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ology of Belief》信念生物學:成為命運共同締造者

2020-09-04 樂福心

布魯斯•H•利普頓的信念生物學研究提供了一條以科學為基石的光明大道,藉此,我們可以成為命運的共同締造者。

這個基石先從細胞說起吧

04.遺傳學——生物科學的皇后

  • 細胞

隨著生物科學概念在高中生物的普及,人們大都知道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是細胞。

由於細胞太過微小,我們不妨可把它想像成一個微型人。這個小人的皮膚,稱為細胞膜;小人裡的細胞器,可以看成象人體裡的組織器官,其中最大的細胞器是細胞核,核裡有染色體,遺傳物質就在上面,這是決定老鼠生兒打地洞的東西,決定著細胞分裂繁殖出的下一代具有父本的特質。

細胞結構

  • 基因

1865 年,孟德爾發現了遺傳定律,認為生物性狀的遺傳由遺傳因子決定,遺傳因子後來被稱為基因

每一個基因決定一個性狀,因此有機體的全貌受其全部基因的控制。比如你的身高、相貌、智力都由基因決定。

他們還發現了基因能夠進行突變。一個基因突變了,它相對應的遺傳性狀也會發生變化,例如白花顏色變為黃花顏色。

DNA與RNA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生物化學家發現細胞裡存在兩類不同的核酸,一類為核糖核酸(RNA),另一類為脫氧核糖核酸(DNA)。 DNA 幾乎全在細胞核的染色體上;而RNA 則在細胞核外,即在細胞質之中。它們都是核苷酸的聚合物。

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在DNA被確認為遺傳物質之後,生物學家們不得不面臨著一個難題:DNA應該有什麼樣的結構,才能擔當遺傳的重任?它必須:

1)能攜帶遺傳信息;

2)可以自我複製、傳遞遺傳信息;

3)表達遺傳信息,控制細胞活動;

4)能夠突變並保留突變。

這四點,缺一不可。如何建構一個DNA分子模型解釋這一切?

1953年的春夏,沃森和克裡克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學說,系統地闡述了DNA的基本結構和作用機理,對DNA分子如何複製,怎樣傳遞生物體的遺傳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說明。它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之一。由此,生物學的研究進入了分子生物學新時代。

DNA雙螺旋分子

  • 分子中心法則

1958年,克裡克為英國實驗生物學協會作了一次生命科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報告,他提出包含在DNA中基因的基本功能是製造蛋白質。明確提出了遺傳學的基本原理——「中心法則」。

中心法則體現了DNA至上論,DNA代表著細胞的長期記憶,會代代相傳。RNA是DNA不穩定的副本,作為活性模板,指導蛋白質合成。在遺傳信息指導下合成的蛋白質,體現著細胞的行為和功能。細胞是由蛋白質結構單元裝配起來的。

小結

以上的研究成果的論點表明:

基因是老大,生物體長成什麼樣,得看老大的臉色。

DNA控制生命的機制,意味著後代的性狀受制於前輩祖先的基因,也就是說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人,很難突破遺傳規律的力量。所以才有安吉麗娜朱莉切除乳腺和卵巢的案例發生,因為包括醫生在內,也是認為她將來得癌症的可能性會非常大。

這種偏向於命運被鎖定的科學觀點,讓人們在意識中傾向於消極對待生命。雖然安吉麗娜朱莉切除乳腺和卵巢的選擇有主動的意味,但籠罩在基因定命論的陰影之下,生命的主動選擇與突破空間是多麼的局限!

不過,這個學說有個重大的缺陷:基因不能開啟或關閉自身,是什麼因素來激發基因活動?

05.新生物學的研究改寫基因決定論

  • 基因與蛋白是一對一的概念被顛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際數據只包含大約兩萬五千個基因,而不是原來預想的人類基因組可能包含最少十二萬個基因。
  • 細胞核不是細胞的指揮官,它是儲存遺傳模板的倉庫,基因的老大地位被動搖。移走細胞核的實驗表明:去核細胞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存活兩個月或更長。
  • 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因電荷相吸或相斥導致分子形狀變形,讓細胞呈現了新陳代謝的生命活力。
  • 表觀遺傳學確證環境、營養、情緒等因素都可以修改影響基因的表達,但並不改變基因的基本藍圖。而那些修改的基因卻可以遺傳給後代。
  • 細胞膜才是細胞的「大腦」,它有類似三明治的磷脂雙分子層的結構,其中的內膜蛋白按功能區分為受體蛋白效應蛋白,受體蛋白好比天線,是接收外界信號的接收器,效應蛋白根據環境信號進行運作(調控細胞形狀和能動性)。當它們受損時,細胞也變成「腦死亡」,昏迷不醒了。受體蛋白(認知)和效應蛋白(行動)組成細胞的「知覺單位」,它們具有判斷環境因素對機體是正或負影響的認知。而這種認知,與信念相關(這在後面文章會提到)。
  • 細胞的運作主要是由它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塑造的。信息流從環境信號開始,由受體蛋白接收,效應蛋白行動反應,激活相應的基因表達,再到合成新的蛋白質。聰明的細胞會選擇營養與避開毒物,它們能積極尋找支持它們存活的生存環境。

