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宇宙本源到原子彈,看愛因斯坦的生死方程如何掌控人類命運

2020-12-04 通曉百科

1905年,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26歲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突破了近三百年來艾薩克·牛頓建立的經典物理學體系,與狹義相對論同時誕生的還有一個方程,那就是我們熟知的質能方程:E=mc^2

核子的能量有多大

質能方程貌似很簡單,沒有難以理解且數目驚人的變量,它就是告訴我們物質擁有的總能量等於它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而光速恆定不變。它還告訴我們任何物質哪怕質量極其微小,它所蘊藏的能量也大的驚人,因為光速的平方數值大的離譜。比如,1噸標準煤充分燃燒釋放的化學能約為29270MJ,而1g鈾235完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為81970MJ,這幾乎是前者的2.8倍。通過質能方程的計算我們還可以發現,即便通過核裂變,1g鈾所釋放的能量也只是它潛藏總能量的九牛一毛,因為無論如何裂變,都不可能將其質量完全轉化為能量!說句題外話,其實我們減肥的過程也是將質量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只不過我們釋放的是熱能和生物能,而非核能。

撞開原子核有多難

出乎意料的是,E=mc^2誕生的前30多年,它的作用僅僅體現在理論價值,包括愛因斯坦本人在內眾多科學家都認為從原子核內釋放能量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便能夠實現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那從原子中釋放能量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呢?對此,愛因斯坦曾經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比喻:「要從原子核內釋放能量就好比在一個國家漆黑的夜晚用槍打鳥,關鍵問題是這個國家只有幾隻鳥!」其難度可想而知!但是有些科學家就是不信邪,他們建立了粒子加速器,通過加速阿爾法粒子去撞擊原子核,結果是一次又一次失敗,偶爾的成功也要耗費更多的能量,自然是得不償失。

西拉德的靈感

19世紀30年代,納粹風暴席捲德國,戰爭陰雲密布,一觸即發。在戰爭爆發之前,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就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同時也勾起了希特勒的好奇心。為了獲得戰爭的絕對優勢,納粹黨在全世界範圍內招募頂級科學家開展核物理研究,以期能夠製造出「超級炸彈」,當時歐洲很多著名的科學家在納粹的蠱惑下踴躍加入了「超級炸彈」的研發團隊。但是,愛因斯坦和他的好友利奧·西拉德等一大批反戰科學家選擇移居他國,拒絕為納粹黨服務。最終,愛因斯坦去了美國,而西拉德移居英國。

1933年,西拉德反覆研究了之前阿爾法粒子撞擊原子核的實驗,他突然發現實驗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方法出現嚴重錯誤:原子核帶正電荷,而阿爾法粒子也帶正電荷,兩個正電荷粒子接近的過程中必然會互相排斥,因此阿爾法粒子總是無法準確命中原子核。

此前不久,英國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剛剛在實驗室中獲得中子,而中子是不帶電荷的。西拉德突發靈感,如果用中子去轟擊原子核,會不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呢?在隨後的實驗中,西拉德證實了這一點,原子核被輕易而舉的撞開。實驗獲得了成功,但西拉德瞬間意識到這一結果的嚴重性,如此簡單的道理他能夠想到,留在德國的那些他曾經的同事也一定能夠想到。

西拉德(右)與奧本海默(左)

讓西拉德震驚的還不僅限於此,他發現用中子轟擊原子核,原子核在裂變的過程中還會產生1到2個中子,新生成的中子又可能會在能量的驅動下去撞擊新的原子核,進而無限制的引發連鎖反應,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按照這一理論,製造出一顆超級炸彈已完全可能,剩下的問題就是找到一種最佳的爆炸材料。為了防止這一研究成果被納粹黨利用,西拉德就此打住了後續研究,並放棄發表任何研究成果。

為什麼是鈾

1939年初,就在歐洲戰爭爆發的前夜,西拉德獲得了一個可怕的消息,德國的科學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已經成功在實驗室裡用中子撞開了鈾原子的原子核,完成了原子彈研究的第一步。

