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戰爭7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普奧對決,英法爭霸,歐洲群雄混戰

2020-12-04 世界歷史大棋局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它爆發於1740年至1748年之間,是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之後的又一場歐洲洲際級別的超級大混戰。這場戰爭,主要是由法國、英國、普魯士以及奧地利這歐陸四強共同演繹的結果。1740年10月,奧地利皇帝查理六世死後無嗣,便囑咐其長女瑪利亞·特蕾西亞承襲王位。於是,歐洲各國圍繞著奧地利王位的繼承問題以及西裡西亞的領土爭奪問題而爆發了為期八年的群雄超級大混戰,實際上這也是一次歐洲群雄為了各自利益和爭奪歐洲霸權的超級對決。

這次戰爭,雙方不再是像之前那樣組成了反哈布斯堡或反法聯盟,因為哈布斯堡家族和法國俱已失去了過去那種獨霸歐洲的超群實力,這次歐洲格局的改變和各國勢力的重組形成了勢均力敵的兩大陣營。一方以法國、普魯士和西班牙為主,他們不承認女王瑪利亞·特蕾西亞繼承她父王的王位,另一方則以英國、奧地利和荷蘭為主,他們則堅挺瑪利亞·特蕾西亞對於奧地利王位的繼承權。於是,針對奧地利王位繼承問題的雙方立場觀點劃定後,這場由兩次西裡西亞戰爭構成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就要娓娓拉開序幕了。

1740年12月,普魯士腓特烈二世派使者要求瑪利亞·特蕾西亞承認他對西裡西亞地區的領土主權,他就會支持瑪利亞·特蕾西亞繼承奧地利王位。瑪利亞·特蕾西亞當然不會同意這種割讓領土的無理要求,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在查理六世還在世時,還口口聲聲的說擁護女王登基,結果查理六世一死,腓特烈二世就立刻變臉提出了這種無恥的要求。於是被拒絕後,1741年初,普魯士迅速發兵佔領了西裡西亞,而瑪利亞·特蕾西亞也立刻發兵力圖阻擊普魯士的陰謀,不過,經過激戰,奧地利士兵戰敗了。

於是,奧地利開始立馬尋求英國和荷蘭的資助,而此時,法國也趁機想要攻佔奧地利的領土,法國便與普魯士、西班牙以及其他一些小王國聯合,攻進了奧地利的領土。然而此時,普魯士卻出現了幾次戰略性搖擺,時而擔心法國過分強大而秘密地與奧地利達成了協議退出戰爭。退出戰爭後,普魯士又開始擔心奧地利重新強大起來,於是,就又重申與法國的盟友關係,再次加入戰局打擊奧地利。

1742年5月,奧地利在查圖西茨會戰中遭到重創,瑪利亞·特蕾西亞於是決定先和普魯士議和,承認西裡西亞歸普魯士所有,這樣方能招架住來自四面八方的諸多敵軍。議和之後,普魯士便退出了戰爭,第一次西裡西亞戰爭就此正式終結。然而,普魯士的退出讓法國的壓力瞬時大增,英國和荷蘭決定開始加大資助奧地利對於法國的打擊,法國開始變得腹背受敵。與此同時,1743年和1744年兩年間,奧地利打的越來越順風順水了,不僅收復了大部分失地,也重新掌控了義大利地區,現在奧地利開始幻想著要收復阿爾薩斯-洛林和西裡西亞了。

看到這裡,反覆無常的普魯士決定再次加入戰爭來遏制奧地利的野心。1744年9月,普魯士發兵8萬先是攻下了波西米亞,隨後直逼奧地利的維也納城下。不過,這次由於普魯士孤軍深入,而法國又沒有積極的幫助他,導致普魯士被匈牙利、奧地利以及薩克森圍攻至敗北。隨後,奧地利決定一鼓作氣收復西裡西亞,哪成想在攻打西裡西亞前夕,普魯士突派6萬軍隊趁夜偷襲了奧地利的10萬大軍,導致奧地利的收復夢想破裂。而此時,由於法國資助蘇格蘭起義擾亂了英國後院,英國氣得就要跳起來了,於是決定撤銷對奧地利的援助,要求奧地利停止戰爭。不過,瑪利亞·特蕾西亞卻不肯就此善罷甘休。

1745年12月底,奧地利與薩克森3萬聯軍和普魯士2.5萬士兵展開了凱撒斯多夫會戰,奧地利方不幸失利,於是,薩克森決定退出戰爭。此時,在幾大盟友接連退出戰爭後,奧地利終於不得不就此罷手承認普魯士對西裡西亞的佔有權,至此第二次西裡西亞戰爭基本算是結束了。不過,為了各自的利益,英國、奧地利仍在和法國、西班牙作戰。此外,在海外殖民地,法國也曾一度對英國佔有優勢,然而,由於法國鋪的攤子太大,歐洲和海外兩個戰場無法同時兼顧,最終不斷被專攻海外的英國扭轉了局勢,取得了更多的優勢。

