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藝術課
——《世界名畫遨遊之旅》
本期主題:倫勃朗
播出時間:每周六
老師簡介:Lainey老師,基督徒,美國Kean University 研究生畢業,Fine Art Studio Education 專業,主攻油畫;輔修版畫、雕塑、水彩以及金屬設計。
小朋友們,平安~歡迎來到麥子的故事時間,我是Lainey姐姐,很開心我們又在周六相聚啦~今天的世界名畫遨遊之旅我們要去到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艾米塔什博物館即冬宮博物館(State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
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館
在那裡收藏了一幅著名畫家倫勃朗的名畫《浪子回頭》,那我們一起來學習了解一下這幅名畫吧。
倫勃朗是17世紀荷蘭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他的一生既享譽盛名又歷經蹉跎與坎坷。豐富的人生經歷給予了他創作的靈感,塑造了他不同時期的繪畫風格,促使他創作了數量繁多的畫作。尼採曾經說過:「只有經歷過地獄磨難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倫勃朗便是這樣的人。因忍受過地獄般的磨鍊而打造出一座輝煌的藝術殿堂。在經歷了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人生苦旅之後,他轉變了自身,開始重新思考人生、信仰與畫作。晚期的巔峰之作《浪子回頭》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呈現出生命年輪的樣貌和不同於以往的意境,畫面的人物形象、色彩、光源、構圖都有了新的詮釋。讓我們一起體驗這幅畫獨特的風格、形式與潛藏的宗教情感吧。
宗教情感追尋與傳達
《浪子回頭》(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繪製於1668—1669年,262釐米×205.1釐米。倫勃朗的宗教畫遠不同于貝爾尼尼、波佐的喧囂和激烈,講求的是一種的精神的寧靜和內心的思考;他想給予觀眾的不是教會的神聖勝利,而是耶穌的仁慈和謙遜。他敏銳的心理洞察力和他對人類的深刻同情,使他在晚年創作出了一系列十分動人的宗教藝術作品。
《浪子回頭》是《聖經》中出現的一段文字,記載在路加福音15章11–32節,倫勃朗以這段文字為藍本創作了一幅題為《浪子回頭》(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的油畫作品。畫面表現的是老人的小兒子,索求家產,遠走他鄉,放浪形骸,迷途知返,最終回到家中,父子相遇的一刻。倫勃朗以世俗的場景演繹了神述的比喻。
在倫勃朗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中的小兒子穿著棕黃色的內袍,雙膝跪地,依偎在穿著紅袍的父親的懷中,破爛的鞋子從腳上掉落在地上,可以看到裡面有漏洞的襪子,一身滄桑,衣不蔽體。
畫面中父親已經年邁,看上去虛弱卻非常慈祥,他的雙眼因思念小兒子而失明,雙手因痛心而痙攣,正顫抖地摩挲著小兒子的後背,似乎在呼喚著小兒子的乳名。而小兒子卻低著頭不敢仰面直視父親,說道:「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作你的兒子。」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畫中小兒子的哥哥——大兒子,卻處在畫面的陰暗之中,與父親激動擁住小兒子的畫面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大兒子的冷漠和排斥,袖手旁觀。在父親迎接小兒子的喜樂裡,隱藏著之前的巨大悲傷。尋見小兒子的前提是失去,回頭的另一面是從前的離開,只有深深體會浪子離家的含義才能體會什麼是回頭。羅森伯格說:「父與子的這組人物,從外觀看幾乎沒什麼動作,但內裡卻奔騰不已……這則故事並非論及人間的父愛……此處表達的含義是:屬天的慈愛與憐憫有能力化死亡為生命。」