為什麼選擇鈾?理由是鈾同碘、鐳等元素一樣屬於重核的放射性元素,它們在自然條件下就可以完成衰變。不同的是,鈾是自然界中能夠找到的最重元素,它的一種同位素U-235極其活躍,一個原子核吸收一個熱中子發生裂變時放出約2.5個中子,並釋放出207MeV能量。

更重要的是,鈾在地殼中的含量很高,平均每噸地殼物質中約含2.5克鈾,這比鎢、汞、金、銀等元素的含量還高。所以用鈾-235作為原子彈的爆炸材料在當時看來是最最合適不過了,儘管後來發現鈽-239比鈾-235能夠釋放更多的能量,原子彈威力也更大。

德國人的研究成果在西拉德看來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境地,他們已經找到了科學的方法和適當的材料,剩下的就是儲備和提煉武器級純度的鈾以及如何在適當的條件觸發核子鏈式反應。果不其然,在此後的數月裡,納粹黨便開始四處開採並儲備鈾礦。

廢棄的鈾礦井

一封寫給總統的信

1939年7月,西拉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室裡證實了通過中子轟擊鈾原子核能夠觸發鏈式反應。隨後,他立即趕往愛因斯坦的住處,把這一研究成果和希特勒即將在歐洲發動戰爭的消息告訴了愛因斯坦,同時向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請求,請求愛因斯坦向美國總統羅斯福致信,提醒和警告核戰爭已經成為可能,建議美國動用國家力量著手原子彈的研究,力求在德國之前研製出原子彈。

雅爾達三巨頭:邱吉爾、羅斯福、史達林

愛因斯坦聽到這個請求後,開始極力反對科學家淪為戰爭的機器,並拒絕寫這封信,但是經不住西拉德用希特勒即將發動核戰爭這個致命理由的一再勸導,最終還是謹慎地同意了寫這封信。信中提及了德國將很快研製出原子彈的可能性、原子彈爆炸所產生的巨大威力、美國和世界鈾礦的分布以及如何在美國建立原子彈研製機構等內容。

1939年10月11日,羅斯福總統收到了愛因斯坦的來信,以愛因斯坦在科學界的名望,總統沒有任何理由質疑信中提到的建議。原子彈有如此巨大的威力,美國即便不處於對歐洲戰事的考慮也沒有理由拒絕這項絕對領先世界的武器的誘惑。於是,美國政府迅速設立了代號為「曼哈頓」的原子彈研製絕密計劃。

航拍」曼哈頓計劃「場地

最豪華的科學團隊

愛因斯坦的來信促成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科學團隊和軍隊之間規模空前的合作。美國政府當時總共投入了大約22億美元超過今天500億美元的資金,把旅居美國的所有頂級物理學家召集在一起共同參與研究。

參與「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簡直是群星璀璨,人類歷史上從未有如此重量級的科學家齊聚一堂,他們中有「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現代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現代原子能之父」恩利克·費米、量子力學的奠基人尼爾斯·玻爾、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理察·費曼等等,像西拉德這樣率先發現原子核裂變的頂級科學家都得往後排,唯獨愛因斯坦沒有正式參與這項計劃。在這些大師級的科學家中,領銜的幾乎沒有美國本土的科學家,像愛因斯坦、奧本海默、泰勒、波爾、馮·諾依曼、費米、費曼等超一線的物理學大師全是猶太人,更多的科學家參與到這個研發團隊就是懷著一種理想主義,為制止希特勒發動的暴行而從歐洲各地趕赴美國,他們幾乎每個人身上都帶著諾貝爾獎的光環。

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合影

始料未及的結局

1945年5月,就在原子彈即將研製成功的前夕,德國首都柏林被蘇聯紅軍攻破,希特勒自殺,德國戰敗投降。消息顯示,德國的原子彈自從完成了鈾原子核的第一次裂變,之後再無實質性進展。主要原因是希特勒對這一計劃並不十分有信心,加之戰爭後期德國的境遇每況愈下,投入的財力和人力都遠不能滿足原子彈研製的需要。德國的投降使「曼哈頓」計劃的使命落空,即將誕生的原子彈該用於何處成了一個新的問題。

