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察建築「病情」也講究「望聞問切」——訪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2021-01-10 中國建設新聞網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較多的國家,地震、風災等均可能對建築物造成嚴重損壞。目前,我國很多建築已到了維修改造的時期。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既有建築進行技術改造的施工過程中,往往要涉及增加房屋高度、增加荷載、增加跨度等施工工序,而這些改造施工均可能對既有建築物的安全造成隱患,因此,對建築物的「望聞問切」至關重要。為了解更多與建築安全有關的問題,中國建設報記者與長期從事鋼結構及空間結構研究、教學以及工程設計、施工與監測技術、檢測鑑定等工作的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鋼結構理論與施工技術研究室主任羅永峰教授進行了對話。

中國建設報記者:羅教授,為什麼要對大型複雜鋼結構的施工過程進行監測?

羅永峰:對大型複雜鋼結構的施工過程進行監測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必要的。

在實際施工中,了解並掌握鋼結構在施工過程中的內力和變形狀態,是保障鋼結構施工過程安全、控制與保證施工質量的前提和首要技術措施。

在大型複雜鋼結構施工過程中,結構的內力和變形通常難以通過施工經驗判斷。此外,由於施工模擬計算模型常採用一些假定和簡化的方法,使得計算模型和實際結構之間存在差異,這就可能導致施工模擬計算結果產生偏差,甚至有時不能準確反映施工過程中的結構受力狀態,僅僅採用施工模擬計算結果指導和控制施工,無論從安全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不可靠的,因此,只有通過對結構施工過程的實時監測,才能準確得到不同施工階段整個施工結構系統(包括已安裝的結構部分和臨時支承結構)的內力和變形,才能為保障施工過程安全、控制與保證施工質量提供依據和數據。

中國建設報記者:在監測過程中需要得到哪些數據?

羅永峰: 監測過程中得到的數據主要包括:一是反映施工過程中結構及臨時支承體系的應力、變形、支反力(包括牽引力、頂推力、提升力)及其變化特點的數據,二是反映結構或安裝單元的位移與運動狀態及其變化特點的數據,三是反映結構施工質量(包括構件安裝位置、變形、缺陷等)的數據。

得到這些數據的目的是:為施工過程中結構狀態(包括結構安全、施工質量狀態)的評估、預警與控制提供依據和數據;為設計單位提供結構施工終態(竣工)的內力狀態;為後續結構使用期間健康監測資料庫提供基礎數據。

中國建設報記者:目前,對鋼結構工程進行監測都有哪些方法和技術?

羅永峰:對工程監測均採用傳感器,如振弦式應變計、傾角計、風速風向儀等。將這些傳感器安裝到預定測點,通過數據採集器採集數據,再傳回電腦進行分析處理,得到有效監測數據後,提供給技術人員進行施工管理控制。

目前,對鋼結構施工過程的監測主要是監測整個結構施工體系的應力、變形或位移,如果在安裝過程中結構或安裝分塊有移動,如滑移、提升、頂升,還需要監測結構移動時的同步性和作用力,如頂推力、提升力及其變化。此外,通常還要監測施工現場的風向、風速。

羅永峰(左一)在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屋面觀摩。 宋京平 攝

中國建設報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對既有鋼結構建築進行檢測、鑑定的重要性?

羅永峰:既有鋼結構建築是已投入使用或使用多年的建築,鋼結構建築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荷載變化以及因異常天氣作用、地震、火災等事故造成的損傷或變形,包括表面塗層損壞或失效、鋼材鏽蝕、構件變形或裂縫、部分連接損壞或失效等問題。即使鋼結構建築在使用過程中未發生自然災害或事故,長期使用後鋼結構建築的構件表面塗層也會出現老化、變質甚至脫落,這些損傷或變形將直接影響結構的正常使用、使用的安全性。

我們通過分析已發生的既有鋼結構建築或在役鋼結構工程事故的原因獲悉,多數事故的發生是由於結構的變形或損傷,使建築結構的受力性態在使用過程中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劣化導致。更有甚者,一些使用者從來不對結構進行定期或適時的檢測、鑑定,根本不了解結構的安全性態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劣化,錯過了對結構進行維護或加固的時機,從而導致工程事故的發生。

