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7歲開始寫愛情故事,30歲認為愛情不重要

2020-12-06 十點人物誌





作者 | 燈燈

十點人物誌原創


「荊棘女王」獨木舟



採訪當天,獨木舟剛剛回到北京。


她出了新書,最近忙著跑籤售會,和許久未見的老讀者們見見面。


小說《此時不必問去哪裡》,依然是獨木舟擅長的青春題材。主角是兩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小鎮姑娘李空空和中產精英周寶音。因為一次尋常的公司會議,兩人在北京相遇,結為好友。


空空和寶音生長環境迥異,性格也大相逕庭。但在相近的人生階段,她們擁有這個年紀的女孩普遍的困境和矛盾——對工作迷茫,對感情倦怠,不知道未來在哪裡。用獨木舟的話說,「我們雖然不在同一條船上,但我們在同一場風暴裡。」


這是獨木舟三十歲後的第一本小說。


今年疫情期間,她把自己關在北京的家裡,花了小半年寫完這個故事。她保留著一種老式的寫作習慣,先寫手稿,寫滿了三四十張A4紙,再逐頁整理成電子稿。


雖然還是青春小說,但和過往作品最大的不同是,這本小說裡關於愛情的部分,明顯少了,也淡了。濃濃的疲憊和倦意撲面而來——無論是空空還是寶音,在分手時刻,都特別冷靜且真誠地對前男友說了同一句話:「對不起,我不愛你。」



這確實不太符合獨木舟的一貫風格。


從17歲開始在《花火》、《愛格》等言情雜誌發表小說至今,獨木舟被讀者們封為「荊棘女王」。殘酷,疼痛,虐戀,是獨木舟作品裡具有標誌性的一部分。


發表第一篇小說時,她還叫葛婉儀,是湖南一個普通的高中女生。


那是2005年左右,青春文學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郭敬明、韓寒、安妮寶貝等80後作家一夜爆紅,新概念作文大賽成了所有愛好文學的中學生心中的殿堂,國內的雜誌也處於百花齊放的狀態。


自由而熱烈的氛圍,讓獨木舟躍躍欲試。她開始寫小說,然後給雜誌投稿,一投即中。


這件事給她帶來了成就感。


高中時期的獨木舟不太合群,有些叛逆,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問題少女」。寫作是少女情緒的出口。憂鬱細膩的文風,正好迎上了青春疼痛文學的熱潮,為獨木舟積累了第一批讀者。


大學畢業那年,獨木舟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深海裡的星星》。年輕女孩們為書中的愛情故事哭泣,在豆瓣上留下書評:「這本小說我不忍再讀第二遍,因為會很長時間走不出來。」


獨木舟紅了。受出道作成功的鼓舞,她走上全職作家的道路。


早幾年,小說一年寫一本,從《月亮說它忘記了》到《一粒紅塵》,熾烈的、悲傷的愛情,是她創作的永恆主題。書裡很多句子在青春文學愛好者中流傳甚廣,例如:


「就算世界荒蕪,總有一個人,他會是你的信徒。」


「世界上其實根本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針不刺到別人身上,他們就不知道用多痛。」


「所有的悲歡都是我一個人的灰燼。」


小說之外,獨木舟也寫散文和遊記。


她熱愛旅行,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每去一個地方,就要寫一個故事。旅行對她而言,是認識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靈感來源。成年後的許多重要朋友,都是她在旅途中認識的。



