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是個古老人群,從年代上說,他們曾經與現代人的祖先共存,活躍在40萬年到3萬年前的歐洲和歐亞大陸,腦容量大,身體強壯,個頭大,紅髮雀斑都是他們的標誌性特徵。2010年,古人類學家成功測序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組,因此有了「現代人體內帶有1%到4%不等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的說法,這也讓我們與尼安德特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撲朔迷離, 而這個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爭論,到現在也還是未解之謎。
事實上,根據劍橋大學人類學家羅伯特·弗利的計算,從700萬年前到今天,地球上至少存在過16個人類物種,如果將時間線縮短到30萬年前至今,也有至少9種人類先後生息繁衍於這顆星球。尼安德特人只是其中一個,人類學家利用古DNA分析認為,他們與智人的混血發生於大約在5.4萬年到4.9萬年前,這也引出了關於尼安德特人滅絕的第一個猜測:智人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雖然只有短短四個字,但是在一個人類物種取代另一個人類物種這件事情上,意味著漫長的時間和多樣的方式。從時間上看,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曾經於大約6萬年前在中東初次相遇,直到3萬年前尼安德特人滅絕,二者始終都有交流互動;從方式上看,他們之間有武力衝突,也有混種混血。
衝突很好理解,當兩個陌生的群體相遇,自然而然會首先產生戒備和敵意,對有限資源的搶奪會將其加劇。混血是以古DNA為證據的,當然,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間為何沒有生殖隔離。其實,一直存在一種理論,認為尼安德特人是智人的亞種,但是大多數人類學家還是認為智人與尼安德特人屬於兩個物種。
最近發表在《皇家學會學報B》上的文章表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關係比北極熊和棕熊的關係要近,北極熊和棕熊雖然體型、長相、行為、生存環境有所差異,但是它們卻能夠雜交並孕育出具有繁殖能力的後代,與之相比,兩個人類種群之間的遺傳距離,即基因差異更小,也就是說他們像北極熊和棕熊一樣,不僅能夠雜交,還能夠孕育出健康且具有生育能力的子代。生殖隔離只是一種劃分物種的方法,而不是判斷的唯一標準。
除了智人取而代之,關於尼安德特人的滅絕,還有氣候變化、近親繁殖、身體缺陷、適應不良等說法。
氣候變化導致尼安德特人滅絕的說法源自2018年的一項研究,科學家結合氣候變化和考古資料,發現在4.4萬年前到4萬年前,尼安德特人的活動區域,頻繁出現極端寒冷和乾燥的氣候,而已發掘的遺址中並未發現可用作禦寒的物品。但是今年4月份,法國一個尼安德特人遺址中就發現了編織的繩子,因此對於他們來說,在寒冷的氣候裡給自己做些保暖的衣物並不是什麼難事。與之相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更為重要,當面對氣候變化,誰能夠適應,誰就更容易生存。
近親繁殖是另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這個說法認為尼安德特人在數量上不佔優勢,因此不得不近親繁殖,古DNA證據表明,不少尼安德特人個體從他們的父母身上遺傳了相同的基因,這使得有害基因影響到後代,想想哈布斯堡王朝的大長下巴、矮小身材、口齒不清、智力和身體缺陷便對這點可知一二。長期近親繁殖,不僅導致了疾病,還造成了人口的減少,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當可生育女性不斷減少,一個1000人以下的群體,只需要1萬年就會滅亡。
2019年,關於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那便是耳部的缺陷。研究者認為尼安德特人的耳部結構有先天缺陷,容易造成細菌感染,這種感染在智人兒童中較常出現,但是卻伴隨尼安德特人一生,成為他們生存的潛在威脅,也在與智人的競爭中處於下風。
最後要說的是適應不良,這是從最初發現尼安德特人骨骼時就存在的說法。尼安德特人雖然以1856年發現於德國尼安德特河谷得名,但其實早在1829年的比利時和1848年的西班牙就已經發現了一些骨骼碎片,當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命名尼安德特人時,這些骨骼都與一種「笨拙的古人類」聯繫在了一起,認為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化的發達程度、人際之間的交往水平、社會紐帶等都不如智人,而正是這些差異讓智人生、尼人死。
縱觀各種假設,對任何一種生物來說,適應性在群體的延續上發揮著決定作用,外部環境處在動態變化中,因此無論對群體還是個人來說,只有隨之作出相應的改變,才能夠適者生存。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