1748年,又兩三年的鏖戰後,加之俄國可能要加入英、奧聯盟一方,因此,法國決定和對手議和。和談的結果是歐洲各國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對奧地利王位的繼承權,也承認普魯士對西裡西亞的擁有權。這是這場歷時八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最大結果,其實,和談只是因為交戰各國都已疲憊了,大家乾脆就先停戰休養,然後再另做打算。其實各國之間的矛盾都沒有得到解決,法國和英國的殖民地利益和霸權爭奪也還沒結束,而奧地利對於普魯士吞併西裡西亞也是一直耿耿於懷。因此,幾年之後,這幾大列強之間更加激烈的戰爭就要開打了。

相關焦點

  •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爭
    三十年戰爭後果嚴重:奧地利失去歐陸霸權,德意志繼續分裂,法蘭西從此左右歐洲局勢。法國的這種優勢一直維持到18世紀初。18世紀前半期,先後發生了西班牙、波蘭和奧地利三國的王位繼承戰爭。當時歐洲的國際關係充分展現了它的複雜性。
  • 論國民士氣11章72節: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結束,世界大戰將開打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746年,由歐洲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延伸到印度戰場上的法、英、印混戰。印度萬人大軍兩次被法國數百人擊潰。次年(1747年),在佛尼斯特雷海角的兩次戰鬥中,英國艦隊大敗法國艦隊,俘獲法國所有軍艦和商船。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確立歐洲均勢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發生在1700年到1713年,這是繼威斯特法利亞和會之後,歐洲大陸上發生的較為大規模的戰爭,戰後籤訂的《烏德勒支和約》確定了歐洲大陸的均勢。 到1700年時,西班牙一直是由哈布斯堡王室統治,但是西班牙國王於170年11月1日去世,死後無子嗣。
  •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歐洲利益爭奪戰,王室爭權的殘酷與血腥
    1740年10月,奧地利皇帝查理六世去世,他的長女瑪利亞·特蕾西亞繼承了王位。就這樣,名義上為王權而戰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再次發展成全歐洲的一場利益爭奪戰。一場激烈烈的戰鬥之後,奧地利軍隊被擊潰,普魯士以沉重的代價取得了莫爾維茨會戰的勝利。這一次的勝利讓普魯士的後臺看到了希望,歐洲的一些國家很快加入了戰爭,尤其是法國和巴伐利亞出兵佔領了波希米亞。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如何乘勢成為一流強國
    文丨白鴉律二(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場引發半個歐洲組成新大聯盟對抗法國的戰爭。其中法國波旁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其中爭奪西班牙王位。1711年,奧地利的查理大公因其兄約瑟夫一世亡故而繼承奧地利、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稱查理六世。他王位的繼承使英國和荷蘭改變了態度,不再支持他獲取西班牙王位的要求。
  • 歐洲霸權爭奪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
    歐洲各國王室之間歷來有聯姻的傳統,幾乎各個國家的王室成員都是親戚關係,這也就帶來了一個神奇的現象,每當一個國家的王室出現無嗣或斷嗣局面時,其他國家會顯得比這個國家更加著急,甚至經常會爆發由多個國家參與的,針對某個國家王位繼承權的爭奪戰爭。
  • 18世紀時,歐洲列強都在忙啥?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
    西面有歐洲霸主法國。還有隔海相望的瑞典和鄰居丹麥都對普魯士有敵意。而南面的奧地利雖然是德意志大家庭的一員,但始終處於領導地位,當然不想看到普魯士崛起而超過自己。還有在英倫三島一直奉行歐洲均衡政策的歐洲攪屎棍英國,它態度也相當重要。波蘭原來非常強盛,當時的俄國都幹不過它。但後來俄國崛起,波蘭玩民主玩過了頭,致使本身問題成堆而走向衰敗。普魯士崛起後和俄國、奧地利瓜分了波蘭。
  • 奧地利繼承戰爭會爆發的真正原因,看完你就會明白!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即將結束,卡爾馮哈布斯堡在這場戰爭中宣稱,西班牙的王位得到了神聖羅馬帝國及其盟友的支持。兩年前,卡爾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成為查理六世,除此之外,他還繼承了許多其他的頭銜,但他的權力寶座無疑是奧地利。帝國不過是一層薄薄的幕布,掩蓋了200多個大小不同、實力各異的德意志民族相互競爭的現實,卡爾的帝國頭銜只是為了炫耀。