因為她,讀者們也對一些遙遠的陌生村莊產生了嚮往。她的第一本遊記《我亦飄零久》,出版八年後還會有讀者惦記:「舟舟你什麼時候再寫一本這樣的?」



名利場的邊緣人


2014年的長沙,獨木舟接到了朋友從北京打來的電話。


朋友也是寫字的人,開玩笑地對她說:「你快來,北京有錢撿。」


那幾年,國內IP市場大熱。熱錢源源不斷地湧入,許多青春文學小說賣出天價。


大批作者順勢而為,紛紛轉換賽道。除了售賣影視版權,有些人直接轉行做了導演,編劇,或者KOL,持續活躍在大眾視野裡。


留下來安心寫書的人不多了。就算寫,也有更討巧的辦法——動筆前就和影視公司談好合作,為其定製一個適合翻拍的故事。


獨木舟說自己「沒想那麼多」,她只是隱隱覺得北京人多,文藝青年多,說不定會認識新的人,結交到新的朋友,就這樣拖著行李來了北京。


她在三裡屯附近租了一套老房子。房子裡沒什麼像樣的家具,管道老化得厲害,她經常不得不半夜拿著皮搋子通廁所和浴室的下水口。


她買了一個很便宜的洗衣機,又趁宜家打折時扛回一張餐桌,一些碗碟和兩把椅子,然後花兩百多元網購了一張寫字檯,用來寫小說。


朋友送給獨木舟一株小綠蘿,她插在玻璃瓶子裡,每天寫作的時候盯著,覺得這房子總算還有個活物。


朋友沒有騙她,北京確實機會多。人們約在咖啡館見面,一開口,聊的都是十幾億的大項目。


可是漸漸地,獨木舟發現名利場也是需要鑽營的,但她不擅長,「好多時候機會擺在眼前,我卻後知後覺。比如吃飯,大家吃飯是去談合作,我就真的是去吃飯。」


獨木舟多次強調自己的性格,「不機靈,不會來事兒,從小就這樣。」


她曾在散文集《萬人如海一身藏》裡寫到過自己的童年、父親和母親。母親年輕時吃過很多苦,自覺被生活辜負,因此面對女兒的時候,總是顯得不夠溫柔。


她們是一對硬邦邦的母女。漫長的青春期裡,獨木舟習慣性地用冷漠和強硬做面具,抵擋漂泊歲月的恐懼和不安。


既敏感又驕傲的性格延續到成年,獨木舟發現自己很難成為一個更圓滑,得體的人。周圍的朋友都能將自己融入某個體系,和同事、老闆配合著完成一件事。但她不行,她只能單打獨鬥。


她需要獨處,過多的對外交際會消耗她的能量。出去吃頓飯,接受一次採訪,她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恢復能量。她一度懷疑自己性格有問題,「是不是註定沒有能力成就一番事業?」


很快,一場更大的意外轉移了獨木舟對工作的焦慮。她生了一場大病。


那年,獨木舟28歲。在生死面前,其他的煩惱顯得微不足道起來。


她推遲了接下來的十幾場新書籤售會,停掉一切工作,一個人收拾好生活用品,住進醫院,接受手術。她沒有告訴媽媽,因為「不希望她看到自己的女兒渾身散發著血腥味,被推出來的那個畫面」。


住院期間,同病房的人都有家人送飯,她只能點外賣,由門房阿姨遞進來。最後門房阿姨都忍不住埋怨:「你為什麼每天要吃那麼多包子?」


她唯一一次求人來探望她,是讓小姐妹帶上洗髮水幫她洗頭。手術後一連許多天不能洗澡,頭皮太癢了,被她撓出了血痕。


小姐妹幫她洗頭髮時,兩個阿姨在旁邊看,羨慕地念叨:「你看她的頭髮多好啊,又長,又多,又黑!」因為化療,她們的頭髮都掉光了。


出院那天,醫生對她說,往後五年一定要按時複查,沒有問題的話就算徹底痊癒。


半年後她去複查,病情反覆了。這意味她要開始第二次手術。一模一樣的流程,她又經歷了一遍,又一次挺了過來。


後來她在書裡寫:「我與深淵相逢,但我活了下來。」



獨木舟說,生病這幾年對她最大的影響,並非是讓她對人生有了什麼頓悟,而是她終於能夠心安理得地拒絕社交,不再逼迫自己。


與世隔絕的日子裡,她發現自己還是想做一個老派的,寫小說和散文的人。她十幾歲時這樣想,現在依然這樣想。用笨辦法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或許掙不了大錢,但她喜歡這種樸素的、簡單的生活,因為這是她能掌控的全部。


