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瀋陽北部戰區總醫院血液科病房裡,8歲的張欣然已經四五天沒法嚼著吃飯了,這幾天她只能勉強用吸管喝粥來填充肚子。在血象檢查中,她的血小板極低,牙齦和口腔出血止不住,多的時候還會從嘴裡溢出來。睡覺的時候,她也只能側躺著,臉下面鋪上厚厚的衛生紙,如果仰著睡就容易被血水嗆到。圖為張世生帶著然然候診。
張欣然已經在這裡住了三個月,每次輸了血小板之後,她的情況會好轉幾天。但沒過幾天又會再次「吐血」。爸爸張世生每次看著女兒這樣,心如針刺,卻又無可奈何。
張世生來自遼寧省遼陽市的一個農村,今年44歲,妻子曹秀萍今年45歲,他們1998年結婚,全家和其他農村家庭一樣,以種地為生,過著勞碌充實的日子,雖然日子緊緊巴巴,但過得還算安心。圖為張世生在餵然然喝水。
婚後第二年大女兒出生,一家人喜上眉梢,老人們也開心得不得了。一家三口和老父親一起生活,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的日子過了十多年後,意外的驚喜出現了,張世生的妻子又懷孕了,想著將來可以給大女兒留個伴,一家人急切地盼著新生命的降臨。2012年,小女兒出生了,起名叫張欣然,寓意是快快樂樂地成長。圖為然然和姐姐。
然然是個既活潑又勤快的孩子,鄰居們都很喜歡她。她在家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鄰居喊「然然,幫爺爺跑一趟。」或者「然然,幫奶奶跑一趟。」然然聽見了,總是先大聲答應一聲「來啦」,然後飛快地跑出去。只要鄰居們請然然幫忙去小賣部買東西,然然每次都高高興興地跑著完成「任務」,像是在玩一個喜歡的遊戲。圖為生病前開心的然然。
稍微長大後,村裡沒有學校,然然只能去鎮上的學校上學。東北的冬天,天亮得晚,然然早上5點半起床時,外面還漆黑一片,梳洗完畢,吃過早飯,6點40出門時,太陽還沒出來。在零下20多度的氣溫裡,走上十幾分鐘,去停車點等校車。張世生覺得這對一個孩子來說太辛苦了,女兒卻不以為意,天天樂此不疲。生病前,然然上小學三年級,成績非常好,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一家人為此倍感自豪。圖為在醫院候診的然然。
人們都說女兒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張世生夫妻安心地享受兩件「小棉襖」帶給他們的溫暖,從來沒想到小棉襖有一天會遭遇不測。2020年9月9日晚,然然突然發燒,吃藥後退了燒。第二天然然去了學校,老師通知張世生說然然不對勁,不像是感冒,讓他帶去醫院檢查一下,沒想到這一查,讓全家生活一蹶不起。圖為躺在醫院椅子上的然然。
最初然然在鎮上的醫院沒查出什麼問題,張世生又帶女兒去了市裡最好的醫院,醫生說然然的血象不正常,血小板太低。治療幾天後,醫生建議張世生帶孩子去上級醫院檢查一下。張世生聞聽後不知所措,心頓時懸了起來,這麼大的醫院都治不了,會不會是什麼大病?圖為然然在接受治療。
張世生惴惴不安地帶著然然來到瀋陽,在北部戰區總醫院經過一系列檢查,然然最終被確診為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聽到這個消息,張世生的心感覺被狠狠地揪了一下,腦子頓時一片空白,不停地重複一句話:然然怎麼會得這個病?圖為然然和媽媽。
接下來是漫長的治療。然然從九月中旬到接受治療,一直靠不停地輸血來維持生命,胳膊和手上滿是針眼,青一塊紫一塊連成一大片。「平時摔跤了,蹭破點皮都會哇哇大哭,如今每天被紮成這樣,都沒有哭鬧。」張世生心疼地說,「她看見媽媽哭腫的眼睛,可能不想再給我們增加負擔,孩子每次都是默默承受,懂事得不像是一個8歲的孩子。」圖為然然的手臂上滿是針孔和淤青。
醫生說這種病輸血小板只能維持生命,只有骨髓移植才能救她。然然22歲的姐姐說自己年輕,提出用她的骨髓。配型要做骨穿抽骨髓,醫生告訴然然的姐姐骨穿不會留後遺症,但短時間內可能會很疼,姐姐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姐姐的體質對麻醉藥不敏感,骨穿抽骨髓時疼得哭出聲來。圖為然然和姐姐。
之後的一個星期,然然的姐姐腰疼得像斷了一樣,只能保持一個姿勢,一動就疼,晚上睡覺一翻身就疼醒了,但讓她高興的是配型成功。「想到我的骨髓能救妹妹,就很開心。這點疼不算什麼,再疼我也可以忍受,我不後悔。」然然的姐姐說,「妹妹的病一定能治好,這是我們全家的信念,爸爸整天要忙醫院的事,還要想辦法四處借錢,一個人扛起了所有的事情,很不容易。」圖為移植倉內,媽媽在照顧然然。
張世生家裡本來就沒有什麼積蓄,孩子生病後,他最初從親戚朋友處借一些,但時間久了借錢就困難了。女兒的一場病讓張世生感受到人情的冷暖。張世生想盡一切辦法,才給然然交了部分移植費用,移植手術安排在2021年初進行,但移植費缺口還很大,後續抗排異的錢更沒有著落,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癒率高、預後好,如何闖過移植和排異關口是頭等大事。圖為張世生為孩子治療費發愁。(大樹 文/圖)原創作品,嚴禁任何形式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