  • 十八世紀發生的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馬鈴薯戰爭」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是十八世紀時,普魯士跟奧地利爭奪對德意志地區影響力的一個例子。1778年,巴伐利亞選侯馬克西米利安三世·約瑟夫逝世,巴伐利亞的威特爾斯巴赫家族一脈斷絕。作為這個家族的近親—普法爾茨選侯查理·狄奧多爾成為了巴伐利亞的正統繼承人。
  • 18世紀普奧精銳步騎的對決!詳解七年戰爭中主要參戰方軍力對比
    腓特烈的父親擁有歐洲最怪異的部隊「巨人團」,所有的士兵都是威廉國王從歐洲各地搜刮來的大個子,他們個個在六英尺以上,只是在閱兵時能派上用場,其他時候簡直是沒用的廢物,他對巨人的偏好直到死也沒能改變,1739年,也就是他死前一年,他還收到沙皇俄國的一份厚禮——18名土耳其傑耶色裡禁衛軍俘虜,清一色的大個子。
  • 1866年8月23日,普奧戰爭結束,德意志拉開統一序幕
    儘管成為了德意志邦聯的主人,但是衰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已經成為歐洲各國的革命目標。 19世紀,民族主義在德興起,德意志統一運動開始萌芽。運動的支持者提出兩種統一方法:把包括奧地利這個多民族帝國在內的德意志全境統一建立大德意志;或是在普魯士領導及統治下建立排除奧地利的小德意志。
  • 歐洲奇怪的王位繼承:為什麼歐洲國家喜歡讓外國人來當國王?
    喬治一世先說英國,這個是大家最熟悉的歐洲國家。公元1714年英國女王安娜去世,她沒有子女可以繼承王位。最後她的長子愛德華繼承王位時,冠上父姓,漢諾瓦王朝結束,變成了現在的溫莎王朝,一直統治英國到今天。我們再來看一下,比利時和挪威的情況,更神奇。比利時曾長期被西班牙和法國統治,直到1830年10 月才獲得真正獨立。
  •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裡的排隊槍斃故事
    普魯士在此一戰之後,就幾乎退居二線,並在1445年與奧地利講和,退出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 在這場會戰中,他得到了兩個教訓:第一是要建立強大的騎兵和偵查部隊。第二就是,側擊遠比正面攻擊要來得更具毀滅性和震撼力。 年輕的國王,找到了取勝的訣竅。
  • 歐洲史:俄羅斯1812年衛國戰爭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9世紀俄羅斯的戰爭。19世紀初亞歷山大一世即位時,俄英矛盾尖銳,實際上處於戰爭狀態。在貴族的強大壓力下,亞歷山大一世迅速改變了其父保羅一世聯法反英的對外政策,為了鞏固俄國在歐洲的地位,重新回到了聯英反法的道路上去。
  • 從拿破崙戰爭到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梳理普魯士崛起的發展脈絡
    事實也的確如此,普魯士是德國近代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同時也是後來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和軍國主義的來源。俾斯麥所奉行的鐵血政策,其背後也確實存在普魯士的傳統。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強大邦國,普魯士是唯一可以與掌控皇位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相匹敵的存在。然而自從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下的歐洲大國以國際法的方式將德意志地區邦國林立的狀況固定化,從而形成均勢秩序。
  • 海權與近代英國崛起的雙向互動
    英國開始向海上霸主邁進,此時唯一能對英國構成挑戰的就是法國,而英法之間的殖民爭霸進行了一個世紀之久。 在這場霸權爭奪戰中,英國時而採取均勢、時而採取結盟政策來抗擊法國。此間戰役包括:1688-1697年奧格斯堡同盟戰,1702-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1793-1815年拿破崙戰爭。
  • 查理二世:近親繁殖的惡果毀了王朝,並使歐洲陷入戰爭
    到了39歲他死時,因為沒有繼承人,導致歐洲陷入血腥的戰爭,各國都在爭奪他的王位。當然,西班牙的查爾斯二世是故意被近親繁殖的。他的父親娶了自己的侄女,這意味著查爾斯的母親也是他的表親,他的父親也是他的叔叔。而這僅僅是個開始:西班牙哈普斯堡家族(habsburg)蓄意通婚超過200年,使他們成為歷史上最奇怪的王室成員之一。
  • 法國歷史最強大的朝代,稱霸歐洲將近半個世紀,最終被大革命推翻
    當時的法國,因為早前英國入侵法國的英法百年戰爭,以及後面的內戰法國宗教戰爭,整個法國幾乎淪為廢墟。亨利四世建立波旁王朝後,因為治國有方,迅速令法國從廢墟中復活。後世鑑於亨利四世對法國歷史的貢獻,尊稱「亨利大帝」。
  • 歐洲近代史上的奇蹟:普魯士的迅速崛起
    普魯士的崛起可謂歐洲近代史上的一個奇蹟!中世紀後期的普魯士還是一塊很不起眼的波蘭屬地,在神聖羅馬帝國之外。1618年,普魯士迎來了歷史轉機。在經歷了各種政治婚姻、遺產繼承及共同受封后,神聖羅馬帝國東北部的布蘭登堡選候承襲普魯士爵位,實現了普魯士與布蘭登堡的首度聯合。普魯士逐漸成為德意志歷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