我認為,對既有鋼結構建築或在役鋼結構工程進行定期的檢測、鑑定和維護,是保障鋼結構建築安全使用的前提和必要條件,也是保障社會穩定與經濟活動正常運行的技術措施之一。

需要強調的是,鋼結構建築的安全使用不僅依賴於設計時足夠的安全係數,製作、安裝時的質量保證,同時也依賴於使用過程中的檢測、鑑定和維護,這三個環節的規範化保障,是對鋼結構建築在生命周期內的正常、安全使用的必要條件。

中國建設報記者:「輕、快、好、省」是您的導師、已故中國工程院院士沈祖炎教授對鋼結構建築特點最精煉的總結。您在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方面也有不少體會吧?

羅永峰:是的。長期以來,我們研究團隊,包括沈院士負責的團隊、同濟大學教授李國強負責的團隊、我負責的研究室團隊參加過一些重大鋼結構工程項目的設計預研究、施工過程模擬計算、施工過程監測等,如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的反射面結構系統、上海世界博覽會場館、國家大劇院大屋蓋網殼結構、上海南站大屋蓋結構、浦東機場航站樓等工程,在研究和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課堂上或書本上學不到的理論和技術問題,通過分析和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為我們在教學、科研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通過工程實踐,我在自己開設的「土木工程施工力學」研究生課程的授課時,無論是從理論方面還是實際應用方面,都能通過豐富且珍貴的數據資料,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具體、更易懂。此外,我在「網格結構非線性穩定分析」研究生課程、「空間結構」本科生課程授課時,均是通過我參與的實際工程,不僅形象、準確地解釋書面理論的意義,還能說明如何應用並直觀地將實際工程的照片、數據和技術資料展示出來,通俗易懂。

中國建設報記者:2010年12月15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賽馬場西側看臺鋼結構罩棚發生局部塌落並造成3000多萬元的損失。儘管此事故已經過去快10年了,業內人士還會經常提起。請問,鋼結構建築在什麼情況下會失穩?

羅永峰:一般來說,導致鋼結構工程失穩有兩種原因:一種是構件失穩,包括構件的整體失穩和板件局部失穩;另一種是結構整體失穩,包括結構的整體失去穩定和結構的某個或多個局部失去穩定。簡單地說,當結構或構件承受的壓力超過其臨界荷載時,建築就會失穩。

中國建設報記者:有什麼方法可以規避建築失穩。

羅永峰:目前,鋼結構構件的穩定性計算理論方法已經很成熟,通常設計時按照現行國家標準設計就能夠保證構件穩定。但是,結構整體穩定理論計算難度較大,如果計算模型不準確、荷載考慮不完全、計算方法不合適,設計計算結果就可能產生偏差,在後期使用時就可能導致結構失穩,這類事故是有先例的,如發生在1963年1月的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穹頂的整體失穩事故。

當前,我國鋼結構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的事故,很多原因是由於施工時結構或構件失穩導致的,這主要是由於在施工過程的模擬計算時,沒有特別注意計算施工狀態的已安裝結構部分和臨時支承結構在荷載狀態下的穩定性所致。在鋼結構施工時,需要特別注意構件內力性質的變化,如原設計的拉杆在施工時變為壓杆、原設計單一內力的構件在施工時額外增加其他內力分量以及施工時構件的內力狀態與設計時差異很大等,這些變化都可能導致施工時構件或結構失穩。通常情況下,施工狀態的結構體系、荷載工況均與結構設計時不同,因此,不能按照設計時的結構穩定性來判定施工時的結構穩定性,必須進行施工狀態結構體系的穩定驗算,否則,很容易造成施工時的結構失穩事故。