蘇聯紅軍攻破柏林

這時以愛因斯坦和西拉德為首的科學家開始提議一定要慎重使用原子彈,但美國對日的戰事仍在進行,為了減少美國士兵的傷亡,更是為了讓世界親身感受到原子彈的巨大威力和美國的軍事威懾力,美國政府最終決定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新研製的原子彈,所有反對的科學家此時已經無力回天。

1945年8月,日本成了原子彈的試驗場,廣島和長崎分別被兩顆小型原子彈夷為平地,數十萬平民因此而死亡,當然這也直接導致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結束。

愛因斯坦的悔恨

當愛因斯坦得知原子彈導致兩座城市毀滅數十萬平民傷亡的消息,他感到深深的悔恨和自責。他覺得如果當初拒絕給羅斯福總統寫那封信,就不會有原子彈的誕生,至少不會讓原子彈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他曾經說道:「子彈能夠殺人,而核子武器卻能滅城。」他還說過:「他本想阻止一個瘋子使用原子彈,卻不小心把原子彈交到另一個瘋子的手中。」

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當中,愛因斯坦再度用上了他的聲望,這一次是警告全世界正面臨著人類滅絕的危險,他積極活動以反對核子武器的擴散和發展,並號召全世界的國家領導人作出抉擇:我們應該使人類滅亡,還是人類應該棄絕戰爭?

不朽的質能方程

E=mc^2能夠讓物質轉化為能量,滿足了人類戰爭的欲望;但它也告訴我們能量同樣可以轉化為物質,在愛因斯坦生前,人們一直忽視這一價值。今天我們知道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因此早期宇宙是否可以認為就是一個漫長的質能方程的實現過程呢?宇宙從一個能量奇點爆炸,隨後能量快速不斷地轉化為物質,於是就有了星辰大海和萬般生靈。我們銀河系中的一切以及我們星球上的一切,甚至於我們人類,在某種意義上所有的一切物質都起因並永恆運行於愛因斯坦等式的魔力。遺憾的是愛因斯坦生前只見證了他的等式是毀滅性的等式,卻未能見證這個等式也是創造性的等式。

政治著眼於當下,而一個方程是卻能立足於不朽。一百多年前當愛因斯坦演繹出那個等式的時候,他絲毫不知這個等式會將人類引向何方,原子彈可以作為終極武器滅絕人類,但原子能卻是清潔高效能源可以造福人類。為善、亦可為惡,人類未來的命運不在於我們發明了什麼,而在於我們使用了什麼。