倫勃朗仿佛回到了幼年時,在睡夢中,看見母親的臉孔,以及周遭的事物。他的母親坐在床邊,把《聖經》裡的許多故事,逐一地講給他聽。於是,在搖晃的燈光中,《聖經》裡浪子回家的故事仿佛浮現在眼前,為他後來宗教題材的繪畫埋下了一粒粒種子。
這幅畫中的小兒子似乎是倫勃朗自己年輕時的寫照,把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任意放蕩,浪費資財。小兒子的自畫像極為內斂,雖然不是正面刻畫,卻隱隱約約讓人想起他30歲那年的《煙花館裡的浪子與煙花女》。他將自己畫作浪子,將妻子莎士基婭畫成煙花女,那時的他實在集浪子特點於一身:風流、揮霍、驕傲、無禮、自以為是。
回到畫中的小兒子,已是滿目瘡痍,讓人不禁聯想到曾經一度風光的藝術家倫勃朗,到頭來亦是孑然一身。從前披金戴銀,如今只剩一件破舊的內袍,和長途跋涉的破爛不堪的鞋子。
一個人的頭髮被剃光,象徵著個人的記號被剝奪。腳上的水泡和鞋子滑脫出清晰可見的傷痕,暗示出路途的艱辛與苦難。已失去了一切,除了腰上佩戴的那把短劍,是他貴族的象徵。他依然記得自己的身份,記得自己是父親的兒子,否則他一定會典當變賣這把寶劍,正是因為銘記著這兒子的身份,使他下定決心,回頭是岸。
整幅畫面籠罩在暖紅色的光線之下,如同熠熠生輝奪人眼目的紅寶石一般。畫中的色調對比強烈,在浪子刻畫的部分,所穿的黃色內袍和浪子跪地的石磚使用的是亮色調,而父親背後的僕人和大兒子卻處在漆黑的暗調子之中,從暗到亮塗抹的色層很通透,用色也很少,幾乎只用「紅與黑」,卻可以讓生動的色彩對比鮮明。
模糊的黑色陰影,使人物在其中棕紅色的空間中顯出輪廓,父親與浪子這組人像用色微妙,如同素描一般,父親那紅色的披肩,在畫面中顯得格外純淨。倫勃朗將光源集中在畫面的視覺焦點上,而把其他細節都虛化在微弱黑暗的光影之中。與父子組合旁的次要人物連接在一起,畫筆油彩和整體精神都交相呼應,並且無一筆法重複。次要人物組冷漠、毫無表情,讓人想起倫勃朗後半生的蹉跎與境遇。一道長長的暖色調光和濃鬱厚重的臺階在畫的底邊,使畫面沿著方形底座有了縱深的空間感。
他那縱橫豪放的油彩畫面具有強烈的空間深度與動人的表現力,明暗處理成為構圖與揭示心理矛盾的強有力的手段。熟練的筆墨在此畫作《浪子回頭》中最見功夫,盡顯「成竹在胸」的畫家本色。作畫高明如倫勃朗這樣的現實主義大師,已不再單純地、按部就班地描繪具象外貌,而是把來源於觀察的形態銘記於心,化為自己腦中的意象再作高度自由的創造,使筆墨瀟灑運行在畫布之上。
人生經歷與藝術歷程
畫家用畫來表達情感,寫實的畫面上,布滿了畫家一生的經歷。倫勃朗之所以在年邁之時創作這幅《浪子回頭》,是有原因的。回頭,意味著曾經出走,流浪天涯。浪子,在暗示著曾經的另一種身份。而如今,在外的遊子已經回到了家中。倫勃朗早年一帆順風,中年開始落魄,但對於晚年創作此畫之時的他來說,心境已經有了截然相反的變化。他對於此前或成功、或落魄的經歷,都認為是失敗的。也許是因為此前的他,創作生涯中,不曾記起童年時母親的教誨,遠離了自己的信仰。一個畫家,在沒有精神力量來支撐畫作時,是空虛的。然而,當他創作完此畫時,心境已經有了截然不同的轉變,找回了曾經失去的信仰,心態也開始變得平和。
早年時,年輕的倫勃朗毅然決然地更改了法律專業,從事了自己童年時期就愛的繪畫。但興趣與夢想,並不能使他的精神世界完整,所以他便更加努力去追求藝術上的成就。28歲的倫勃朗與市長的千金莎士基婭訂婚,可謂是愛情與事業雙豐收。妻子殷實的家底,為倫勃朗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這時的倫勃朗,順風順水,如有神助。他開始收到應接不暇的畫作訂單,並且價格自定。上層社會的貴族來訪,使之門庭若市。家中又有愛妻與孩子相伴,這樣幸福的家庭,為他走向更高的藝術境界積澱了力量。
