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原子彈這個詞是怎麼來的?1913年,赫伯特 喬治 威爾斯出版的小說《世界解放》中描述了一個關於未來世界的噩夢,原子被武器化,於是他發明了「原子彈」這個詞,原子彈又是如何被發明的呢?
1933年,威爾斯的小說引發了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希拉德的關注,他開始思考是否能夠找到一種足夠多的元素,讓它吸收一個中子就會釋放兩個中子,二生四四生八,由此遞進,直到原子核自身的大量能量被釋放為止,那就能夠維持一個核鏈式反應,這並不是一個化學反應,而是核反應。他還知道,利用指數的力量,如果能在原子核的世界中引發鏈式反應,那麼類似威爾斯幻想的原子彈將成為可能,他一想到這種破壞力就不寒而慄,但從此刻起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人類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研製核武器著呢?這要從三封信說起。
第一封信是1939年保羅 哈特克給德國納粹陸軍部寫了一封信,他希望告訴他們利用核物裡製造出一種比常規武器威力大得多的炸藥,他試圖將原子彈送給阿道夫 希特勒,但希特勒永遠不會得到核武器,因為他在自己的領土上謀殺 、監禁或者流放許多偉大的物理學家。
第二封信則是發生在美國,正如哈特克認為他有責任通知希特勒一樣,利奧 希拉德也想讓富蘭克林 羅斯福總統知道這種武器的可怕力量。他和愛德華 泰勒找到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一邊害怕希特勒手中可能有核武器,一邊又擔心這種危險知識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他沒有參加這場以害怕希特勒擁有一顆原子彈為推動力的「曼哈頓計劃」,甚至在戰爭結束後,他告訴記者,要是早知道德國未能研製出原子彈,他絕對不會籤署那封信。
第三封信則出現在不遠的蘇聯格奧爾基 弗廖羅夫十年如一日的提醒他的領袖約瑟夫 史達林,核鏈式反應可以運用到軍事上,但因戰事被擱淺。
1942年,費廖羅夫發現美國和德國都在秘密緻力於製造原子彈,但由於缺乏公布的數據,所以表面上看風平浪靜,這促使了弗廖羅夫再次努力勸說史達林開始自己的核武器項目,最終1945年7月16日,美國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同年的8月6日和8月9日,美國分別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就此結束了二戰。1949年,蘇聯也成功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很快兩個國家開始研製超級武器熱核氫彈,這場由三封科學家的信引發的核軍備競賽,可怕的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