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寶經《維摩詰經》五句經典,通徹佛門禪機,貫穿千年文明!

2021-01-09 墨易塵

《維摩詰經》全稱《維摩詰所說經》又名《不可思議解脫經》,是大乘佛教最早的佛經之一,因此經的著經者是維摩詰居士,故而得名。維摩詰為梵文音譯,其意為潔淨、無垢、沒有汙染之意。此外《維摩詰經》還是禪宗的宗經之一,有人認為中國的禪宗起源於達摩祖師來華之後,豈不知在達摩到來之前,就因受《維摩詰經》和《法華經》的影響,為禪宗思想奠定了根本。

《維摩詰經》可以說是對中國佛教乃至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一部佛經,在我國古代有許多名人將此經視若珍寶,並深受其影響,唐朝大詩人王維便是其一,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不難看出從其名字之中便能瞭然,所以後世將王維稱作「詩佛」也可看出王維與佛家的淵源。另一位受此經影響頗深的歷史名人便是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不僅多次將經文引入詩文,並且在晚年還為此經做了注。

以下便將此經卷中的五段經文分享,在此與諸君共參共悟,因不是佛門中人,必多有謬誤偏頗之處,還望吾師指正。

一,以智慧劍,破煩惱賊。釋義:以智慧為劍,斬破煩惱之賊。

在中文中,佛的意思便是覺悟的智慧之人,這裡的智慧便是修行圓滿的智慧,煩惱為人生的執念與業障,所以此句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用修行的圓滿來衝破世間的煩惱執念。

二,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釋義:內心有汙垢,看眾生也也有汙垢,內心清淨無塵所以視眾生也是清淨。

雜念與妄想便是心中的汙垢,如若心中清淨無雜念妄想,所看到的世界便是乾淨的,這與佛家所說的相由心生是一個意思,我們所看到的色相皆由自心而起。

三,深植德本,久成佛道。釋義:以行善積德為根本,久而久之便與現世活佛無異。

中國古代有一句老話說「行善有餘慶,多藏必厚亡」,便是說人要行善積德廣結善緣不論與人與己都是有很大的幫助的。這與佛家所說的種善因得善果的內容是一樣的。

四,欲得淨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釋義:如若想踏入佛門淨土,首先要清淨自己的內心,隨著內心的空明清淨便進入佛國清淨國土。

佛門所說的淨土,通常我們可以理解為功德圓滿的莊嚴所在,所有修行圓滿的菩薩諸佛的境界,是無塵無垢的大極樂世界。

五,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術諸功德。釋義:常常反思自己的過失,不去爭辯別人的過失,全心全意將一心用在積攢功德之上。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這些佛儒共通的道理不但對佛門修行有諸多益處,對我們常人安身立命也大有裨益,不論空門還是凡俗都該以修身利他為根本。

