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軍事9月16日報導,隨著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在黃海海域,實現了一箭九星海上發射的壯舉,這可以說是十分振奮人心。與此同時,中國的首個海上航天發射母港,也開始了迎來了緊鑼密鼓的建設。這對於中國航天來說,如同雙喜臨門。
美國封鎖清單,就是中國科研清單
其中的深遠意義和發展潛力,可以說是不言而喻。現階段中國航天遭到了美國的行業打壓和技術封鎖,但是憑藉著中國航天人自力更生百折不撓的精神,越是重重封鎖越是突破。美國的算盤可以說是一再的落空。
如今美國針對中國的科研技術進行了重重封鎖。不過中國方面並沒有因此而退縮。對照著美國的封鎖清單,中國則藉此清單進行了科研布局,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準備發力。
新的運載火箭發射,是中國的第一次的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顯示了這種發射正在趨於穩定成熟,開始能夠面向市場。
9顆吉林一號衛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這種海上發射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大幅優化,這也將為未來高頻常態化的海上發射,打下重要基礎。未來還將有多功能海上發射平臺,將可以保障在遠海海域執行發射任務。
打造海上航天港,意義重大
在日益嚴峻的國際形勢下,打造海上發射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軍事意義。戰爭時期,如若發生了在軌衛星被毀,且陸地固定發射基地遭打擊的情況,海上發射平臺的啟用,將很大程度上能保障衛星的組網運行。
而新的航天母港,同樣具有相同的意義。其被命名為東方航天港,位置在山東海陽。建成之後,將能整合研發、製造以及發射等流程,形成航天全產業鏈。屆時,固體運載火箭生產完畢,將能直接被拉至海上發射場,這樣大大減少了時間和經濟上的成本。
航天母港為何要設在海陽?
航天母港的每年能生產20發火箭,發射頻率則能達到1個月內進行10次發射。這種高效的海上發射方式,對一些自然條件稍顯不足的國家也有著一定的吸引力。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重要的港口,為何要設在海陽?其實,這也主要是基於安全因素來考慮。從海陽出發,100至300公裡的範圍內,將能夠實現全方位的發射,屆時火箭的下落點也都在公海上,這能在最大程度上維護人員和財產的安全,減少了在更遠距離上進行回收的複雜成本。
編輯:王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