她從中悟出的道理是——經歷過無常的人,更懂得對生活要有恰當的期許。這比什麼都重要。



女文青的進化史


青春文學風靡十餘年,批評的聲音從沒斷過。「矯情」、「淺薄」、「無病呻吟」是最常見的指責。


獨木舟不怎麼看網上的評論。她承認,青春文學和經典文學相比,厚度和重量都存在差距,但它帶給年輕讀者的安慰,同樣不可替代。


回看自己的早期作品,即使有很多青澀的、不成熟的部分,但是書裡的情緒,時隔多年,獨木舟也依然能理解。


她形容十年前的自己,「就是一個非主流不良少女。」那時的她比現在更敏感,更鋒利,「別人看來不過是一片落葉,在我心裡就是狂風暴雨。」


獨木舟相信這種情緒年輕人都有。「為什麼那麼多小女孩看我的書會哭,會把一句話記好多年?肯定是那個時候你表達了她想表達的,但她不知道怎麼去描述的東西。」



那時,愛情在她的生活中比重很大,戀愛總是談得轟轟烈烈,天雷勾地火。


獨木舟坦言,在以前的戀愛關係裡,她習慣視對方為燈塔,有仰望的成分,也帶著學習的態度與他們相處。


不過,現在她不會了,「感情濃度最高的年紀已經過去了。」年歲漸長,她發現女孩的生活裡還有很多和愛情同樣重要的事情,比如工作,友情,自我。


但作為一個書寫愛情的作家,她對愛情仍有很高的要求。比如,「愛情裡面要先有友誼,兩個人的關係要長久,首先得是好朋友」,「如果愛情磨損了,就不要在一起,這是留住愛情的唯一方法」,「不要和最愛的人結婚,因為每天去演一個無可挑剔的人,太累了」。