但好景不長,1642年,妻子莎士基婭因肺癆不幸去世,撇下他和10個月大的幼子。妻子的離去,對倫勃朗的生活和藝術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不幸的是,倫勃朗在繪畫《夜巡》時,盲目地追求藝術表現,沒有將人物均等地分布在明暗光影之中,違反了創作原則。
徹底地得罪了眾多有權勢的僱主,從此失去了生活來源。日子也一天天開始變得越來越艱難,甚至淪落到要靠典當房產和拍賣收藏品度日。加上倫勃朗又不善理財,出手闊綽,慷慨大方,導致了債務危機,很快就宣布了破產。
倫勃朗《 倫勃朗的兒子提圖斯》
1668年,倫勃朗唯一的兒子提圖斯離開了他,孤獨可憐的老人在此創作了《浪子回頭》,傾注了最後的力量。他使用了最爐火純青的技法,用包含著薄色、半透明色和透明色的混合來繪製畫作。雖然技法高深,可是失去了精神力量,又失去了親人,人生變得空虛毫無意義。就好像《浪子回頭》中出門在外的浪子一般,花光所有的積蓄,用盡所有的力量,直到與豬為鄰,才想起父親的家中,是那麼溫暖。而倫勃朗,直到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才想起要回到上帝的家中。在此之前,他的人生,仿佛畫中出走的小兒子一般任性。
藝術創作中的信仰
在倫勃朗的藝術創作中,人是倫勃朗洞察和刻畫的中心。對人內在氣質的深刻理解,使得他的作品別具一格。他作品的形象雖並不完美,卻能體現心中微妙的精神情感,充斥著靈魂的美與崇高,頗耐人尋味。畫家只有對人生有豐富經歷和感悟加上非一般的洞察力才能畫出這樣的作品。
倫勃朗《 扮成使徒保羅的自畫像》
倫勃朗一系列從少年到暮年的畫作,就像是一部生動並且傳神的回憶錄,蘊含了這位藝術家一生的辛酸坎坷、複雜艱辛的傳奇遭遇,也看到了他在其中的轉變和信仰的力量,磨鍊出來的美好堅韌的品格。從他每一幅畫作的人物、場景、外貌、眼神中,都可以領會到他在人生路程上的順境、盛氣、逆轉、以及晚年的蕭條、人情冷漠……他嫻熟地駕馭著手中的畫筆,揮灑著奔放瀟灑的線條,形成了極強的藝術創作風格。他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的創作佔了重要比重,不僅以同時代的勞動人民形象來塑造其中的人物,還把人生經歷的豐富感悟畫入其中。《浪子回頭》這幅晚年代表作就彰顯了人類崇高真摯的情感,與倫勃朗的信仰告白。
高爾基說:「你不能失去信仰,不能因為懷疑而毀滅那偉大的愛。」倫勃朗的基督信仰,不僅是他豐富題材的來源,也是他精神世界的支柱,並且為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浪子回頭》呈現出他強大的內心世界和靈魂信仰,支撐他在一無所有、受盡苦難的後半生直至晚年,依然創作出17世紀乃至人類藝術史上的巔峰之作。
小朋友們,對於倫勃朗這位畫家以及他的《浪子回頭》是不是又有了更多的了解呢?倫勃朗的一生曾經輝煌,但也歷經磨難,經歷悔改,重回上帝的懷抱,這一副《浪子回頭》真真切切猶如他一生的寫照,也希望大家一生都走在上帝的旨意當中不偏離左右。謝謝大家的聆聽與陪伴,想要了解更多世界名畫歡迎關注麥子的故事時間,我們下期再見啦~
參考文獻
[1][荷]盧雲(HenriJ.M.Nouwen).著徐成德譯.《浪子回頭》[M].新世界出版社,2012.[2]平野編.《外國美術家簡介》[M].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3]亨德裡克威廉·房龍(VanLoonH.W).王逸梅譯.《倫勃朗傳》[M].海峽出版發行集團,鷺江出版社,2011.[4][荷]約翰尼斯·凡·隆恩·周國珍譯.《暗夜之光——倫勃朗傳》[M].金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