相關焦點

  • 天女散花來源於他翻譯的維摩詰經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本《維摩詰經》,是由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此經翻譯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最戰亂頻仍、最動蕩不安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鳩摩羅什大師是在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翻譯這部佛經的,那時候,大師一邊翻譯一邊講解,參加譯場翻譯和聽講的人大概有一千二百多人。
  •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天眼第一也照樣被維摩詰居士懟
    (上師念誦傳承)下面我們接著講《維摩詰經》。這部經典從下周開始,每周講兩堂課。一直講到九月十號左右,然後也許會暫停一個月。有些人可能會不耐煩:「要講就全部講完嘛,不講就乾脆別講!」好多人對這部《維摩詰經》都十分感興趣,這是因為,一方面,經中宣講了諸多將煩惱直接轉為道用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講了許多大乘不共的教言,這些在聲聞乘和普通大乘當中根本聽不到;再者,對密法有信心的人,會發現裡面時常出現的密法竅決和修行方法也是非常殊勝的;此外還有個特別之處是,不像因明或《現觀莊嚴論》等等,往往只有一種思路首尾連貫,但這部經有情節,一會兒出現一個人物,
  • 大乘佛教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徵。他具有人們渴望達到而又達不到的人格品質,是人諸多能力的理想化。一、文殊菩薩名稱由來文殊是梵文音譯的簡稱,其音譯全稱為文殊師利、曼殊師利等。在《佛說文殊師利般涅磐經》、《佛說文殊師利菩提經》、《文殊師利現寶藏經》等諸多經典中都有關於此類事例的描述。此外,《維摩詰經》中記錄文殊師利作為釋尊的代表去探望生病的維摩詰,並與他在天竺園展開關於佛法的論辯,也可以說明文殊菩薩作為釋迦牟尼的弟子,是出家菩薩的代表,的確是存在的。三、文殊菩薩的智慧文殊菩薩作為智慧的化身,勤於思考,善於提問。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正文:佛教自東傳震旦,紮根沃土,一時間「禪開五葉,教創臺賢」,八宗爭豔,四眾皈心,燦然凝聚成華夏文明中獨放異彩的佛教文化圈,縱橫發展,綿延至今。日僧中觀《三論玄義檢幽集》卷五,保存了南朝真諦三藏《部執異論疏》(已佚)中的若干珍貴內容,其重要價值之一,就是幫助我們認識了大乘經的出現淵源。如:「《真諦疏》曰:第二百年大眾部並行央掘多羅國,此國在王舍城北。此部引《華嚴》《涅槃》《勝鬘》《維摩》《金光明》和《般若》等諸大乘經。」據此推論大乘經的出現,最遲也應上溯到佛滅二百年際。
  • 我贊成大乘是佛說
    大乘即佛說有根據如下:先以大乘小乘之共同推崇的基礎經典《增壹阿含經》為依據,在《增壹阿含經卷第一》的序品中,有多處提及大乘,這就是說,大乘於早期原始佛教經典中已經提出來,絕非是後期的產物,這是息爭的第一要素。
  • 佛門生死觀與現實中的瀕死體驗
    從佛門的解釋來看,中陰身應當是屬於意生身的一種,只是這種意生身屬於業力所化出,不受人的主觀意願所控制,並且意生身本身也是有大神通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意生身也都是具足了的。今天我們就拿一個現實中有人瀕死體驗的實例來從側面的驗證一下佛門意生身的理論。
  • 蘇軾這首千古奇詩,一般人僅讀懂3句,能讀懂4句者堪稱高手!
    在這裡說一下,所謂偈子,也叫偈頌、偈詩,佛門中人常常用這樣的句子來闡釋佛理,比如著名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屬於偈子。我們可以發現,這首詩第1句和第4句是完全一樣的,這當然不是蘇軾偷懶,一般人只能讀懂前面3句,能讀懂4句的堪稱高手了。先來講講前面三句詩。「廬山煙雨」和浙江「錢塘江大潮」都是天下聞名的美景,煙雨神秘朦朧,大潮宏偉壯觀,每個人都想去見識一番。當你還沒見到的時候,總是心裡痒痒,忍不住去想像它到底是什麼樣子。
  • 最經典的五句髒話!古代知識分子在過去是如何罵人的?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最經典的五句髒話,讓我們看看古代知識分子過去是如何罵人的。第一句話:襟裾馬牛,衣冠狗彘這句話來自明朝陳繼儒的《小窗幽記》,原文是:「人不通古今,襟裾馬牛;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不理解古代和現代的真理,他就像穿著衣服的牛和馬。
  • 太平洋建設京商集團與大乘實業舉行戰略籤約儀式
    為全力推進雙河生態示範區建設進程,深化合作、推動區域旅遊一體化發展,12月21日,太平洋建設京商集團與大乘實業在遼陽雙河項目SPV公司舉行戰略籤約儀式。遼陽市雙河管委會主任馬志剛、太平洋建設京商集團董事局主席趙銳涵、大乘實業董事長丁一出席籤約儀式並發表致辭。
  • 中國人的根性最適合大乘佛教,那麼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
    中國的佛學,向來是大小乘兼修並具,顯教密教通行不悖的,儘管從大乘佛學的立場來看小乘,並非究竟的佛法,但學習大乘,仍然須以小乘的戒、定、慧三學作為基礎,不但如此,如以乘道來說,中國佛學,等於有五乘的階梯:第一人乘,學佛先要從做人開始,凡人倫道德,應該注重的事,都須一一作到,以期達到為善去惡,而止於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華,可以達到第二天乘的進修,天人是從做人的至善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