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後,一些新型地震防護用品應運而生。合肥人老丁新近就發明了一個「鐵皮小屋」——「重物埋壓救生艙」,並獲取了國家專利。
「地震救生艙」獲國家專利
這個白色的「鐵皮小屋」看上去有點粗糙,標價卻高達9800元。在合肥從事門窗鉚焊加工業務的老丁,是這個「鐵皮小屋」的設計者和生產者,同時也是這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權」的所有人。
老丁告訴記者,「鐵皮小屋」的正式稱謂叫「重物埋壓救生艙」,艙體全部採用鋼板按照力學結構設計製成,救生艙平常可放在家中靠牆的角落,假如地震突然來臨,人們可以在幾秒鐘內迅速躲進去,以避免房屋倒塌可能造成的傷害。
老丁說,他請專業人員做過測算,一平方米建築面積的重量約為1.2~1.3噸,而救生艙頂部鋼板厚度為16mm,可以承重4000噸,「相當於7層樓房倒塌的重量」。救生艙全金屬的構造,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震時可能發生的強風、泥石流、燃燒、爆炸等次生災害的侵襲。
老丁向記者出示的相關文件顯示,他於去年8月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專利申請,並在今年2月得到批覆通知書,「重物埋壓救生艙」被授予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稱號。
「救生艙」如何「救生」?
昨天,在老丁的生產加工點,記者見到了這個重量超過1噸的「大傢伙」。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長方體的鋼鐵小屋。長2米,寬1米,高1.2米,正前方有一扇可以拉開的小門,內部可容納四個成年人並肩而坐。
在艙體的一側,有一塊鋼板被鏤空,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布滿窟窿的圓形木板,老丁說,這樣設計一是為了瞭望、通風,二是便於人們在被埋壓時自助逃生——利用艙內備用的撬棍、螺絲刀、鐵錘等工具撬開木板從中鑽出。
除此之外,老丁還加進了更多人性化的設計。比如,在艙體底部安裝了防摔減震彈簧,以減小救生艙從高處翻滾摔落時對人體造成的傷害;艙內還配置了自救工具箱、應急照明燈、食品儲存架、擴音喊話器、口哨、安全帽、口罩、手套等物品,而為了便於運輸安裝,救生艙面板全部用大號螺絲擰成。
「點子」源自汶川地震
今年41歲的老丁是肥東人,這些年在自己的業務領域,他已經獲得了多項發明專利,而設計防震「救生艙」想法,則源自去年的汶川大地震。
「去年地震時,看到很多人被埋壓,尤其是一位母親彎著身子保護嬰兒,用自己的身體充當孩子的抗震板,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同時也給了我一些啟發。 」老丁說,當時我就想,如果有一個外表堅固、內部軟和的「救生艙」,更多的人或許就能逃過災難。有了想法之後,老丁開始動手畫圖、找工人焊接拼裝,為了算出材質與承重力,老丁還專門請一位高校物理老師幫助計算。去年8月,第一件成品「問世」,老丁隨即提交了專利申請。
準備繼續「升級」
老丁說,目前的救生艙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下一步他打算對救生艙進行「升級」,改變目前統一的尺寸、價格和配置,根據客戶需要「量身訂製」。
除此之外,老丁還聯繫了廠家生產安裝在牆壁上的「地震報警器」,打算與救生艙一起配套出售,「這樣地震突襲時,大家就可以更快地作出應急反應生。 」
老丁告訴記者,他還打算將過去經營的以鉚焊加工、製作門窗為主業的門面,註冊成一個「防護用品有限公司」,以後將主要精力放在製作救生艙等地震防護用品上。 (記者 甘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