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理論上而言,相對論對原子彈的設計的確有著指導的作用,但在製造方面上則關係不大。
原子的分裂現象是30年代德國人首先發現的,而且注意到原子分裂時的能量釋放現象,但這只是現象觀測,而不是理論上的清晰解釋,如果在理論上沒有清晰明了的解釋的話,就難以吸引全球頂尖科學家進入原子能界進行進一步研究,而沒有龐大的科學家群體的背書,美國或者其他實力國家就不敢於投下巨大人力物力去實際研究原子彈,畢竟任何政府不可能在沒有清晰的理論指導下,就貿然去進行這類國家級的工程。

以美國強大的國力,也是舉國之力,聘請最頂尖的科學家參與研製,花了4年時間才研製成功的,如果在理論上是盲目的,我估計美國政府不會在戰爭最要緊的時候,居然冒險花費這麼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原子彈。
而相對論理論體系中的質能方程(E=mC)很清晰的指明了為何原子分裂或者聚變時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為原子彈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基礎,從而確保原子彈是具備極大的成功的可能的。

這個方面是有反例的,比如50年代阿根廷政府比較獨裁,當時領導人聽信一個德國騙子科學家進行所謂低溫核聚變實驗,結果導致數億美金的經濟損失(對於50年代的阿根廷這屬於巨資),鬧出國際笑話。
所以,如果沒有相對論中關於質能方程的清晰指導與理論背書,原子彈的研製就可能導致政府投入規模少,頂尖人才不願加入的局面,從而也可能導致原子彈研發失敗。

首先可以肯定是相對論為原子彈提供了理論支持。通過質能方程我們知道了質量也是一種能量的表象,質量的虧損可以釋放大量能量,而後又發現了鏈式反應,使核武器的製造提供了依據和可能性。但是如果沒有相對論就沒有原子彈嗎?我覺得這個不一定,科學的進程有兩種,一是先有實驗現象而後有科學理論,比如我們一直在利用引力,而引力至今是個問題。而是先有理論,而後預言未知事物,比如引力波,希格斯波色子。我認為如果沒有相對論,人類也可以在實驗中誤打誤撞知道重核衰變伴隨著質量虧損和能量釋放,但是這就不一定是什麼時候了,也許10年或100年。但是相對論的提出則大大提前了原子彈的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