羅永峰(前排左二)與畢業生在一起。 羅永峰 供圖

中國建設報記者:請介紹一下您和您的團隊。

羅永峰:我們研究室的工作主要以教學和科研為主,除我以外,我們團隊還有謝強教授以及郭小農副教授、馮虹副教授、強旭紅副教授。在教學方面,主要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結構工程方向的課程,包括鋼結構基本原理、建築鋼結構設計、結構概念分析等。在科研課題方面,一類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另一類是與國內外企業合作的研究項目。鋼結構理論與施工技術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跨度及空間鋼結構的整體穩定性、大跨度及空間鋼結構的地震反應分析方法和抗震設計方法、大型複雜鋼結構施工技術、施工力學計算理論與施工監測技術等。此外,我們研究室也承擔一些大型複雜鋼結構工程項目的設計、施工過程分析、施工監測、既有鋼結構工程檢測與鑑定等工作。

通過多年研究與工程實踐,我們研究室主編、參編了多本著作、標準,如《建築鋼結構施工力學原理》《建築鋼結構穩定理論與應用》《鋼結構製作安裝手冊》《鋼結構檢測鑑定指南》等著作和《高聳與複雜鋼結構檢測與鑑定標準》《鋼結構檢測與鑑定技術規程》《空間格構結構工程質量檢驗及評定標準》《鋁合金格構結構技術規程》等著作和國家、地方標準。