#創造營2020#

相關焦點

  • 沒有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就造不出原子彈嗎?
    是不是有點像原子彈爆炸時的情景~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聊到了質能方程在其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呢?質能公式是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一個質能轉換方程,是在狹義相對論中提出。其中,E是能量,單位是焦耳(J)。M是質量,單位是千克(Kg)。
  • 沒有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就沒有原子彈的出現?事實並非如此
    提到「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以及「原子彈」這三個詞,很多人就會聯想到一句話,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為原子彈的提出和製造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就是說,如果當年愛因斯坦沒有提出狹義相對論,沒有發現質能方程,那麼人類就不能製造出原子彈。
  • 原子彈發明之前,愛因斯坦是如何知道原子核中含有巨大能量的?
    筆者-小文宏觀世界的盡頭就是微觀,而縱觀宇宙中的一切物質,其實都是由最基本的原子組成的,包括地球上的生物以及人類。原子是一種常見而又平凡的物質,可是,為什麼在原子變成原子彈之後卻具有驚人的威力呢?很多人都以為這是因為愛因斯坦對於原子的研究間接性地導致了原子彈這種可怕武器的催生,但其實,愛因斯坦和核武器並沒有多大關係。在一張合成的圖片中,愛因斯坦出現在原子彈的試爆地點,導致很多人誤以為是愛因斯坦在研究核武器,但這只不過是謠言而已。
  • 原子彈威力那麼大,愛因斯坦後悔發現E=mc質能方程了嗎?
    氫彈的威力有目共睹,比如全世界威力最大的氫彈是當量5800萬噸,它的總質量達到了27噸,不過真正轉換為能量的質量不過2.9千克而已,當然氫彈爆炸的能量完美遵循了質能方程,愛因斯坦將這個不應該被人類掌握的能量從魔鬼的手中釋放了出來,他會有一絲後悔的想法嗎?質能方程是怎麼來的?
  • 如何理解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質量是如何消失的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個方程告訴我們,質量就是能量。其實我們可以想想看質量的概念,宏觀上我們覺得一個物體有質量是因為它看得見摸得著,它受到萬有引力作用,有了重量。
  • 原子彈和愛因斯坦有什麼關係?他如何知道原子核裡有著巨大能量?
    這無疑刷新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但是現在提到這個方程,很多人會聯想到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引爆的那兩顆也已經讓我們見識到原子彈的威力。 但是,質量和能量之間的關係,在愛因斯坦之前就已經有人提出,並推算出一個類似的方程。
  • 原子彈和愛因斯坦有什麼關係?他如何知道原子核裡有著巨大能量?
    這無疑刷新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但是現在提到這個方程,很多人會聯想到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引爆的那兩顆也已經讓我們見識到原子彈的威力。但是,質量和能量之間的關係,在愛因斯坦之前就已經有人提出,並推算出一個類似的方程。
  • 宇宙中最強大的元素,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的極限力量,僅次於反物質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的極限力量,僅次於反物質   湮滅  如果說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為人類帶來了什麼?   這固然沒錯,但是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的價值並不僅僅是告訴人類,兩顆鈾原子撞擊會釋放出核裂變能源,或者兩顆氫氦原子融合可以釋放聚變力量,人類對核能的研究並不僅僅停留在單一的元素上。
  • 被人類誤解最深的公式:質能方程,隱含著宇宙構成之謎
    誤會最深的物理學定律質能方程一直以來都是被誤解的最深的物理學公式。有人認為它是原子彈和氫彈的原理,還有人把這裡表達的質能關係搞錯。那我們先從把質能方程當成是指製造原子彈和氫彈的原理的說法說起。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呢?
  •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的三大意義,第三個創造了整個宇宙!
    ,那就是在宇宙中發生的任何反應,質量都是守恆的。無論開始有什麼,中間是如何進行的,結果又產生了什麼,開始的質量總和最終的質量總和都是相等的。但是根據狹義相對論,質量根本不是最終的守恆量,因為不同的觀察者對於系統的能量有不同的看法。
  • 宇宙最美的語言——改變人類歷史的17大數學方程
    這可以稱得上是17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人類科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將地面運動與天體運動做了統一,幾乎完美的保持了200多年,直到一個叫愛因斯坦的男人提出了廣義相對論。該方程的物理意義巨大,它啟發了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  9.
  • 原子彈的發明與愛因斯坦有關係嗎?
