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雨水。作為春天的第二個節氣,雨水的到來代表著春回大地的開始。褪去春寒料峭,迎來春暖花開,雨水時節,往往讓人心曠神怡,不由得吟詩作畫,把酒對唱。
以前沒有天氣預報,節氣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可以用來預示後續的天氣冷暖和降水量,是在重重積累的經驗上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古話云: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穀雨。也就是說如果雨水這天下了雨,那麼後面的天氣很可能就是春雨綿綿下不完,而如果雨水時天空放晴,後面的天氣就大部分也是晴朗的好天氣。
又有「冷雨水,暖驚蟄」的說法,大意就是如果雨水這天溫度低,感覺寒冷,那麼到了驚蟄的時候就很有可能回暖。
說起來,雨水正好處在七九和八九的交界處,依然乍暖還寒,冷暖變化不定,經常出現寒潮。所以雨水的到來不代表不下雪了,而是代表下雪的機會會漸漸變少。據說如果雨水這天下雪,那場雪會被稱為「百洋水」。
基於對大自然的認識,智慧的古人把從小寒到穀雨的一百二十天,按每五天劃分,形成了「二十四番花信風」。 每一種花信風對應一種花開,風帶著花香吹過,傳來了大自然的氣息。
雨水對應著三種花信風: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菜花是油菜花,漫山遍野金黃色的身影,溫暖而熱情,那是春天的呼喚,也是等著春天到來的驚喜心情。
杏花是二月花,位登十二花神之一,在這裡也是極其應景的。陸遊在《臨安春雨初霽》詩中詠道: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胭脂萬點,春意盎然,開得極其浪漫詩意。
古人還將雨水分為三候,《逸周書·時訓解》中寫道:
「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什麼意識呢?指的是雨水一過,氣候就慢慢暖和起來了,所以河上的冰也化了,水裡的魚兒又可以自由地遊來遊去了,水獺也就能夠捕到魚了。而此時,冬天裡往南飛的大雁開始慢慢地飛回來了,地上的綠草,也漸漸地跟著冒了頭,抽出綠芽。
鴻雁歸來,大地欣欣向榮,雨水有著更為濃鬱的春日氣息,也引來不少文人墨客的高聲吟唱。比如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就寫出了雨水時節的好景致: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二十四節氣凝結著古人的曠遠智慧和對天地萬物的敬畏,也充滿了文化的氣息和詩歌的韻味。不過,雨水時節還有些冷,記得要「春捂」,早晚要添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