崙大軍席捲歐洲。多次擊退反法同盟後,拿破崙廢除神聖羅馬帝國,將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德意志各個諸侯國家,組織成立萊茵邦聯並自任護國主。此後不久拿破崙失敗,萊茵邦聯宣告瓦解。 1915年維也納會議後,組成新的德意志邦聯,目的是團結在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散後餘下的大德意志邦國。
  •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爭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曾經多次發生王位繼承戰爭,這是當時歐洲強國之間政治與軍事的激烈衝突,它們是改變疆土範圍、力量對比與政治格局的重要途徑。三十年戰爭後果嚴重:奧地利失去歐陸霸權,德意志繼續分裂,法蘭西從此左右歐洲局勢。法國的這種優勢一直維持到18世紀初。18世紀前半期,先後發生了西班牙、波蘭和奧地利三國的王位繼承戰爭。當時歐洲的國際關係充分展現了它的複雜性。
  • 《皇室戰爭》小閃電火球精銳卡組 最新卡牌使用率詳解
    導 讀 皇室戰爭最新一期卡牌排行榜新鮮出爐,其中小閃電火球和野蠻人精銳遙遙領先,墊底的依舊是迫擊炮和X弩,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具體排名吧!
  • 軍事解讀:伊拉克數十萬精銳部隊在哪裡?
    軍事解讀:伊拉克數十萬精銳部隊在哪裡   新華網北京4月7日電(伊拉克戰爭信箱  主持人:新華社記者江亞平  問:伊拉克號稱有近40萬正規軍隊,其中不乏像「共和國衛隊」這樣的精銳部隊。但為什麼在伊拉克戰爭中至今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軍事對抗?伊拉克的幾十萬大軍究竟怎麼了?  答:人們原來想像的惡仗、苦仗和大仗的確到現在還沒有發生過。
  • 近代戰爭7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普奧對決,英法爭霸,歐洲群雄混戰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它爆發於1740年至1748年之間,是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之後的又一場歐洲洲際級別的超級大混戰。這場戰爭,主要是由法國、英國、普魯士以及奧地利這歐陸四強共同演繹的結果。1740年10月,奧地利皇帝查理六世死後無嗣,便囑咐其長女瑪利亞·特蕾西亞承襲王位。
  • 十八世紀發生的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馬鈴薯戰爭」
    後來,皇帝推選資格被規範化,威特爾斯巴赫家族統治的巴伐利亞公國在1623年成為巴伐利亞候選國,其君主擁有參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特權,地位比那些沒有參選資格的邦國地位要高。巴伐利亞一直是一個推崇保守主義國家,其統治者基本上都偏向於支持舊傳統。
  • 徵戰中世紀歐洲數世紀的英格蘭為何無法建立起本國的常備軍?
    一、貴族16世紀中期以前始終是國王依賴的重要臨時軍力,過多的對外戰爭使貴族聯合向國王發起自由反抗這一時期的英國軍隊體制由貴族掌控的騎士軍隊做主要地位,貴族與國王之間既存在著合作也有著鬥爭,國王需要貴族的軍事幫助才能夠穩固自己的統治,體現在國王與軍隊的關係當中。貴族屬於職業軍人,進行戰爭是軍人的職責。
  • 歐洲史:18世紀歐洲的權力均勢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8世紀的而歐洲歷史。在18世紀,由於各國海軍力量的發展,海外領土的安全也逐漸得到保障。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政府開始在跨大洋的事務中發揮作用,而在此之前,這種角色都是由私方擔當的。不過,在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大型商船隊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
  • 歐洲史:18世紀是英法爭霸,19世紀前三分之二是英國握有世界霸權
    百家原創作者:順昌說史歡迎來到百家號順昌說史,小編了解到英法兩國殖民地大不相同了,法國人只要珍貴毛皮,送回國內可以賣大錢,但後果終究會暴露出來的:七年戰爭中,英法兩國爭奪北美殖民地,英國有人,法國沒有人;英國軍隊有後勤保障,法國軍隊供應困難,
  • 鐵幕下的勢力對決《戰爭與文明》冷戰時代降臨
    由Big Huge Games研發、世紀天成代理的歐美戰爭策略手遊《戰爭與文明》迎來了冷戰時代!《戰爭與文明》是一款融合《文明》系列、《帝國時代》等作品經典元素的策略手遊,在這裡人類歷史發展的足跡被分割為獨立的時代,玩家可以逐步感受文明進步帶來的震撼。如今,隨著核武器的壯大,各方勢力的對決一觸即發,冷戰時代正式拉開帷幕!
