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灣事件背後:中南半島波譎雲詭,越戰竟源於一場騙局

2021-01-15 浩宇孤鳴

1964年8月2日,美國第七艦隊一艘名為「馬多克斯」號的驅逐艦在越南的北部灣海域執行巡邏任務時,突然遭到身份不明的3艘魚雷艇的襲擊。經過猛烈交火,1艘魚雷艇被擊沉,另外2艘逃走。美國政府隨即發表聲明,宣稱美海軍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國艦隊的挑釁。

8月4日,美國政府再次宣稱,美軍船艦二度遭受越南民主共和國魚雷艇的襲擊。這次軍艦遇襲事件為美國發動對越戰爭提供了最合適的藉口。次日,美國便出動空軍轟炸了越南北方的海軍基地。幾天後,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案,授權總統在東南亞使用武裝力量。

從此,美國深陷越戰泥潭,一拖就是10年。戰爭給參戰各方都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就美國而言,這場戰爭也成為其戰爭史上的滑鐵盧,使其國力遭受重創。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將美國拖入這場戰爭,使其吃力不討好的所謂「北部灣事件」,居然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

北部灣

中南半島波譎雲詭

位於中南半島,領土與我國接壤的越南,歷史上曾長期為中國藩屬國,依附於我國曆朝中央政府。19世紀後期,作為宗主國的清王朝國勢衰微,無力庇護,法國殖民者乘機佔領了越南。二戰期間,日本侵略者趕走了法國人,越南又落入日本人手中,遭到瘋狂掠奪。

20世紀40年代中期,當席捲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世界逐漸迎來了和平,作為主戰場的歐洲經過這場浩劫後開始衰落,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則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同時,各國民族獨立運動與共產主義運動也此起彼伏,舊的殖民體系開始土崩瓦解,新生民主政權遍地開花,為了接管舊殖民體系瓦解後留下的權力真空,頭號強國美國開始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到處扶植傀儡,幹涉他國內政,以便與蓬勃發展的共產主義運動相抗衡。

二戰後,越南人民在胡志明的領導下趕走了日本侵略者,在北部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而法國則扶植傀儡皇帝在南部西貢另立政權,企圖恢復法國在印度支那地區的殖民統治。之後,經過9年的對法戰爭,1954年,在中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大敗法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法國從越南北部撤軍。不久,南北越雙方按照日內瓦會議達成的協議,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可是,美國的勢力很快就乘虛而入,取代法國控制了南越。1955年,南越發生軍事政變,吳庭豔趕走了原來的保大皇帝,建立越南共和國,即南越。

胡志明

本來,根據1954年日內瓦會議達成的協議,南北越雙方應該在1956年7月舉行全國性大選,但由於美國的介入,這場選舉並未舉行,南北越依然處於分裂狀態。為了統一越南,1959年,北越向南越派出了大量軍事人員組織武裝顛覆。到1960年,反吳庭豔政府的各派組織成立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而蘇聯也積極表態,支持北越對南方發起統一戰爭。

此時,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局面已經形成,中南半島上的衝突成為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為了與蘇聯對抗,時任總統的甘迺迪決定在越南問題上展示美國的力量,但對戰爭一直持謹慎態度的他又不希望美軍直接出面,以免激化美蘇矛盾,增加核戰爭或全面戰爭爆發的風險。於是,最開始美國對南越政府只限於派遣軍事顧問和提供軍事裝備,以幫助其抵抗北越。然而,吳庭豔政府根本無力阻止民族解放陣線勢力的擴大,南方大部分鄉村很快就被民族解放陣線控制。1961年5月,無可奈何的甘迺迪派出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此後幾年間,為了阻止北越對民族解放陣線的物資和人員支持,南越海軍對北越沿岸海軍基地進行了襲擊。美國海軍也派出艦艇,從電子戰方面進行協助與支持。

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北部灣事件,也許,衝突只限於南北越雙方,美國很難找到機會介入越南戰爭。

