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活動情況分
1、活火山(active volcano)
指現在尚在活動或周期性發生噴發活動的火山。這梅拉皮火山類火山正處於活動的旺盛時期。如爪哇島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紀以來,平均間隔兩三年就要持續噴發一個時期、我國近期火山活動以臺灣島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為有名。大陸上,僅6年前在新疆崑崙山西段于田的卡爾達西火山群有過火山噴發記錄。火山噴發形成了一個平頂火山錐。
2、死火山(extinct volcano)
指史前曾發生過噴發,但有史以來一直未活動過的火山。此類火山已喪失了活動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著完整的火山形態,有的則已遭受風化侵蝕,只剩下殘缺不全的火山遺蹟、我國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圓約123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分布著99個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將近1900米。
3、休眠火山(dormant volcano)
指有史以來曾經噴發過.但長期以來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火山。此類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錐形態,仍具有火山活動能力,或尚不能斷定其已喪失火山活動能力。如我國長白山天池,曾於1327年和1658年兩度噴發,在此之前還有多次活 動。目前雖然沒有噴發活動,但從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測的噴氣孔中不斷噴出高溫氣體,可見該火山目前正處於休眠狀態。
應該說明的是,這三種類型的火山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復甦,死火山也可以「復活」相互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一直認為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是一個死火山,在火山腳下,人們建築起許多的城鎮,在火山坡上開闢了葡萄園,但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高溫的火山噴發物襲佔了毫無防備的龐貝和赫拉古農姆兩座古城,兩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毀滅和喪生。
二、按噴發類型分
火山噴發類型按巖漿的通道分為裂隙式噴發、熔透式噴發和中心式噴發三大類。
裂隙式噴發 又稱冰島型火山噴發。巖漿沿地殼中的斷裂帶或裂隙溢出地表,這樣形成的火山通道在地表呈窄而長的線狀,向下呈牆壁狀。這類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發溫和寧靜,噴出的巖漿為粘性小的基性玄武巖漿,碎屑和氣體少。基性熔巖溢出後,可以形成廣而薄的熔巖流、熔巖坡或熔巖臺地,甚至形成熔巖高原。
熔透式噴發熔透式噴發的巖漿上升時,由於溫度很高,再加上巖漿和巖石之間的一些化學作用,致使上面的巖石被熔透而頂開,形成直徑很大、形狀不規則的火山通道;巖漿失去壓力後大面積溢出地表。熾熱的巖漿從火山通道緩慢溢出形成熔巖流,最後逐漸冷凝形成熔巖。熔透式噴發形成的火山巖分布範圍很廣,火山口一般不明顯。這類噴發有時巖漿上升停留在中途,沒能融化頂部巖層便冷凝下來,只在地面隆起成丘,這種火山稱為「潛火山」或「地下火山」。一些學者認為,遠古時代地殼較薄,地下巖漿熱力較大,常造成熔透式巖漿噴發,現代已不存在。
中心式噴發 巖漿沿火山喉管噴出地面。根據噴出物和活動強弱又可分為下列幾種,其名稱用代表性的火山名或地名、人名命名。
三、按火山錐分類
火山錐的基本類型有3種。全部或基本上是多層鹼性熔巖構成的是熔巖錐,它形狀扁平、坡度緩(2°~10°),頂部有碗狀火山口。其中規模巨大的叫盾形火山。全部由火山碎屑組成的是碎屑錐。其平面近似圓形,坡度約30°,頂部有一個漏鬥狀火山口。由熔巖和碎屑互層構成的叫複合錐,也叫層狀火山錐。其坡度大多超過30°,形狀比較對稱,上部多熔巖,下部和邊緣主要是火山碎屑。火山口呈碗狀或漏鬥狀。有些火山錐坡上還有小型火山錐,其通道與主火山錐的通道相連,無獨立的巖漿源。這種小型火山錐稱寄生錐。(圖文整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公眾號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