細胞膜模型圖。黃:磷脂;紅:蛋白分子;藍:蛋白通道,綠:碳水化合物

對以上研究成果的解讀是:

外界的環境信號刺激到細胞膜,膜上的信號接收器接收信號後,把信息傳遞給效應蛋白,蛋白發生變形活動,選取讓合適的基因表達,開始了遺傳物質的複製,轉譯等流程,再產生新的蛋白。這就是細胞生命的一個流動過程。

要有刺激信號,DNA在有傳導信號啟動下才運作,細胞是與環境相互作用才體現了生命活力。

因此家族遺傳病的基因,也需要有環境信號因子的刺激才能表達,這點讓我們具有了改變命運的可能性。


之所以從細胞、基因、中心法則講到新生物學的研究成果,是讓大家看到共同命運締造者的基石就是這樣一步步壘起來的,它沒有迷信的成分,一點也不玄乎。

科學研究成果產生的論點,對社會大眾的群體意識是有影響的,希望通過這樣的解說,可以讓人們明白:生命的控制權交回到我們手中了,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生物學的掌控者。

頓悟也是可以從科學中來的。

今天的分享先到此。歡迎關注對本書後續的解讀分享。

【原創文章,看見即療愈,洞見人生真諦,歡迎關注,願我的文字能帶給您喜樂和幸福,讓我們共同奏響人生的歡樂頌。】

相關焦點

  • 《The Biology of Belief》信念生物學:共建同心協力的世界
    從新生物學中得到的啟示,將會使意識、物質和奇蹟的力量盡情爆發。——布魯斯•H•利普頓布魯斯•H•利普頓在頓悟科學成果給他的生命帶來的影響之後,他從實驗室走向公眾的演講臺,之所以向讀者大眾宣講生物學研究進展,是試圖解釋二十世紀以來發現的激動人心的、對人類生活有利害關係的科學成果,當人們得知這些實用信息,可以讓他們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健康狀況。
  • 組蛋白修飾可調控mRNA剪切來決定胚胎幹細胞命運 | Genome Biology
    Prabhakara and Xiaobo Zhou 發表時間:2018/09/14 數字識別碼:10.1186/s13059-018-1512-3 原文連結: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018-1512-3?
  • CSOL勇闖全新締造者 成為最霸氣的算數精英
    《反恐精英Online》萌系締造者冒險島2主題包於3月14日正式上線,與之相伴的除了兩款全新武器外,還有多重活動與你一起共闖槍戰世界!想要成為最帥氣的算數精英嗎?還記得許久不見的數學風潮嗎?今日,與你再次見證!
  • 醫學英語:神經生物學名詞-Receptor molecular biology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行業英語>醫療英語>正文醫學英語:神經生物學名詞-Receptor molecular biology 2013-01-14 15:58 來源:外語教育網
  • 本周重磅推薦——《無神論簡史》(Brief History of Disbelief)
    本周推薦無神論簡史 Brief History of Disbelief
  • BMC Biology | 近期研究精選
    郵箱:bmcbiologyeditorial@biomedcentral.com。 探索非編碼基因組的功能 Akay及其同事在秀麗線蟲中提出了一套擴展的帶注釋的長非編碼RNA,並通過對選定候選基因的功能驗證,表明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具有生物學功能。
  • 《易經》提醒: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是重組自己的信念模式
    我認為,該作者並沒有讀懂《易經》,所以寫此文章,分享我的觀點: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是重組自己的信念模式。1、我不提倡算命,不是因為算命不準,而是因為命運可以改變。《易經》的現狀,是魚目混珠,有少數人精通,有一部分人沉迷,大部分人看不懂。甚至有些人的心態是,拜個師傅,學點技術,然後給別人算命,半懂半猜地忽悠,靠這個賺錢。
  • 基因與命運:什麼在影響我們的信念、行為和生活
    基因與命運:什麼在影響我們的信念、行為和生活  書名:基因與命運:什麼在影響我們的信念、行為和生活  作者:[加]史蒂芬·J.   大眾媒體對「肥胖基因」「智力基因」「癌症基因」等的大肆渲染,一再激發人們設計完美人生的衝動,然而,能夠直接、顯著地決定人的生理特徵和心理傾向的單一基因非常罕見,大多數基因對人類特徵的影響是非常微弱的,而且,往往是成千上萬個基因共同決定人類的某一項特徵,其基因表達還要與特定個體所處的環境和人生經歷展開複雜的相互作用。
  • 【會議】第十二屆海峽兩岸細胞生物學學術研討會順利拉開帷幕
    海峽兩岸細胞生物學研討會是由中國科學院已故姚錱院士與臺灣衛生研究院創院院長吳成文院士於1996年組織發起的雙邊學術會議,會議目的是為了交流兩岸細胞生物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生物學科技與教育的合作與發展,採用每兩年在大陸和臺灣輪流召開的方式,迄今為止已舉行了11屆。每屆的演講人由雙方各推舉20人左右組成,均為本領域內作出優秀成績的一線科研人員。
  • 機器學習+合成生物學:算法也能成為你的細胞生物工程師
    現在,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工具,使機器學習算法可以適應合成生物學的需求,從而系統地指導生物製品的開發。該團隊與BSE數據科學家Tijana Radivojevic以及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合作,開發並演示了這種名為「自動推薦工具」(A machine learning Automated Recommendation Tool for synthetic biology,以下簡稱ART)的算法,並在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上的兩篇論文上對此進行了描述。