日內瓦會議

北部灣事件與越南戰爭

越南是一個半島國家,北部灣越南東部海岸。它是我國雷州半島、海南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與越南之間的海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1964年7月31日,熊熊戰火仍在炙烤著越南大地,可是在距離越南大陸數十海裡的北部灣海域,平靜的海面卻讓人絲毫感覺不到遠處的戰火連天。不過,這裡很快就不復平靜了。美國第七艦隊驅逐艦「馬多克斯」號靠近了北越領海的中立海域,在試圖對南越艦艇執行支援任務時遭到北越魚雷艇的襲擊。8月1日,「馬多克斯」號為收集情報,再次侵入北部灣。次日,3艘國籍不明的魚雷艇突然竄了出來,對「馬多克斯」號發動突然襲擊。在雙方交火中確定了它們的身份,是北越海軍的艦隻。由於雙方火力相差懸殊,很快,1艘魚雷艇就被擊沉,另外2艘受傷逃走。

獲知消息,美國政府立即發表聲明,宣稱美海軍遭到挑釁。8月3日,時任總統的詹森宣布美國艦隻將繼續在北部灣「巡邏」。4日晚,美國收到北部灣傳來的消息,聲稱「馬多克斯」號和另一艘驅逐艦「特納·喬伊」號在同一海域再次遭到北越魚雷艇的襲擊。這就是當時震驚世界的北部灣事件。由於北部灣過去又稱東京灣,因此這一事件又稱「東京灣事件」。

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美國便以此為藉口進行報復,出動空軍對越南北方的義安、鴻基、清化等海軍基地狂轟濫炸。8月6日,詹森向國會提交了一份諮文,要求國會允許他動用美國武裝部隊抗擊北越,以保護東南亞的「自由與和平」。7日,美國國會通過《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以他的判斷力動用包含武力在內的一切行為來應對此事件。這項決議給予了總統在不經宣戰的情況下發動戰爭的權力,為詹森下令全面介入越南戰爭開了綠燈。此後,美國這個幕後支持者開始走向前臺,大量美軍士兵和武器裝備被投送到越南,越戰全面爆發。

越戰全面爆發前的美國總統甘迺迪一家

顯然,北部灣事件是越南戰爭的分水嶺。此前,美國並未直接介入戰爭,此後,美國把它看作對方的蓄意攻擊,並作出了強硬反擊。就在美國轟炸了北越多處海軍基地後,北越遊擊隊也對多處美軍基地進行了報復性攻擊。與此同時,北越正規軍也進入到南越領土集結,公開對南越展開了全面進攻。美國為了報復北越,對北越實施「飽和轟炸」和「焦土政策」,軍事參與度不斷攀升,逐漸代替南越變成了戰爭的主角。到1966年8月,駐守越南的美軍士兵已多達42萬9000名。

在長達10年的越南戰爭中,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南朝鮮也受邀向越南派出了自己的軍隊,從1965年到1973年,南朝鮮一共派出了30萬人參加越戰,最多的時候有5萬人駐紮在越南。此外,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友邦,如日本、菲律賓等國家或地方政權,也或多或少的間接介入了越戰。

這場歷時10年的戰爭給越南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使越南滿目瘡痍,人口銳減,男女比例嚴重失衡。據統計,越戰期間,北越軍民傷亡超過170萬人,另有33萬人失蹤,南越政府軍死傷近70萬人,戰爭還給越南留下了88萬孤兒、100萬寡婦、20萬殘疾人和20萬妓女。

另一方面,陷入戰爭泥潭的美國也深受其害。越戰是美國曆次參與的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十多年的越戰,讓美國人付出了死亡5.8萬人、受傷30.4萬人、失蹤2000多人的代價。此外,為戰爭支付的軍事開支也數目驚人,達到了2500億美元。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讓美國政府備受國際社會的國內民眾的指責,在其國內,民權運動、種族鬥爭、反戰運動交織在一起,使整個國家陷入到極度不穩定狀態中。越戰結束了美國戰後25年的經濟繁榮,其經濟狀況急轉直下,經濟增長幅度由戰爭初期的6%在幾年內下滑到2%,到1970年完全陷入停頓。期間,美國還爆發了經濟危機,直到1982年底,美國經濟才開始復甦。