    這是誤解,一些人以為一個質能方程就能發明原子彈?質能方程只是闡述了質量和能量的關係,表明的質量和能量是統一的,能夠用來解釋為什麼核反應會釋放出這麼多的能量,但是不能解釋為什麼會發生核反應。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質能方程的時候,湯姆遜已經發現了原子中存在電子,雖然原子內部結構模型滿天飛,但是物理學家盧瑟福在1912年才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愛因斯坦當時根本不可能知道自然界中存在核反應。因此,原子彈的原理和設計都與愛因斯坦無關。愛因斯坦只是一名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並不是工程師。
  • 「暗物質與暗能量系列」暗能量,宇宙命運的主宰
    這件事,還要從愛因斯坦這輩子「最大的錯誤」談起。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利用他自己探索出來的引力場方程對整個宇宙進行了分析。結果他發現,這個方程推導出來的宇宙,是一個並不處於穩態的宇宙。這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常識」,只要是對宇宙有愛好的朋友,都知道的事實。
  • 原子彈爆炸原理是什麼?愛因斯坦這個公式可以解釋,但是你看不懂
    質能方程即描述質量與能量之間的當量關係的方程。在經典物理學中,質量和能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沒有確定的當量關係,一定質量的物體可以具有不同的能量;能量概念也比較局限,力學中有動能、勢能等。這個等式源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於物體慣性和它自身能量關係的研究。
  • 看不見摸不到的暗能量居然掌握了宇宙的終極命運?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通過科學探索逐漸建立了一個可以理解整個宇宙的物理圖像,即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然而,一如過往的歷史再現,人類認知宇宙的徵程也充滿著衝突與戲劇性。其中,最近三十年裡最令人驚嘆的大發現莫過於,1998年兩個獨立的天文觀測小組利用宇宙中的Ia型超新星作為標準燭光,然後通過距離越遠的物體發出來的光越暗淡的基本原理探知到,我們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脹。
  • 愛因斯坦引力方程中的宇宙常數與暗能量的區別是什麼?
    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就是此時,引力方程的一個預測讓愛因斯坦產生了困擾。愛因斯坦所忽略的是,宇宙的大小遠遠超出了我們自己的銀河系,其中包含了數千億個與我們銀河系相當的星系。這樣的宇宙規模是在廣義相對論提出數年後才被觀測到的,因此愛因斯坦在那時能想到這些問題也是相當的了不起!也許是後來人們杜撰的,愛因斯坦把引入宇宙常數稱為「最大的錯誤」。
  • 愛因斯坦的三個預言,最後一個關於人類未來,讓人感到害怕!
    比如瑪雅人的預言、霍金的預言、特斯拉的預言等都為人類帶來了研究方向,今天要談論的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的預言,他的總共預言有三個預言,第一個是宇宙常數,第二個是蟲洞理論,第三個是人類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預言一宇宙常數。1917年,愛因斯坦利用他的引力場方程對宇宙整體進行了考察。
  • 愛因斯坦發明了原子彈?不,他只是和平的捍衛者
    這是誤解,一些人以為一個質能方程就能發明原子彈?質能方程只是闡述了質量和能量的關係,表明的質量和能量是統一的,能夠用來解釋為什麼核反應會釋放出這麼多的能量,但是不能解釋為什麼會發生核反應。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質能方程的時候,湯姆遜已經發現了原子中存在電子,雖然原子內部結構模型滿天飛,但是物理學家盧瑟福在1912年才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愛因斯坦當時根本不可能知道自然界中存在核反應。因此,原子彈的原理和設計都與愛因斯坦無關。愛因斯坦只是一名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並不是工程師。
  • 原子彈是如何被發明的?為什麼愛因斯坦後悔同意研發原子彈?
    對於原子彈這個詞是怎麼來的?1913年,赫伯特 喬治 威爾斯出版的小說《世界解放》中描述了一個關於未來世界的噩夢,原子被武器化,於是他發明了「原子彈」這個詞,原子彈又是如何被發明的呢?他還知道,利用指數的力量,如果能在原子核的世界中引發鏈式反應,那麼類似威爾斯幻想的原子彈將成為可能,他一想到這種破壞力就不寒而慄,但從此刻起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人類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研製核武器著呢?這要從三封信說起。
  • 宇宙大撕裂時代即將到來,每一個原子都將被摧毀,人類怎麼辦?
    要理解宇宙的大小和未來的命運要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出來之後才能真正被拿出來討論。1917年愛因斯坦將廣相應用到整個宇宙,開創了廣相宇宙學研究,但愛因斯坦發現了宇宙是動態的而非靜態,因此加入了一個宇宙常數以修正動態為靜態宇宙。宇宙的密度與臨界密度1922年蘇聯物理學家弗裡德曼假設宇宙各向同性從愛因斯坦的廣相引力場方程中推導出弗裡德曼方程,得出了宇宙在大多數情況下動態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