相關焦點

  • 拓土深耕 木已成林——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重點改革領航學院...
    去年年底,「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領航計劃」評選揭曉,同濟大學入選「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建設中包含「重點改革領航學院」「特色改革領航團隊」「精品改革領航課程」建設。
  • 土木工程專業最好的5所大學排名,同濟大學排第一,清華排第幾?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這5所大學,是土木專業在國內排名最牛的5所重點大學,其中同濟大學位居第一,那麼清華大學又排在第幾呢?NO1:同濟大學 撼山易,撼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在國內第一的排名很難!為什麼這麼說呢?
  • 土木工程學院 - 魯東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  魯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78年創辦的原山東省交通學校道路與橋梁專業。2001年3月,山東省交通學校併入原煙臺師範學院,成立交通學院,2006年2月成立了土木工程學院。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土木工程學院已成為魯東大學工科發展勢頭強、潛力大、前景美好的院系之一。
  • 同濟大學2020年度本科生「學術之星」出爐!
    學校組織開展了「學術之星」評選活動一批優秀青年脫穎而出其中十位優秀同濟人榮獲本科生「學術之星」稱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學霸的世界1吳祺琳「從圖紙走向土壤從紅樓走向世界締造城市的明天」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學2017級本科生
  • 同濟大學排名前四的「王牌」專業:不僅就業率高,畢業薪酬還剽悍!
    教師實力非常強大,在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洋古生物、地震探測研究等是國內最好的,並具有世界影響力, 也是學校、上海市重點發展的對象,近年為同濟掙得很多榮譽,專業未來前景很好。建築學建築工程系是同濟大學規模最大的一個系,設有結構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計算機仿真三個二級學科。
  •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舉辦辦學110周年華誕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舉辦辦學110周年華誕 來源:紅網 作者:劉怡斌 編輯:李豔華 2013-12-15 20:44:29
  • 同濟大學在985高校中排名如何
    先簡單了解一下同濟大學,同濟大學前身是1907年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創辦的德文醫學堂,可以說同濟是以醫學起家,「同濟」名字就是德語「德意志」上海話的諧音,意蘊合作共濟,同濟身上德國的元素很多,是中德科技、交流的窗口。
  • 韓國慶熙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教授團一行訪問我校
    11月18日,在韓國慶熙大學孔子學院院長裵宰奭陪同下,韓國慶熙大學工程管理和土木工程相關專業教授團一行訪問我校,並與我校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管理等相關領域專家、教授會面交流。教授團首先訪問了我校經濟與管理學院。
  • 同濟大學呂西林院士獲2020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終身榮譽會員」獎
    開幕式上,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fib)主席Tor Ole Olsen先生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呂西林頒發了「 fib 終身榮譽會員」獎。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fib) 每年評選「終身榮譽會員」獎一名。呂西林院士是首位獲得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fib)年度重要獎項的中國學者。
  • 同濟大學第三十一屆校園十大歌手比賽落幕
    12月6日晚,「心初始 因樂而生」同濟大學「聖戈班杯」第31屆校園十大歌手大賽總決賽在四平路校區大禮堂舉行。校黨委副書記徐建平、同濟大學校長助理周佳、聖戈班建築材料部亞太區財務長及石膏建材中國區財務長朱雨露先生、聖戈班亞太區企業傳播總監劉志欣女士,以及校宣傳部、學生處、外事辦公室、團委等相關職能部門及各院系負責人觀看了比賽。大禮堂內的3000餘名師生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品味了一場視聽盛宴。
  • 同濟54門課程上榜!
    同濟54門課程上榜!同時,本科生院對標教育部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要求,結合同濟大學一流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了「2020-2022年同濟大學一流本科課程體系建設規劃」,擬通過三年左右時間,共建設700門同濟大學一流本科課程。其中,線上一流課程200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200門、線下一流課程100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00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00門。
  •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施周:培養具有「厚基礎、寬口徑」的...
    新華網北京6月23日電 土木工程學院是湖南大學的一塊金字招牌,享有良好的社會聲譽。據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施周介紹,土木工程學院辦學歷史可以上溯到湖南省垣實業學堂的礦、路科。從1903年的湖南高等學堂到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築學院,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如今已經走過了100多年的光輝歷程。
  •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施周教授蒞臨我校交流指導
    2013年9月12日,應我校城市建設學院的邀請,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施周教授來到我校城市建設學院交流指導。上午10時, 施周教授與我校城市建設學院領導以及各專業負責人進行了座談,施周教授深入細緻的介紹了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相關專業本科教學的經驗及發展情況,同時結合土木 工程、建築設備和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的專業評估要求,對本科教學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和教學環節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改進措施。 隨後雙方各自結合自己學院的辦學經驗及特色進行了廣泛的探討,氣氛熱烈。
  • 被稱之為「最累」專業的土木工程,實力到底哪家強?這兩所力壓清華
    NO.1同濟大學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是國內同類專業中教學和研究實力最強的學院之一,目前院內設有建築工程系、地下建築與工程系、橋梁工程系、結構工程與防災研究所和水利工程系5個系所。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地質工程為上海市重點學科。
  • 2019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複試工作實施細則
    建築與土木工程[085213](包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進行學院劃線,要求:政治理論50分,英語50分,業務課一80分,業務課二80分,總分330分。複試比例為1:1.7。交通運輸工程[082300]、項目管理[085239]以及專項計劃的學院複試分數線與《湖南大學2019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考生進入複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一致,不再單獨劃線。
  • 同濟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
    王平向教育部長期以來對同濟大學以及上海研究生教育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他表示,在教育部有力領導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同濟大學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優勢學科和基礎研究的溢出效應進一步顯現,培養了一大批創新拔尖人才,有力支撐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 同濟大學,上海最另類的本地985大學,本地招生僅265人,不到6%!
    上海的985大學共有4所,分別是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其中,同濟大學的地位最為尷尬。1996年,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併入同濟,2000年,同濟和上海鐵道大學合併組成新的同濟大學,並復辦醫學院。
  • 上海理科生考同濟大學:工程力學最難 材料專業最容易
    中國教育在線訊 據高考志願填報參考系統數據顯示,2012年上海理科考生報考同濟大學各專業的平均分已經出爐。其中,工程力學專業以503分獨佔鰲頭,材料學專業以477分墊底,最高平均分與最低平均分相差為26分。據中國教育在線數據統計,2012年上海共有5.9萬考生參加高考,錄取率超過98%。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將全力推進優秀科研...
    作為同濟大學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實際行動,今年7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開展。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餘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5項成果脫穎而出。
  • 2020同濟大學「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暨「中行杯」系列雙創...
    2020年12月30日,2020同濟大學「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暨「中行杯」系列雙創競賽頒獎典禮舉行。項晞表示,中國銀行自2020年9月與同濟大學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以來,助力同濟大學在智慧校園、產教融合與人才互育、國際交流合作、產業鏈扶持等方面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