這場戰爭還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策略上的重大失誤使得美國變為弱勢的一方。毫不誇張地說,越南戰爭是美國戰爭史上的滑鐵盧,是一場最不划算的戰爭。

美國總統詹森

越戰源於一場騙局

越戰風雲過去40年後,當這段歷史逐漸淡出人們記憶之時,突然有人爆料,1964年的北部灣事件居然是美國為了擴大越南戰爭而精心策劃的一場騙局。

這則醜聞由美國國家安全局製造,爆料者一位是美國歷史學家馬修·艾德,另一位是美國國家安全局歷史學家羅伯特·J·漢約克,他們根據一份秘密文件,發現了北部灣事件的真相。這件事根本子虛烏有,是美國情報官員偽造的,目的是幫美國找到全面介入越南戰爭的藉口。

看到這裡,各位是否與筆者一樣,腦海裡閃過了愛德華·斯諾登的身影?若不是這位因揭露「稜鏡計劃」而名揚世界的黑客,英、德等國恐怕做夢也想不到,老美的監聽居然連盟友都不放過。

「全世界都讓給你們美國佬玩好了!」當時普遍的輿論也都倒向了美國的對立面。

最開始,兩人的研究報告在2001年初國家情報局內部刊物《密碼季刊》上發表。從2002年起,漢約克和多名同行便向國家安全局領導層提出了公布研究成果的要求,但遭到了拒絕。為了督促國家安全局儘快公布事情的真相,2005年10月,艾德和漢約克向《紐約時報》透露了北部灣事件的真相。他們說,研究報告發表近5年來,美國國家安全局一直蓄意隱瞞報告內容,其領導層還歪曲關鍵情報,意圖掩蓋失誤,因為這群人擔心,有人會把40年前的失誤與美國為發動伊拉克戰爭捏造的情報加以比對。

越戰珍貴照片

《紐約時報》的報導令世界輿論一片譁然,在美國科學家協會的強烈要求下,國家安全局於2006年1月8日解密一批越戰期間的絕密情報檔案,北部灣事件的真相終於公之於眾。

原來,作為美國最重要的情報機構之一,國家安全局在整個越南戰爭期間擔負著密碼破譯和無線電監聽的工作,他們提供的情報對美國總統的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在1964年8月4日當晚,美國國家安全局截獲了一條北越的無線電信號,「我們犧牲了兩名同志」,這句話明顯指雙方8月2日交火時越南人民軍的傷亡人數。可是,由於失誤,譯電專家把這句暗語錯誤地翻譯為「我們損失了兩艘船」,變成了北越人民軍在報告艦船的損失情況。這句話誤導了安全局官員,他們由此判定那天是北越艦艇對美軍發起了挑釁和攻擊。但這個錯誤很快就被安全局官員發現,然而他們卻將錯就錯,故意隱瞞實情真相,提供了北越襲擊美軍的錯誤情報,以至於當時的詹森總統據此做出了讓越南戰爭全面升級的決定。

事實上,所謂的「北部灣事件」的整個過程與美國政府公布的情況完全不符。在事件發生前,7月底,美國軍艦正在秘密地協同南越海軍執行「34A」計劃,對越南北方進行海上襲擊。從7月31日起,美第七艦隊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就已經侵入了北越領海,為美軍大規模介入戰爭搜集情報,同時為襲擊北越沿海港口的南越軍艦提供掩護。8月2日,發現美國艦艇後,北越魚雷艦仍然試圖將美艦驅逐出自己的領海,而「馬多克斯」號竟率先開火攻擊北越魚雷艇,並擊沉了其中1艘。8月4日,美國根據安全局提供的情報,宣稱美軍艦隻再次遭到北越魚雷艇襲擊,而實際上,在8月4日當晚,根本就沒有發生過這件事情。「馬多克斯」號艦長曾聲稱,當晚該艦的聲吶系統發現了12枚射向自己的魚雷。真實情況則是該艦的聲吶系統早已出現故障,由於當晚海面上風力很大,所謂的「魚雷」不過是海上噪聲罷了,是美軍自己嚇唬自己。