  • 機器學習助力合成生物學:算法可以成為你的細胞生物工程師
    現在,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工具,使機器學習算法可以適應合成生物學的需求,從而系統地指導生物製品的開發。該團隊與BSE數據科學家Tijana Radivojevic以及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合作,開發並演示了這種名為「自動推薦工具」(A machine learning Automated Recommendation Tool for synthetic biology,以下簡稱ART)的算法,並在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上的兩篇論文上對此進行了描述
  • 進化生物學應重視目的論問題
    在達爾文之後,進化生物學家邁爾(Ernst Walter Mayr)徹底清算了神學目的論,提出「生物學目的論」或「經驗目的論」,並以此作為進化生物學的哲學基礎。然而,進化生物學屬於經驗科學,經驗科學的哲學基礎是非經驗的,因此,要說明進化生物學的哲學基礎問題,我們不得不回到康德的先驗目的論。
  • 健康教育——健康信念模式
    上一篇介紹了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中的「知信行」模式,那麼今天就介紹一下有關健康信念模式的相關知。健康信念模式( 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運用社會心理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理論模式。
  • BMC專題徵稿 | 生態學與進化發育生物學
    2001年,Scott Gilbert提出了生態發育生物學的概念和EvoDevo 聯合宣布推出關於生態和進化發育生物學(簡稱Eco-evo-devo)的專題系列(專輯)。本專輯的文章可以利用所有的模式系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來研究包括表觀遺傳學遺傳、甲基化與發育、內分泌信號和激素生物學、基因組和轉錄組分析、發育可塑性、祖先發育潛能、隨機變異、物種化、社會相互作用等的主題,以此來連繫生態學和影響進化理論的發育生物學。
  • 合成生物學第二個十年:2010–2020
    Cite:Meng, F. and Ellis, T. (2020) The second decade of synthetic biology: 2010–2020. Nat Commun, 11, 5174.2020年,合成生物學已經20歲了。我們在第一個十年看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成果和許多充滿遠見的思考。
  •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植物天然產物合成是合成生物學的重點研究方向。2018年1月31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合成生物學首次實現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中成藥燈盞花素全合成的最新研究成果「Engineeringyeast for the production of breviscapine by genomic analysis and syntheticbiology
  • 普通生物學:《Campbell Essential Biology with Physiology》
    >Year2019Edition6Pages769Size678 MB簡介:本書教學生使用科學推理來觀察他們的世界,使之成為知識淵博的人,書本將課堂上的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並應用真實的數據,從而令生物學對他們的世界和未來具有重要的意義。
  • 【科技前沿】張宏、張明傑、朱學良等多位專家聯合撰寫「生物學中...
    近日,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 在線出版了題為「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in biology: mechanisms,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human diseases」的長篇綜述。
  • 非模式生物演化發育生物學步入新時代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院士應邀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發表了題為「A new era for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biology
  • Genome Biology三舉措,Paper接收更Easy
    Our 3-step submission process 期刊:Genome Biology 原文連結: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submission-guide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