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調查局曾將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列入頭號「危險反動分子」,作過多年的秘密監控,誣指愛因斯坦曾為間諜與綁架案策劃人。《愛因斯坦檔案》([美]弗雷德·傑羅姆著,席玉蘋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詳述了案件始末,揭開了那段黑暗的歲月,讓世人看到愛因斯坦身上作為知識分子的光輝一面。
1946到1948年間,就在胡佛和他的特工試圖緊鎖美國穀倉大門、黑影一般釘著愛因斯坦的原子能科學家緊急委員會不放之際,那匹核子馬卻已遭竊。在1950年製造頭版新聞的所有蘇俄間諜當中,沒有人比克勞斯·富克斯對美國的核武獨佔事業來得更有殺傷力。而胡佛首度對愛因斯坦提出涉諜指控,也是因富克斯一案而起。
1943年12月,英國派了20名左右的科學家來美參與曼哈頓造核計劃,生於德國後來加入英國籍的克勞斯·富克斯博士即是其一。富克斯涉入原子彈研發甚深,直到1946年參加一場戰後氫彈計劃秘密研討會之後才離開了美國。
富克斯對俄國的原子彈到底貢獻多大?雖然這個問題已被熱烈討論多年,但他省了蘇聯起碼兩三年的時間製造原子彈,這點已是毋庸置疑。
在麥卡錫時代保守的國會諸公眼裡,科學家是一群危險的知識分子,其中不乏「外國人」或(兼)猶太人。這個論點和胡佛畢生的偏見不謀而合。在他下令嚴密監視長達數月之久的科學家當中,有兩位是曾經參與曼哈頓計劃的物理學者,漢斯·貝特和愛德華·泰勒(國外出生、猶太人、知識分子樣樣符合)。貝特或許是出於同情富克斯,據說曾大發這樣的議論:「科學家屬於世界所有,應為世界所用。」而胡佛認為最可疑的是,貝特此言是「不列入記錄」的私下評論(但無論如何還是報知給了調查局)。
另一方面,關於愛因斯坦,胡佛的線索卻是不虞匱乏。1950年間諜熱初發作的幾個月內,愛因斯坦與蘇聯諜報有關的指控大量湧進調查局總部。如果是別人而非愛因斯坦,胡佛早就把這人傳喚到國會委員會跟前大肆煎烤了。可是,國際上支持及同情愛因斯坦的人如此之多,胡佛深知自己必須等待,直到罪證確鑿才能採取行動。
追獵愛因斯坦並非易事,不過如果胡佛和託森需要魚鉤掛攻擊的餌,他們不必遠求。整個美國,報章雜誌外加廣播電臺的評論家,莫不爭先恐後加入全國這股抓間諜的熱潮,報紙社論也每天叫囂,要政府多多逮人。《紐約美國日報》以「由於美國官員輕忽,原子彈間諜得到保護罩」為題刊出五部分的系列報導,指愛因斯坦和富克斯有所牽連:
1942年,這名英國間諜被關在加拿大一個專為外國人而設的監禁營裡,據他父親說,因「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舉薦」……而來到美國研究原子彈。
胡佛召來國內情報處副處長賴德,要他拿出一份愛因斯坦的完整報告。賴德是胡佛的心腹,負責愛因斯坦一案已有五年。
胡佛知道賴德一定明白此事必須絕對保密———要是世人知道調查局正在調查愛因斯坦,那調查局(以及胡佛)可難堪了。愛因斯坦不單是世上最受歡迎的科學家,也是美國境內最出名的德國政治難民,而且民眾對二次大戰依然記憶猶新。從賴德的備忘錄裡,看得出胡佛對這位副處長一再耳提面命,指示愛因斯坦一案要以最高的「謹慎」行事。解讀成白話的意思就是:要是在咱們沒準備好之前走漏了風聲,會有人腦袋搬家。
短短兩天內,賴德廣詢調查局各辦公室,把數個分局和其他政府單位關於愛因斯坦的內部檔案都搜集了來。1950年2月15日,賴德親自把一份15頁的報告連同兩頁的「重點」摘要交到老闆手上。是為調查局集中管理愛因斯坦檔案的開端。