根據美國海軍的檔案記錄,當晚,「馬多克斯」號和特納·喬伊號共發射了近400枚炮彈和5枚深水炸彈,可這些炮火通通是在對假想敵無的放矢。

事發當晚,美軍飛行員詹姆斯·斯託克戴爾正在空中執行任務,他親眼目睹了事情發生的全部過程,他說:「我坐在駕駛艙裡注視著整個事件,我們的驅逐艦隻是對著假想目標開火,那裡根本沒有魚雷艇,除了漆黑的水面和美艦自己發出的炮火外別無他物。」

美國國安局徽章

歷史學家聲稱,詹森對北部灣事件明顯持懷疑態度。事件發生後沒過幾天,他就告訴時任美國副國務卿的喬治·W·鮑爾說:「那些沉默和愚蠢的水手只是在向飛魚開火。」1965年,詹森總統再次承認說:「我們的海軍當時是對著那裡的鯨魚開火。」這時的他,顯然對升級越南戰爭的決定有某種程度上的後悔,並將之歸罪於當時「馬多克斯」號上的美軍官兵,以及國安局負責搜集情報的那些「蠢貨」們。

可是,既然詹森總統對事件心存疑慮,為何還要將錯就錯呢?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即使沒有所謂的北部灣事件,時任美國總統的詹森也可能找出其他理由,升級對越南北方的軍事行動。因為當時美國和蘇聯正在東南亞地區進行激烈的軍事競賽,北越的幕後支持者正是蘇聯,如果北越統一了越南,就會嚴重損害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為此,美國必須打擊和消滅北越,哪怕是自己換上「球衣」親自下場。事實上,戰爭計劃在北部灣事件發生前就已擬好。解密資料顯示,早在當年5月底,美軍就圈定了北越的94個目標準備空襲,而大規模的調兵計劃也已制定完成。因此,美國全面介入越南戰爭是早晚的事,他們等的只是一個時機,而美國國家安全局故意提供錯誤情報,捏造北部灣事件,正好為詹森提供了「最合理的」藉口。

事發當晚,詹森公開發表電視演說,下令對北越採取報復性打擊。隨即,64架美軍轟炸機進入北越領空,對北越軍事基地狂轟濫炸。而美國主流媒體也對政府的強硬態度表示出支持與讚美,更助長了美國政府的囂張氣焰。

為了避免在越南的秘密計劃暴露,也為了掩蓋事件的真相,事發不久,詹森就迅速中止了「34A」計劃,命令所有參與計劃的快艇躲到南越的金蘭灣避風頭,直到國際控制委員會對北部灣事件的調查結束後一周,才讓它們返回,繼續執行任務。而當時的國防部長羅伯特·斯特蘭奇·麥克納馬拉,則於8月6日出現在參議員外交事務及武裝力量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他閉口不談「34A」計劃,極力向參議員們鼓吹「北越攻擊『馬多克斯』號不是一個孤立事件,而是共產主義思潮企圖徵服南越政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終,他成功欺騙了國會,使得國會以88票對2票的絕對優勢通過了《東京灣決議案》,給予了詹森政府輕易擴大戰爭的自由。

躲避戰火的越南民眾

儘管當時很多記者發現了其中的一些疑點,但出於「愛國和安全考慮」,他們不願意也不敢對政府公布的北部灣事件提出質疑,畢竟十幾二十年才會出一個「斯諾登」,如果每個人都是「斯諾登」,在蘇聯解體前美國早就先解體了。於是,謊言通過美國的媒體廣泛傳播,被世人當作真相,美國政府也藉此堂而皇之地全面介入越南戰爭,用一場騙局,將美、越兩國人民拖入了戰爭的深淵。

