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的計劃生育,我國目前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孩子六位長輩的情況也很常見,這唯一的寶貝兒就成了六位長輩的心頭肉,真是萬千寵愛於一身,唯恐小寶貝兒哪不舒服了。孩子在每個家庭都是獨寵,但將來走上社會後,誰還能這樣寵溺他(她)呢?
觀察我國目前的幼兒教育,慨文非常焦慮,這些孩子是我們國家的未來,如何在人生起始階段打好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人生的起跑線是什麼?
我們中國的幼教機構常常用一句非常煽情的話,「不要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來鼓動家長們給孩子報班,似乎孩子們越早開始他們的學習生涯,就會越優秀,就會有更大的競爭力,但其實,這只不過是培訓機構忽悠家長掏錢的謊言而已,人生的起跑線絕不僅僅只是幾堂培訓課,更不是提早幾年認識了ABC。
那麼到底有沒有人生的起跑線呢?慨文說有!但人生的起跑線絕不僅僅是一條,而是有千萬條,形形色色,貫穿人的一生。其實從嬰兒誕生那一刻起,他就開始了一場賽跑,他努力呼吸,大聲哭泣,用力翻身……他的每一個舉動都是人生的一場比賽,在人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競賽,但絕沒有一勞永逸的「人生起跑線」。
幼兒教育要和孩子的生長階段相適應。
不同的年齡段孩子的大腦和身體發育是不同的,只有根據孩子的發育情況進行教育才是適合的,任何填鴨式、揠苗助長式的教育,不僅僅沒有效果,反而可能帶來危害。
我們國內幼兒園階段的孩子都在教什麼呢?
美術、鋼琴、舞蹈、書法、表演、跆拳道、西洋棋、朗誦、詩歌、語文、數學、英語……這些技藝看起來都不錯,都屬於高大上的東西,相信各位家長沒有給孩子報過班的應該很少吧?這些起跑線看起來都挺美,但這些真的是孩子們的人生起跑線嗎?孩子們奮鬥的這些「起跑線」幾年後又會剩下些什麼呢?
錯了,大錯特錯!
各位父母可以認真思考一下,你們剝奪孩子們的遊戲時間,讓他們放棄了認識社會,孩子們沒有學會生活常識,沒有培養出社交禮儀……對孩子好還是不好呢?其實,你們忽視的這些,才是孩子們在這個年齡段真正的起跑線。
幼兒教育的中西方(日本)對比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家長們都在比什麼,家長們在比孩子們認識了多少字,會背幾首詩,會解多大難度的算術題,會背多少英文單詞,會彈幾首鋼琴曲……三四歲的孩子學的都是大孩子們才應該接觸的東西,而更重要的生活能力,生活常識,社會認知,禮儀禮貌等等卻大都被忽略了。
我們再來看看德國、法國和日本的學齡前小朋友都在學習一些什麼。
在德國首先要培養孩子認識社會,他們會去參觀警察局,模擬遇到各種情況如何報警,了解警察作用;他們去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到達郵局,又被投遞出去的;他們會去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看這個為他們服務的市長是什麼樣子的。
其次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會給他們一些錢,讓他們學習怎樣買東西,區別超市、集市和商店的不同;讓他們去坐公交車和地鐵,學會利用交通工具回家;會帶他們去公共圖書館,學習如何借書和還書以及保護圖書。
第三要了解如何生產,會組織孩子去農場,觀察作物種植和採摘;去工廠了解一件產品是怎麼生產出來的。
第四要學會管理自己,他們要學習如何訂立計劃及管理自己的時間,如何選擇衣著,整理自己的玩具,修理玩具等。
德國在國家層面就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嚴謹的德國人認為那樣會將孩子的大腦變成硬碟,從而剝奪孩子大腦想像空間。聯邦德國《基本法》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類似學前班)。他們認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法國和德國育兒方式大同小異,也是著重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以及對社會的認知,比如要學會自己獨立吃飯,獨立穿衣,獨立睡覺;學會管理時間,制定計劃;培養獨處及與他人的交往能力;學習餐桌禮儀和禮儀禮貌,養成去圖書館讀書的習慣。
日本與中國同屬儒教文化圈,但和中國在育兒方面差別還是比較大的。
在對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養上日本做的比較好,家長早晚接送孩子時,孩子的背包物品全部是自己拿的,家長不會代勞。日本皇室公主上學也是自己背書包的,至於自己穿衣、吃飯也是必須掌握的技能。
在中國幼兒園大部分時間是各班坐在一起聽老師講課,日本幼兒園孩子們玩兒的時間更多,在遊戲時間,他們不分年齡所有的孩子一起玩兒,玩得很瘋狂,各種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但只要沒有受傷不嚴重,家長也不會太在意。
日本幼兒教育完全沒有「人生的起跑線」這種概念,沒有純知識教育,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他們的教學宗旨就是快樂地玩兒!在玩兒中認識社會,學會交往,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交禮儀,學會「笑」和「感謝」。
日本幼兒園的各種各樣的活動特別多,他們會想各種理由組織活動,活動多的家長都數不清,野外活動如爬山,看湖,觀海、觀察動物和植物等,根據不同的節氣也會組織應季活動,秋天撿橡子,冬天玩兒雪,節日打年糕;春、秋組織運動會,到社區演出,參觀博物館,科技館,參拜寺廟,舉辦手工作品展,到工廠、農村參觀等等。
他們把這些活動當做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孩子認識社會、培養集體精神,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最令中國家長們不放心的安全問題,在日本反而不是大家最擔心的事,一方面是組織活動經驗豐富,都有專業的知識,活動計劃安排周密,另一方面,每個孩子都買了意外傷害保險,也沒有家長會無理天價索賠。
中國育兒教育的靈魂不應該被丟棄
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讓我們完全模仿德國法國和日本也是不現實的,但一些違背幼兒發育現狀的事情還是應該要改掉,孩子這個階段就是快樂成長,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認識社會,學會與人交往,掌握必要的禮儀禮貌,還可以根據我們的國情,學習一些中國傳統的習俗、禮儀及生活規則。
其實在古代,我們有一整套教育幼兒的方法,但現在大多已經失傳或被當成封建餘孽而廢棄了,比如三字經、千字文,都是兒童啟蒙階段很好的讀物,不僅是教兒童認識簡單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裡面傳達的中國傳統文化,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方法和原則等,那些都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傳承給我們的靈魂給養,可惜我們今天全都丟棄了,真是不應該啊。
慨文真心希望年輕的家長,不要再迷信什麼「人生起跑線」了,丟掉什麼數學、英語、鋼琴和美術,讓孩子快快樂樂的健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