如果在米奇·賴德心中連羅斯福總統都是個共產黨特務,那麼胡佛這位國內情報副處長對一個反納粹、反佛朗哥、反種族主義、思想自由、猶太裔的異國科學家會有什麼看法也就不難猜想。可想而知,賴德交給胡佛的報告充滿了敵意。不管愛因斯坦的政治立場是紅還是粉紅(那份報告也猶豫不定),他絕對是個反美分子。賴德那份「重點」摘要的第二句是基調所在:
1947年12月,[愛因斯坦]做出以下言論:「我來到美國,是因為聽說這個國家存在著極大、極大的自由。我的錯誤是以為美國是塊自由土地而選擇了它,而這個錯誤是我終生也無法彌補的。」
關於這番言論的出處,摘要中完全沒有提及,就連整個調查局的愛因斯坦檔案也一無著墨。就副標題為「表達意識形態之同情言論」這一部分來說,賴德這份報告有好幾處都是舊調重彈,包括寫愛因斯坦:
·支持反佛朗哥勢力,直言他「為那些不支持西班牙民選政府的民主國家感到羞愧」。
·鼓吹成立「世界政府」、提議立法將原子能排除在戰爭手段之外,反對「美國越演越烈的軍武傾向」。
·名列全美無黨派捍衛十二人[被起訴的共產黨高層]權利委員會的發起人之一。
這份文件長達十五頁,而掩埋在羅列著愛因斯坦「有聯絡及往來者」段落裡的一句話引來了胡佛的回應。那句話是:
根據尚待充分追查的情報顯示,愛因斯坦和最近以蘇聯間諜身份於英國被捕的埃米爾·克勞斯·富克斯可能有過接觸。
在這頁的底部,胡佛龍飛鳳舞地寫了兩點意見,這是他在這份賴德報告中唯一的書面批示。
第一點,他寫道:我們得繼續追查:我在哪裡看過,富克斯被指派[到原子彈單位工作]是出於愛因斯坦的舉薦。這是怎麼回事?
第二點,胡佛寫道:還有,我最近看過一份文件,大意是說他某個家人目前人正在蘇俄。我想是指他的兒子。
合起來看,這兩點批示的弦外之音是:愛因斯坦有可能涉及富克斯間諜案,兩者在某方面或有牽連,因為他的兒子在蘇俄,說不定是被蘇俄當成人質。
這是胡佛寫出來的白紙黑字,而同樣重要的是這位老闆沒寫出來的東西:他對愛因斯坦詳盡的政治關聯沒有任何評語,對兩天前自己緊急下令要賴德和幕僚搜羅來的整份報告簡直視而不見。我們乾脆直說了吧,羅列清單對愛因斯坦根本就起不了作用。這位科學家名滿天下,廣受歡迎,要是他跟林肯兵團之友這樣的團體有關聯,基本上只會替該團體的公共形象加分。想逮到愛因斯坦,胡佛和託森得把重點放在深重得多的罪行上才行———例如間諜罪。
賴德的首要之務,是找到愛因斯坦兒子「小阿爾伯特」的下落。這個任務特別艱難,因為事實上,這人根本就不存在。愛因斯坦有兩個兒子,名字分別是愛德華和漢斯·阿爾伯特。可是調查局早先的備忘錄上誤指了其中一人的身份(可能被蘇俄當成人質的那位),如此這般,名字被寫錯的「小阿爾伯特」五年多來持續出現在局裡的檔案裡。不管名字為何,賴德的任務是把他找出來,而如果這人真在蘇俄,還得確定他是否被蘇俄當成人質,以作為對愛因斯坦政治施壓的手段。
如果你不記得網際網絡時代以前的生活是什麼模樣,容我解釋一下,那年頭尋找一個人必須詢問很多人。詢問在此案中是個問題,因為調查局不能讓世人知道他們正在調查愛因斯坦。可是,不解釋原因為何,特工如何詢問打聽?
不過,最勁爆的還是:如果愛因斯坦真的從旁將富克斯推進了最高機密的核武之門,那麼他和「協助及教唆」這名蘇俄間諜的距離不啻只有一步之遙。賴德從調查局卷宗裡找到一份報告,裡頭有個線民指稱,戰後「愛因斯坦曾經派富克斯去協助製造原子彈」,但該線民對此事既未詳述也無佐證。賴德也發現數起新近的新聞報導,指稱富克斯曾遭加拿大以敵方特務罪嫌拘禁,1942年靠著愛因斯坦幫忙而獲釋。這類重複的新聞常是抄來襲去的舊聞。
就仿佛只要有這些無根無據的新聞當做唯一的記錄,賴德便已心滿意足。經過三個月的「搜尋」,除了這堆新聞報導,他完全拿不出其他能指出愛因斯坦和富克斯有關的任何事證。(原載於《文匯讀書周報》2011年3月25日第十三版)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