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女兒——露西·霍金(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星際旅行,或許是很多人自孩童時期就曾種下的夢想。
無數有識之士也接力賽一般,想要創造出真的可以完成「星際旅行」的方法。露西·霍金(Lucy Hawking)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Lucy是誰?來中國做什麼?
公眾認識Lucy女士,是從「霍金的女兒」這個身份開始的。露西·霍金(Lucy Hawking)不太為中國人所知。她是霍金三個孩子之一,也是唯一的女兒。1月20日,在剛剛結束的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上,Lucy告訴鈦媒體,這是她第二次來中國。
霍金與家人
孩童時期的Lucy(左一)
十幾年前 Lucy 曾陪同父親來到中國。這一次的不同在於,她成了一位獨立演講人,侃宇宙,談科普,並介紹了正在籌備的星際旅行計劃。
現場聽完Lucy演講的鈦媒體編輯說,相比於霍金先生此前通過騰訊WE大會陳述的宏大宇宙計劃,Lucy與外部世界的溝通內容顯得更為細緻溫和,卻又不失態度。
同時,騰訊還幫助她與來自中國的青少年們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問答。她耐心回答了中國孩子們關於平行宇宙、蟲洞等的問題。
如果外星人發來信號,人類要怎麼做?霍金的回答是為公眾所熟知的「不要回答」。
而當 Lucy 被問及同一個問題時,她回答道:「我之前和爸爸說,如果能接觸到超級種族的外星人,他們可能會願意幫助我們。」而後俏皮一笑——她與父親選擇了不一樣的答案。
Lucy今年已經49歲,她一直在努力推動她父親生前未完成的事業「突破攝星」,希望幫父親完成「星際旅行」的未了願望。
露西·霍金與父親史蒂芬·霍金(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Lucy口中神秘的「突破攝星」計劃,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說,這是一項俄羅斯人投錢、美國太空研究中心提供人資來實施的探索太空的合作計劃。
「愛因斯坦曾經幻想在宇宙中乘著一道光線飛馳。這個思想實驗為他的狹義相對論奠定了基礎。一個多世紀後,我們有機會可以實現光速的一小部分:1億英裡/每小時。唯有通過這麼快的速度,我們才有希望在人類的時間尺度內到達彼方恆星。」
酷嗎?
具體而言,早在2016年,科學家霍金就聯合俄羅斯網際網路投資大鱷、投資基金 DST Global 創始人尤裡米爾納(Yuri Milner)啟動了 「突破攝星」 計劃。同時,出資人也很大方——這項計劃涉及的初步投資額高得嚇人,1億美金!
而具體實施計劃的人力,將由美國太空研究中心提供。公開資料顯示,Facebook創始人馬克· 扎克伯格,也是該計劃的董事會成員之一。
這項計劃具體要做什麼呢?
第一步是研發能達到相對論飛行速度且質量為克級的 「納米飛行器」——這樣的迷你飛行器,在發射後僅僅20年就能到達離我們最近的星系——4.37光年外的半人馬座α星。
上述投資大鱷米爾納拿出的1億美元,都將用於項目前期5年的研發。
鈦媒體還在這份計劃的官方陳述中發現,要做的事情包括——雷射列陣,星晶片,光帆,觸碰群星......這幾個具有未來感的字彙交織在一起,不得不讓人想像聯翩:上帝是否會重新再擲一次骰子?
「突破攝星這個項目是用納米探測器通過特定裝置達到光速20%的速度,是非常、非常具有科技含量的項目,現在仍在籌備過程中。」Lucy對鈦媒體這樣說。
造夢者已去,「白日夢」仍在。
除了推動父親的未竟事業,Lucy還在以另一種方式,讓更多人的想像力自由遨遊於星際間。
選擇一生與科學少年們為伴
在Lucy發表演講與接受的採訪中,「我父親」是被最頻繁提及的詞彙。然而,跳出這個關係框架,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張更清晰的個體畫像:
兒童小說作家、科學教育者,是貼在Lucy身上的兩個職業標籤。
從牛津大學法語、俄語專業畢業後,她選擇了以語言和文字為載體向科學世界遊弋。經過一段記者生涯後,她轉身成為一名童書作家。
Principia Space Diary
《喬治的宇宙》系列之《喬治的宇宙秘密鑰匙》西班牙文版
她與英國航天局合作的《太空日記》(Principia Space Diary)通過童趣視角向英國小學生講述了太空人蒂姆·皮克(Tim Peake)與國際空間站的日夜。其與父親合著的《喬治的宇宙》系列,更是被翻譯成38種語言,在43個國家發行。
無數充滿童真的孩子們,讀著喬治的冒險故事,在未來世界裡噼裡啪啦地穿梭。
「喬治」系列的內容,其實是關於「向一個8歲孩子解釋清楚黑洞」。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的創作是Lucy提出的想法。在英國的 Lucy 發現,童書市場上很少有用「有趣手法」解釋科學問題的好內容,於是,她決定原創故事,讓父親幫忙寫關於宇宙奧秘的準確解釋。
「寫故事是為了講述清楚世間萬物為何如此存在。」Lucy稱。
「帶有科學元素的文學創作可能為現實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在索爾福德大學的一次TEDx大會上,談及創作,Lucy如此說到。
在TEDxSalford上,Lucy作了題為「Science and Storytelling」的分享
Lucy是一位好奇心超越年齡的女士,她的知識觸角伸得很廣。
她曾週遊世界,給年輕聽眾做關於物理學、天文學和宇宙學的通俗演講。她更是 NASA 50歲生日慶祝活動的特邀嘉賓,她在這個場合一如既往地鼓勵年輕人參與科學和教育。
在NASA 50周年系列演講中,Lucy談了談「科普教育」
她曾與《衛報》集團合作,製作了一部虛擬實境電影《派對》(The Party),講述了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少女的故事。在2018年年度VR大獎上,該電影還獲得了「社會影響類「獎項的提名。
同時,作為史蒂芬·霍金基金會的主席,多個公益項目在她的推動下得以落地。「年輕人」成了她事業的主題。
當一個人選擇了以「孩子們」作為人生的底色之一,她似乎會變得更純粹。
在各個網站對外的公開介紹中,「現和兒子居住在倫敦(She lives in London with her son)」是必不可少的一句。
鈦媒體梳理她曾對外說過的話,我們發現了一些可以被理解為心底之聲的閃光的句子:
「我從未想過我會和父親一樣偉大。我想繼續創作小說。希望在某一刻,我可以從『史蒂芬·霍金的女兒』變成『小說家露西·霍金』,那將會是美妙之日。」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龐驍柳,編輯/蔥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