相關焦點

  • 中南半島的大河:多數源於我國,水量巨大,自南向北滋潤下遊
    眾所周知,東南亞的中南半島和我國西南部直接相連,眾多發源於我國境內高原的河流,自北向南奔流入海,滋養了沿岸的民族,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東南亞各族文明。通過本文,我們來了解一下東南亞的河流。中南半島地形圖和河流分布中南半島上的河流,大河多發源於中國,源遠流長。
  • 世界三大半島-中南、印度、阿拉伯半島
    世界上著名的半島非常多,如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再如朝鮮半島,也因為一場韓戰而世界聞名。而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三個半島,都來自於世界第一大洲-亞洲,按面積大小排名分別是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三大半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今天,我們以半島的面積來衡量,尋找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三個半島,這三個半島都位於亞洲,它們分別是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三大半島衛星地圖從面積來看,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的面積達到了驚人的322萬平方公裡,形態像一隻巨大的靴子,南臨阿拉伯海,西臨紅海,東臨波斯灣。
  • 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的異同點
    一、相同點    1.成因: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一月份季風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 韓國著名恐怖電影《R高地》背後的故事——越戰真實歷史事件
    這部電影的起源是關于越戰時期真實發生的詭異事件,事件起至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有個地方叫R高地,又被人稱為羅密歐點,據說在清朝時期,這個地方本來是一個湖,當時有大量被屠殺的越南人的屍體葬在湖裡,屍體把整個湖都填平了,後來就成了現在所說的羅密歐點。那裡有一個詭異的地標,被稱為「不歸門」,地標上面刻著「手染血者不歸」。
  • 「越戰最高機密文件」始末
    45冊共有7000頁,其中3000頁是研究人員對25年來美國在越南及中南半島各國戰爭中所擔當的任務及所扮演角色的敘述或分析,並附有為數4000頁的有關官方的文件,總數達250萬字。    這些報告書包括從二次世界大戰起,至1968年8月5日巴黎和談開始這段時期,美國如何逐漸捲入越南及中南半島戰爭的經過,也包括從杜魯門總統以來四位美國總統任內,對越戰所作之政治及軍事決定。    這36位被稱為政府的「越戰史家」,觸及了這段時期內所有政府的文件,但是,這裡面並沒有包括所有總統的文件,而許多計劃也多是為偶發事件準備的「應變計劃」。
  • 新石器晚期的南北向交流:史前農業向中南半島的擴散
    已有考古資料顯示,稻作和粟作農業是新石器晚期到青銅時代中南半島很多地區生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粟作農業包括粟(穀子,脫殼後稱為小米)和黍(糜子,脫殼後稱為黃米)兩種農作物,距今一萬年前後在中國北方開始被人類馴化;幾乎同時,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先民開始馴化水稻。在距今7000~6000年前,稻作和粟作農業開始向外擴張,其向中南半島的擴散關係到現今南亞語族的形成, 是農業傳播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
  • 「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徵:山河相間呈南北縱列分布,地勢北高南低
    中南半島西側沿海,剛好是呈南北走向的消亡邊界經過,由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之間的強烈碰撞擠壓,使得中南半島,特別是靠近我國的北部地區隆起形成巨大的一系列褶皺山脈。板塊的碰撞擠壓,也使得中南半島南部地區形成了狹長的馬來半島。
  • 「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徵:地勢北高南低,山河相間呈南北縱列分布
    「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徵世界上主要的半島多分布在大陸的邊緣地帶,亞歐大陸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同時也是擁有半島數量最多的大陸。特別是亞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三大半島,分別是阿拉伯半島(約322萬平方千米)、印度半島(約209萬平方千米)和中南半島(約206.5萬平方千米)。這三大半島都分布在亞洲的南部地區,也就是西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 姍姍來遲的第三號颱風「森拉克」在南海海域生成,在中南半島登陸
