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文
宏觀世界的盡頭就是微觀,而縱觀宇宙中的一切物質,其實都是由最基本的原子組成的,包括地球上的生物以及人類。
而我們都知道,原子是指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一顆原子由質子和中子以及原子核構成。
原子是一種常見而又平凡的物質,可是,為什麼在原子變成原子彈之後卻具有驚人的威力呢?很多人都以為這是因為愛因斯坦對於原子的研究間接性地導致了原子彈這種可怕武器的催生,但其實,愛因斯坦和核武器並沒有多大關係。
在一張合成的圖片中,愛因斯坦出現在原子彈的試爆地點,導致很多人誤以為是愛因斯坦在研究核武器,但這只不過是謠言而已。
愛因斯坦從未出現在原子彈的爆炸地點,而愛因斯坦最早開始研究原子是在1905年,當時,愛因斯坦首次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由洛倫茲變換推導出了質能方程。
而根據質能方程式,愛因斯坦發現,一些物質在發生質能和能量之間的轉化時,非常小的質量虧損在光速平方的作用下,就會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而到了1939年,德國科學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一次實驗中,利用慢中子轟擊鈾核時,首次發現了原子會產生驚人的核裂變現象,於是這兩位科學家發表了一篇關於原子核裂變的論文,由此,人類便打開了研究核武器的大門。
對比愛因斯坦研究質能方程式和德國科學家提出原子核裂變的論文,從時間上看兩者根本沒有直接的聯繫,因此,說是愛因斯坦導致了核武器的誕生這種說法完全是錯誤的。
那麼,為什麼原子會含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呢?科學家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推導出,一千克的質量虧損可以產生9×10的16次方焦耳的能量,換言之,當時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彈中就含有1千克的核燃料,其爆炸的威力就相當於1.5噸TNT炸藥。
其次,當人們利用物質進行燃燒時,因為燃燒只是化學鍵的斷裂和重組,但質量仍然是守恆的,但核反應卻可以涉及到原子內部的變化,因此,一旦質量稍有虧損便會爆發出驚人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