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漁期過後,大大小小的漁船都出海作業,市面上的海鮮也豐富起來。記者在溫嶺石塘鎮蒼岙漁港看到,一些出海捕撈的漁船陸續靠港;碼頭上,等待運貨的卡車早已停靠在一旁。這些剛捕撈到的漁獲中,有很多竟然是拇指粗的小魚、硬幣大的螃蟹,一筐筐被源源不斷的運上卡車。
記者:「像這些魚多少錢一斤?」
漁民:「這個只是幾毛錢一斤的。」
記者:「像這種小魚小蝦一天要運幾車?」
漁民:「有的(時候)五六車,有的(時候)一兩車吧。」
因為貨物太多,裝車中掉落的魚蝦鋪滿一地;為了不影響裝卸速度,碼頭工人們用鏟子迅速清理掉,扔進一旁的垃圾箱,看著就讓人很不忍。雖說這樣的私撈濫捕發生在海上,問題根源卻在陸上:小魚小蝦的成群落網,關鍵就在於捕撈漁網的網眼太小。在距離碼頭不到300米的漁村,記者就看到,工人們正在織補漁網,網眼看上去就只有那麼一點點大。
記者:「像這個網眼算大的還是算小的?」
織網工人:「小的。」
記者:「有沒有比這個更小的?」
織網工人:「更小的沒有了,這個是最小了。」
這個真的是網眼最小的漁網嗎?就在沿港公路一旁記者發現,不少漁網被油布包裹的嚴嚴實實堆在路邊,每一堆都有3米見方、1米多高,透過其中的縫隙,記者發現了裡面的奧秘。這些包裹起來的基本上都是網眼細小的漁網,有的連小拇指都塞不進去,而更細的連銅針都很難穿過。其實按照國家海洋漁具最小網目尺寸標準,這些網具明顯不合規。而正是這種不合規的網具流入市場,搬上漁船,才使得海洋中的魚子蝦孫被成群捕撈上岸。
大家都知道,因為過度捕撈,東海漁業資源瀕臨絕境。大魚捕完了就捕小魚,漁民的網越織越密,收穫卻越來越少。面對日漸枯竭的漁業資源,保護好魚類的子孫,就是保護漁民的長久收益。涸澤而漁,帶來的就只能是無魚可捕。王慶覺得,這樣的「絕戶網」早該被早日絕戶,有關監管部門在這裡不能缺位。
文章來源:王慶天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