她依然相信愛情,也依然浪漫,所以她還能寫。


如今,獨木舟在北京過著一種簡單的、平靜的生活。


早晨起床做早飯,聽幾期《鏘鏘三人行》之類的老節目,然後看書。她這兩年經典文學讀得很多,耶茨,茨威格,陀思妥耶夫斯基,她越來越能品出其中的好。


偶爾約了朋友才會出門,其他的時間裡,她就在家與樂高和史萊姆為伴,擺弄她的花花草草。


當下流行的短視頻和電競她都不甚了解,但她也並不太想擁抱它們。


她沒有一個固定的寫作時間,只要求自己每天多少寫一點兒。長篇小說從動筆到定稿,半年內結束,接下來的時間,就用來旅行和休息。


作為作家的獨木舟,越來越能體會「每個人都有他的苦」。她不再特別羨慕誰,逐漸接納了自己的個性,和母親的關係也越來越好。


她肉眼可見地比前些年變得更柔軟,平和,以至於第一次見面的記者和出版社編輯,總要問她:「你身上的點到底是什麼?」


她大笑:「我就是一個沒有點的人。」


沒有標籤,不想被定義,她說自己只想一本一本地,繼續寫下去。

相關焦點

  • 85歲王蒙如醉如痴寫愛情
    這種寫作起來如醉如痴的幸福一如他在序言中幽默的說法:「寫小說的感覺是找不到替代的,你寫起了小說,你的每一枚細胞都要跳躍,你的每一根神經都要抖擻,不寫抖擻,寫成哆嗦也行。」自19歲寫作《青春萬歲》,王蒙創作生涯已逾65年,作品達1800餘萬字。
  • 笛安的「北京愛情故事」
    於是笛安突然有了個念頭:我要寫一個愛情故事,一個關於當下的,北京的,成年人之間的愛情故事。  機場高速是笛安最熟悉的一條路,她的家離這兒不遠,還是新手司機的她白天不敢出門開車,只好在晚上馬路沒車的時候上路練車,她喜歡高速公路的一切。笛安的母親蔣韻也是位作家,她對女兒的喜好很驚訝,說「從沒見過一個人對高速公路這麼有感情」,而笛安直言,高速公路給她的是親切感,是歸屬感。
  • 羅曼蒂克式「愛情」你不知道的法式愛情中的激情與欲望
    講一個法國經典愛情故事,也是被比做法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他也直接體現了法式愛情的第一個特點,強調性與愛的統一。故事的男主人公叫阿貝拉爾,女主人公叫艾洛伊斯。他們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生活在12世紀的法國,阿貝拉爾是一個哲學家和教師,他相貌英俊能言善辯,20多歲時就以講授邏輯學和神學聲名鵲起。有眾多的學生和粉絲。
  • 楊振寧與翁帆的愛情故事
    「爺孫戀」通常不被世人看好,偏見總會左右人們的思維,於是當82歲的楊振寧娶了28歲的翁帆時,各種聲音甚囂塵上。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因此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一年楊振寧35歲。
  • 愛情還值得相信嗎?三個愛情故事給你答案
    今天,小編想跟大家分享3個普通人的愛情故事,讓我們從最簡單的視角,還原最動人、最樸實的愛情!故事一:愛情不僅僅是男女之愛,還有肝膽相照的義氣講述人:小賈 男 25歲 公司職員你問我什麼是愛情?其實我心裡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我只知道我會時常心疼她,會惦記她,她亦然。
  • 52歲阿姨沉迷愛情遊戲,為24歲小男友懷孕,兒女稱不認識這號人
    或許已經與對方同床共枕生活了十幾年,甚至了幾十年,可還是覺得這樣的婚姻索然無味,缺少了一位重要的調料,那就是愛情。  我經常接到一類私信,大都是上了年紀的女人,她們普遍對自己的婚姻不滿意,說起原因來,她們自己也說不清楚。
  • 17歲進入中科院的神童,因生活不能自理退學,愛情讓他的人生逆襲
    母親從小就對魏永康的教育非常看重,她將魏永康成了家裡唯一的希望。所以,在莫永康還沒有學會說話的時候,母親就天天教他識字、背誦古詩。在母親的教導自家, 2歲的魏永康已經能夠掌握上千個漢字,4歲的時候就學完了初中的所有課程,8歲就上了當地重點高中。而且在年僅13歲的時候,就考上了湘潭大學。
  • 好羨慕,永恆的愛情真實存在:99歲的饒平如去天堂與美棠團聚了
    老實說,我根本沒想過要寫一本書。像我這樣一個老人,沒什麼學歷,也沒有寫過什麼,寫作僅僅是因為一個原因:老伴2008年過世了,大概有一兩個月的時間,我不能自拔,很痛苦。我認為人生最珍貴的就是每個人的美好的回憶,這個回憶是屬於自己的,比金錢財富還重要,而且一失去就永遠找不回來了。
  • 笛卡爾與公主,是絕美愛情故事?是心形線?
    想必大家都看過百歲山礦泉水的廣告,它講述的就是公主和笛卡爾的浪漫愛情故事,公主在街頭偶遇笛卡爾……故事的開頭總是猝不及防。1648年一個溫暖靜謐的下午,在斯德哥爾摩的街頭,52歲的笛卡爾邂逅了18歲的瑞典公主克裡斯汀。幾天後,笛卡爾收到皇室通知,國王聘請他做小公主的數學老師。
  • 席琳·迪翁的愛情:相差26歲,22年的婚姻守候,卻要用餘生來思念
    席琳·迪翁對丈夫的思念還有幾人記得,她對丈夫的愛,同樣也不是我們所能體會得到的。席琳·迪翁的愛情:相差26歲,22年的婚姻守候,卻要用餘生來思念我們只知道席琳·迪翁的「我心依舊」,我們只知道她是一個才能兼備的女歌手,卻忘記了她還是一個完美的妻子,也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席琳·迪翁的故事一直是我想要擬稿的文章,但我卻一直沒有提起筆。不是不能寫,而是不敢寫。
