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推薦
無神論簡史 Brief History of Disbelief(2004)
導演: Richard Denton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4-10-11
片長: 178分鐘
又名: Atheism: A Rough History of Disbelief
「無神論簡史」是Jonathan Miller在2004年為BBC製作的一部講述無神論在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影響的系列紀錄片。
該片分為3集,每集60分鐘:
"Shadows of Doubt"
"Noughts and Crosses"
"The Final Hour"
本片之後,製作方還發行了一個6集的補充節目"The Atheism Tapes",包括了一些本片未用的素材。
三集正片請自行解決,但是後來整理出來的六集採訪The Atheism Tapes在Bilibili搜索「無神論簡史」可以找到,帶中文字幕,翻譯得還可以。
多年以來,BBC為世界帶來許多質量優秀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是我在讀理察·道金斯一本沒有讀過的書時想起來的。可能很多國人都無法相信,在我們看來已經達成基本共識的進化論、以及大部分中國人的無神論,在西方世界依然是少數人才會接受的「理論」,甚至很多教會學校依然教授學生世界起源於神的創造。他們否認至今為止在物理、化學、生物學和考古學上的發現,諸如認為世界歷史僅僅存在了數萬年——而不是我們所知道的45.4億年等。
無神論(英語:Atheism),在廣義上,是指一種不相信神存在的觀念。無神論一詞源起於古希臘語ἄθεος,最初指的是對較廣為接受的宗教所持有的否定態度,但隨著自由思想和科學懷疑論的傳播,以及對宗教的批評的增多,這一詞語的對象範圍也逐漸狹窄起來。第一個自稱為「無神論者」的人出現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是歷史上的第一次與無神論有關的大型政治運動,其倡導人們理性至上。 儘管很多無神論者的思想都傾向各種世俗哲學(例如人文主義、理性主義和自然主義),但無神論者之間並沒有一個共同的思想體系。許多無神論者認為,無神論是一種較有神論簡約的世界觀,因此,駁斥上帝存在的舉證責任不在無神論者身上。但是,從有神論者的立場來看,這是有神存在的理由。
本片是2004年由喬納森·米勒為BBC撰寫和介紹的電視紀錄片系列,並追溯了無神論的歷史。該系列可謂大咖雲集,其中包括對阿瑟·米勒、理察·道金斯、史蒂芬·溫伯格、科林·麥克金、、帕斯卡爾·博耶,丹尼爾·丹尼特以及神學家丹尼斯·特納的採訪。該系列還包括許多來自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和自然神論者的語錄。
接下來簡略地介紹一下紀錄片幾位出場的「無神論者」:
撰寫本片的喬納森·米勒爵士(Sir Jonathan Wolfe Miller)出生於1934年,英國著名的戲劇歌劇導演、演員、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和醫學博士。20世紀50年代末他接受了醫學培訓,專攻神經學。20世紀60年代早期,他在喜劇《revue》中成名。米勒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導演歌劇,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導演之一。在早期是國家劇院的副導演,後來又經營了老維克劇院。作為十多部BBC紀錄片的編劇兼主持人,他已經成為英國和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名人和熟悉的知識分子。
阿瑟·米勒(Arthur Asher Miller 1915-2005)是美國劇作家、散文家和20世紀美國戲劇界的風雲人物。米勒經常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特別是在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和60年代初。在此期間,他獲得了普利茲戲劇獎;在眾議院非美國活動委員會作證;與瑪麗蓮·夢露結婚。1980年,米勒獲得了聖路易斯大學圖書館協會頒發的聖路易斯文學獎;2002年阿斯都裡亞斯王子獎;2003年的耶路撒冷文學獎;以及Dorothy and Lillian Gish的終身成就獎。
理察·道金斯(Clinton Richard Dawkins 1941年3月26日出生)可謂是科學界的「時尚名人」,即使你對這個名字陌生,那你也一定知道他的第一部作品《自私的基因》。道金斯是一位英國的動物學家、進化生物學家和作家,牛津大學新學院的榮譽退休研究員,1995年到2008年間,他是牛津大學的公共科學教授。道金斯在他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首次嶄露頭角。這本書普及了以基因為中心的進化論觀點。在拓展再版(1982)中,引入了進化生物學這一有影響力的概念,即一個基因的表型效應並不一定局限於一個生物體的身體,而是可以延伸到環境中。2006年,他創立了理察道金斯基金會的理性與科學基金會。道金斯是一個無神論者,他對神創論和神設計世界的批評是眾所周知的(尤其參見其作品《盲眼鐘錶匠》)。
史蒂芬·溫伯格(Steven Weinberg 生於1933年5月3日)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與阿卜杜斯·薩拉姆和謝爾登·格拉肖一起致力於弱力與基本粒子間電磁相互作用統一的研究。他在奧斯丁的德克薩斯大學擔任科學研究中心的主任,是天體物理系的一員。他對基本粒子和天體物理的研究獲得了無數的獎章和獎項,其中包括197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1991年的國家科學獎章。2004年,他獲得了美國哲學學會的班傑明富蘭克林獎章,儘管如此,溫伯格依然十分謙虛,引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被許多人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科林·麥克金(Colin McGinn 生於1950年3月10日),英國哲學家,在倫敦大學學院、牛津大學、羅格斯大學和邁阿密大學擔任教職和教授職位。麥克金最為人所知的是他在心智哲學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所謂的新神秘主義,即人類的思維沒有能力解決意識問題。2013年,麥克金被一名女研究生指控性騷擾,辭去了在邁阿密大學的終身職位。這一辭職引發了一場關於學術界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的激烈討論。
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Clement Dennett III 丹尼爾·克萊門特·丹尼特三世 生於1942年3月28日),美國哲學家、作家和認知科學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智哲學、科學哲學和生物學哲學,特別是那些與進化生物學和認知科學有關的領域。他是塔夫茨大學認知研究中心和奧斯汀·B·弗萊徹哲學教授的聯合主任。丹尼特是一位無神論者和世俗主義者,他是美國諮詢委員會世俗聯盟的成員,也是懷疑調查委員會的成員,同時也是「光明運動」的堅定支持者。丹尼特被稱為「新無神論的四騎士」之一——還有理察·道金斯、山姆·哈裡斯和已故的克里斯多福·希欽斯。
由於無神論的概念有所不同,而且在許多地區,自稱無神論者往往會受到其他宗教信徒的排擠、 歧視甚至攻擊,因此無神論人口難以估計。若干探討相關問題的全球綜合調查是由蓋洛普國際進行:他們2015年中訪問超過64,000人的調查指出,11%的人是「堅定的無神論者」,而較早的2012年調查發現,13%受訪者是「堅定的無神論者」。由英國廣播公司於2004年進行的一個調查顯示,無神論者為全世界人口的8%。其他較舊的估計顯示,無神論者佔世界人口的2%,在發達國家中,較能允許自由開放與批判性思想,所以通常無神論者比例也較高。根據最近很多研究顯示:教育程度和智力測驗越高的受試者中,無神論者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尤其是從事科學方面的研究者佔最高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