  • 皇室戰爭拆塔攻略:大骷髏電車流圖文詳解[多圖]
    皇室戰爭是一款快節奏的實時PVP卡牌對戰手機遊戲,在遊戲中你需要收集各類各式各樣的卡牌,並在遊戲中使用它們,帶領它們摧毀對方的皇家塔,遊戲中的卡牌種類繁多,組成的卡組也比較多玩法自然也就多了。那麼今天就為小夥伴們帶來大骷髏電車流實戰圖文詳解。
  • 丹麥瑞典之間為爭奪波羅的海霸權爆發的北方七年戰爭
    16世紀30年代至19世紀初這一段時間是丹麥的「大國時代」。由於這段時間丹麥與挪威是聯盟共主關係,並且是由丹麥主導,所以也叫丹麥—挪威聯合王國。其前身是丹麥、挪威、瑞典三國組建的卡爾馬聯盟,在瑞典離開後,聯盟實際解散。
  • 18世紀時,歐洲列強都在忙啥?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
    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雄厚的經濟基礎,從18世紀開始,普魯士強勢崛起,成為了歐洲大國之一,進而又倚靠「鐵血政策」統一了德意志,使得歐洲老牌帝國英法等國對這個新興的國家惴惴不安。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向把均勢奉為圭臬,同時又十分忌憚普魯士的歐洲列強,都在忙些什麼,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呢?普魯士周邊確實強國林立。東面有波蘭、俄國,且波蘭始終覬覦著東普魯士。
  • 《戰爭與文明》聯賽揭幕 引燃夏日對決!
    由百事可樂獨家冠名的歐美戰爭策略手遊《戰爭與文明》「國王杯」職業聯賽於今日正式揭幕,16支戰隊通過海選,正式亮相,成功獲取到了角逐「國王杯」職業聯賽的資格憑證,群雄逐鹿,引燃夏日對決!
  • 18世紀白人因何崛起?不是歐洲工業革命!真正的主角躺在盤子裡
    到了18世紀初,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有2000萬人口,佔了歐洲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有30多萬軍隊,佔到了全歐洲總軍力的三分之一。而同時期的英國人口是378萬;德意志地區也因為三十年戰爭的緣故,人口從3000萬暴跌到1200萬。而對於歐洲的工業革命前來說,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
  • 攻守策略對決 《戰爭與文明》陣型及兵種搭配解析
    在《戰爭與文明》遊戲中,要想文明發展迅速,聯機對戰必不可少。聯機徵戰是玩家掠奪資源的主要手段也是資源收集最高效的方法,而在資源掠奪的同時也要注意資源守護。防守和進攻是戰爭不變的旋律,策略攻守對決正是《戰爭與文明》的魅力所在。
  • 空戰勢力對決《戰爭與文明》全球時代即將開啟
    風靡全球的歐美史詩戰爭策略手遊《戰爭與文明》全新內容即將重磅出擊!在經歷過啟蒙覺醒、工業大變革之後,萬眾期待的全球時代終於要與各位陛下見面了!新的武器軍隊、新的科學技術與戰爭局面即將一一為您呈現。這次新版本會給陛下們帶來哪些驚喜呢?快隨小編一探究竟!
  • 中國軍力將與美勢均力敵?專家:美優勢無人匹敵
    美國頂尖智庫蘭德公司近日發布《中美軍力記分卡》,這份軍力對比報告模擬臺海、南沙兩大戰役,結果發現,「過去20年,中國解放軍已轉型為一支有戰鬥力的現代化軍隊,並將在近海地區的衝突中略佔上風,在遠海區域則與美國勢均力敵」。這樣的結論符合事實嗎?對此應如何理解?
  • 蓋婭互娛新品《我的戰爭》今日全平臺首發
    即時操作,重現經典戰役《我的戰爭》中重現了數場二戰中的經典戰役,同時玩家可以自由操作到多種二戰中的經典部隊與兵器,通過即時的操作和策略的對決,每場戰鬥都會帶給玩家決然不同的遊戲體驗。在《我的戰爭》中,史達林格勒會戰、諾曼第登陸、柏林戰役……多個軍事迷們耳熟能詳的戰役,將帶著玩家重回戰場,通過自己喜愛的國家改變歷史。
  • 東亞地區軍力有多強?你可能想不到,連他都能超過全球80%的國家
    那麼,朝鮮的軍力在世界上是個什麼水平呢?根據2019年美國發布的全球軍力排名,在233個國家和地區中朝鮮的排名是第18,也就是說已經超過了全球80%的國家。 這個排名恐怕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總是聽說美俄有多強,沒想到朝鮮也頗有分量,而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區,是因為放在東亞地區,朝鮮的實力其實只是個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