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說起《最後的晚餐》的時候,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那幅繪製於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牆壁上的藝術大師達文西的世界級名畫。有一幅畫同樣也叫《最後的晚餐》,它是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曾梵志的作品。這幅曾梵志筆下的《最後的晚餐》與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在構圖和布局上保持一致,但原來畫面上的宗教成員被換成了戴著面具的少先隊員形象。
在2013年的蘇富比40周年拍賣會上,這幅畫以1.4億元的價格成交。而早在2001年這幅畫剛完成不久的時候著名收藏家尤倫斯夫婦便將其買下,為了支持蘇富比40周年而特意拿出來的。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給大家介紹這幅《最後的晚餐》的作者曾梵志。
曾梵志是位「六零後」,他在1964年出生於湖北武漢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父母都是一家印刷廠的工人。年少的曾梵志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在學校裡還經常答不上來老師的提問。而少年時代的一件事更是讓他開始厭惡學校:對於那個時代的孩子來說,能夠成為一名少先隊員是一件相當光榮的事情,但是曾梵志卻沒有如願。更讓他不能接受的一點是班裡除了他之外,只有兩名同學沒有戴上紅領巾。
16歲的時候,初中畢業的曾梵志就再也讀不下去書了,他選擇離開學校走上社會,由爸爸在印刷廠為他找一份工作。走上社會的曾梵志對未來開始有了想法,開始慢慢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他家的鄰居大哥是一個比他大十歲的美術生,因為沒考上湖北美術學院的研究生閒在家裡,於是就教曾梵志畫畫。慢慢的曾梵志也愛上了畫畫,他不再去印刷廠工作,而是立志進入藝術的殿堂學習。而此時的他,可能完全想不到自己會成為當代中國最值錢的藝術家之一。
為了能去湖北美術學院讀書,曾梵志再次拿起書本,但是由於他的文化課不好,連續四年都名落孫山。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在23歲時如願成為湖北美院油畫系8名新生之一。當時中國的美術教育是學習蘇聯的,而曾梵志偏偏受到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在老師布置的作業之外,他喜歡自己搞一些創作,到了大三的時候更是直接把課餘創作帶到畫室。老師們對他的作品評價很兩極,年紀大的只給個及格分,而年輕老師卻給了接近滿分的高分。
大三的時候,曾梵志創作了一幅名為《憂鬱的人》的油畫,這幅畫讓曾梵志學會了如何用自己的感情去表達自己所要描繪的對象,記錄了曾梵志藝術發展的轉變。兩年後,他以500元的價格將這幅畫賣給一家基金會。
從美院畢業後,曾梵志被分配到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理由是曾梵志就讀的油畫專業和廣告公司要求的「去大街上畫畫」對口。對於這樣的分配,曾梵志當然是很失望的。於是他像當時在學校裡那樣,堅持自由創作,畫肉聯繫列、畫協和醫院題材,儘管他知道自己這樣的風格是不會被主流接受的。
美國《藝術新聞》雜誌的一位藝術評論者來武漢考察,對曾梵志的作品很是欣賞,還在雜誌上發表了曾梵志《協和三聯畫》系列作品。不久,《江蘇畫刊》跟著刊登了此系列作品。1991年夏,著名藝術評論家慄憲庭找到曾梵志嗎,讓他寄幾張作品圖片給他,並在香港刊物《21世紀》為其專門寫了一篇評論文章。當慄憲庭再次來找曾梵志時,帶來了香港漢雅軒老闆張頌仁,這位老闆以2000美元的價格購買了曾梵志的作品。
慢慢的,曾梵志的名氣越來越大,受到更多的肯定。他的作品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多家美術館、博物館參加展覽,並被來自瑞士、德國、香港等地及國內的收藏家們收藏。他還時不時地和一些社會名人進行合作,包括馮小剛、馬雲、劉德華等人。而普通大眾最早知道曾梵志這個人還是從他的《最後的晚餐》開始的,畢竟一件價值上億的藏品總會引起人們的討論和關注。
說實話關於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的爭議還是蠻大的,這幅畫屬於他的「面具系列」。有一些人認為它根本不應該值這麼多錢,完全是為了捧紅畫家炒作的結果;也有人說是拍賣行夥同賣家虛抬物價,目的是為了「洗錢」;當然也有人對這幅作品的價值給予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