    熱帶氣旋「森拉克」生成之後,往西北偏西方向移動,進入北部灣海域,並最終在中南半島越南北部沿海登陸,對於我國來說主要會對海南省、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產生一定的影響。2020年8月1日21點「森拉克」風場分布圖北半球的颱風呈逆時針往中心輻合,中心附近空氣呈上升運動,冷卻凝結,形成大量的降水,位於颱風的不同位置,風力和風向有所不同。
  • 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到底是一場騙局?還是真實事件?
    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到底是一場騙局?還是真實事件?有的人說,阿波羅登月計劃根本就是一場世紀騙局。
  • 東南亞的十一個國家中,位於中南半島的「越南」實力怎麼樣?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地區,主要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組成,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南亞總共有11個國家,分別是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和東帝汶。
  • 問答 |東南亞的十一個國家中,位於中南半島的「越南」實力怎麼樣?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地區,主要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組成,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 阿拉伯半島是世界最大半島嗎,巴爾幹半島為何戰爭多?
    世界上有很多半島,面積較大的有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小亞細亞半島、中南半島、堪察加半島,北美洲的拉布拉多半島,歐洲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巴爾幹半島。有些半島為一國獨有或為大部為一國所有,比如俄羅斯獨自擁有堪察加半島,加拿大獨自擁有拉布拉多半島等。
  • 卓達事件:一場集合了黑道、傳銷、洗腦、愚民成分的龐氏騙局
    前段時間,幾個新傳媒公司的記者報導了河北石家莊的一家普通民營公司的非法集資黑幕,結果這家公司惱羞成怒,不僅發表公開言論闢謠,還精心組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圍攻,「攻佔」了這家新聞公司長達12個小時的時間。從這些言論中不難看出,本次卓達事件是一個金融龐氏騙局被揭穿後,氣急敗壞地反咬一口,而這場騙局本身,就集結了黑道、傳銷、洗腦、愚民、欺騙等多種成分。虛高收益,翻版龐氏騙局識別金融龐氏騙局的典型特點之一,就是虛高到嚇人的年化收益率。收益率對於投資者來說,是最實際的,也是最能吸引他們眼球的。收益率越高,投資者的興趣就越大。
  • 阿拉伯商人糊弄歐洲人的千年騙局,真相竟在中國
    阿拉伯商人糊弄歐洲人的千年騙局,真相竟在中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既有傳奇的故事,也有層出不窮的騙局,騙局的存在是為了博人眼球,更真實的則是為了利益。歷史上的騙局有的已經被戳破,有的則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失了。你能想像,曾經一種不存在的東西曾騙了歐洲人一千年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肉桂鳥。
  • 海院科研動態(35)| 熱帶西印度洋海溫與對華南及中南半島降水的影響研究取得新進展
    六月的氣候平均850hPa水平風及降水量顯示西南季風把水汽輸送至華南地區及中南半島,直接影響地區的六月降水。從近40年 (1979-2018) 的降水趨勢中,可見華南的六月降水量存在顯著上升,相反中南半島的降水量卻顯著下降 (圖b) 。
  • 專家詳解海南島成因:從北部灣旋轉150度 仍在向東南漂移
    「雷州半島為什麼是彎的?」梁光河解釋說,海南島6500萬年前從北部灣分離左旋150度到達當前位置,在旋轉漂移過程中邊緣始終滾動在雷州半島上,在旋轉過程中將該半島壓彎了。  「周邊的盆地演化都支持海南島成因模式,證據還包括GPS、重力異常、古生物等等資料。」他介紹說,還有其他證據。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李元超介紹,通過監測判斷,海南島西北部、臨高近海域的珊瑚死亡率在86%以上,不到20%的珊瑚仍保留有水螅體,存在恢復的可能性。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而海水之所以持續高溫,或與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和北部灣地區颱風偏少緊密相關。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8月上旬,海南島西北部及雷州半島西部的海水熱度數值高升,珊瑚白化預警已達到最高值。9月4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最新預測,南海海溫未來一周比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6℃左右。事實上,全球氣候變化和頻繁的人類活動幹擾一直是珊瑚礁面臨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