  • 數學家的愛情故事
    《數學家的故事》由網友ukim於2002年4月6日在北大未名BBS上開始連載,6月10日完結。該系列原標題為《Heros in my heart》,共66篇,在圈內流傳甚廣。大學時,星星就讀過這本小冊子,印象頗為深刻。近日重讀,選擇其中部分章節,另增加一些新內容,整理成幾篇短文,分享給諸君。
  • 一個數學家的愛情故事——(上)
    其實數學也不全是數字和公式,在數學這個王國裡每位數學家、每個公式,甚至每個符號背後都有很多動人的故事,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數學的愛情故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那是一個寧靜的午後,在斯德哥爾摩的街頭一位頭髮有些花白的中年人,沐浴在陽光中研究著數學問題,靜靜地享受這午後的時光,這個人就是笛卡爾,52歲的他身無分文,只能過著乞討的生活,生性清高的笛卡爾從不開口乞求路人施捨,他只是默默地低頭在紙上寫寫畫畫,潛心於他的數學世界。
  • 美國版「瓊瑤」斯帕克思:愛情小說是最難寫好的
    愛情小說是最難寫好的
  • 魯迅寫了平生唯一一篇愛情小說,其弟說,寫的並非男女之間的愛情
    涓生開始找了一份在教育局抄抄寫寫的工作,子君不工作,整天窩在出租屋裡,養小油雞,養狗,跟房東太太為了小油雞慪氣。涓生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下班就趕緊回家,跟子君一起學著做飯。日子雖然清苦,但是快樂。可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沒過兩個月,教育局就將涓生辭退了。原來教育局局長兒子的油頭粉面的賭友看到涓生子君出雙入對,羨慕嫉妒恨,就攛掇教育局長把涓生開除了。
  • 18歲公主愛上52歲數學家,悽美愛情被拍成廣告,最終兩人結局如何
    相信看到這裡,不少人一臉懵,不知道這個廣告,究竟要表達什麼意思,因此也有專家批評,百歲山的營銷策略並不上成功,花費巨資讓大夥看了一個不知所云的片段,實際上這背後,也誕生了一個十分生動的悽美愛情故事,而故事的主角,是歐洲近代歷史上,兩位著名的人物。瑞典國王克裡斯蒂娜,和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笛卡爾,最終兩人結局如何呢?
  • 他們的愛情是否讓你似曾相識
    我是富陽人,我們家承包了工廠食堂,村裡的食材比較好,我就一車車往她在市區的家運,多到他們吃不完,轉手送給親戚鄰居,這樣就全都被我收買了,哈哈。2014年,我們結婚了,年底的時候,有了我們的小女兒。2015年,杭州東方中學招聘排球教練,她去面試時,我在一旁幫忙拎了30多斤重的獎牌和證書,成功拿下面試老師。這輩子,我還會一直幫她搬這搬那,到她老得走不動了,我可搬著她出門,輕輕鬆鬆的。
  • 葉傾城:關於愛情的三種答案,愛情的真諦是什麼?要用一生來讀懂
    品讀葉傾城《關於愛情的三種答案》我們曾因愛情受傷,也因為愛情成長。作者:情郵我身邊的朋友如今一個接一個慢慢開始相親。恍然才發現,我們都過了原本「因為愛情」談戀愛的年紀。三觀在前,聊得來在前,而愛情順其自然的放在最後面的位置。葉傾城的文章《關於愛情的三種答案》,讀完細細思索,我仍舊相信愛情。這篇文章寫了三個年齡階段的女人對於愛情的看法。年紀不同,人生閱歷不同。十九歲的小姑娘談起愛情,臉上會有笑容,有時也有眼淚,有時候為愛情歌頌詩篇。
  • 46歲周迅宣布離婚,果然藝術家的愛情,都是濃烈而短暫
    19歲那年,還在藝術團跳舞的周迅被導演謝鐵驪賞識出演了電影《古墓荒齋》,儘管在電影結束之後,導演再三邀請,可周迅依然回絕了他去北京發展的要求。可不為事業所動心的周迅卻在此時邂逅了搖滾歌手竇鵬,因為男友的北京夢,周迅義無反顧辭掉工作跟著男友開始了北漂生涯。
  • 一個科學家的愛情故事,他用浪漫的筆觸,寫了封唯美的情書
    科學家的愛情,大多都樸實無華,也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成就太過於偉大,導致了人們很容易忽略他們的生活,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一生致力於研究數學,年過半百尚未婚配,卻因為一次疾病住院,和妻子由昆相愛相識,當然說到浪漫,西瓜視頻創作人【科技袁人袁嵐峰】在視頻【那個造原子彈的男人寫了一封情書,感人至深】中就提到了著名的核物理學家
  • 《萬物理論》:偉大霍金的愛情故事
    他思考著宇宙中瑰麗的場景,卻被困於一個輪椅上,可笑的諷刺,可悲的身體,這一切,霍金溫柔的妻子看在眼裡,不僅給他悉心的照顧,也給他溫柔的撫慰,這就是《萬物理論》這部電影要表現的故事。一個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並不曲折也不悲壯,是兩個成年人為愛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