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人們對居住在環境中的微生物知之甚少

2020-10-11 百歐博偉生物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人們對居住在環境中的微生物知之甚少。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基因組中心的研究員戴維·科伊爾(David Coil)和同事說,鞋子和手機上可能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細菌,包括科學家們從未研究過的細菌。

Coil在大學新聞發布會上說:「這項研究突出了我們必須了解周圍的微生物世界的知識。」

研究人員分析了從近3500名參加美國體育賽事的人的手機和鞋子中收集到的細菌的DNA。

一個一致的發現是,同一個人的鞋子和電話具有不同的細菌群落。手機細菌會反射人身上發現的細菌,而鞋子則具有土壤細菌的特徵。這與先前的結果相符。

這項研究表明,鞋子上的細菌比手機上的細菌更多樣化。

儘管樣本是在全國範圍內收集的,但研究人員並未發現任何明顯的區域趨勢。在某些情況下,同一城市不同體育賽事收集的樣本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在其他情況下,來自遙遠城市的樣本非常相似。

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鞋子和手機上的細菌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微生物暗物質」。這些細菌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和研究,因此已將它們與被認為構成宇宙大部分的隱形「暗物質」進行了比較。

僅當科學家使用基因測序在不同位置搜索微生物時,才發現細菌暗物質組。儘管在偏遠或極端環境中發現了許多深色細菌,例如沸騰的酸泉和營養不良的地下蓄水層,但在更常見的棲息地(例如土壤)中發現了一些。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基因組中心的合著者喬納森·艾森說:「也許我們很天真,但我們並不期望看到這些樣品中來自這些微生物暗物質組的細菌相對較高。」

歡迎訪問中國微生物菌種查詢網,本站隸屬於北京百歐博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單位現提供微生物菌種及其細胞等相關產品查詢、諮詢、訂購、售後服務!與國內外多家研製單位,生物醫藥,第三方檢測機構,科研院所有著良好穩定的長期合作關係!歡迎廣大客戶來詢!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究發現微生物可以在全氫氣環境中生存繁衍
    來源:【cnBeta.COM】科學家認為系外行星K2-18b大氣層主要由氫氣組成,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腸桿菌和酵母可以在100%氫氣組成的大氣層中生存,因此K2-18b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適合生命存在。
  • 生物晶片在環境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
    三 生物晶片在環境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1)基因表達分析基因表達分析可以用於了解微生物在生態環境中的功能活動,mRNA 是轉錄基因表達的中間產物,基因晶片可以通過對mRNA 的檢測來分析基因的表達情況。Zhang等用基因晶片分析了釀酒酵母對二甲基亞碸(DMSO)的代謝反應,分析表明,酵母中的1338個基因在DMSO存在時有明顯的反應,而此前的研究僅僅發現400個基因因環境脅迫表達,例如熱激、胺基酸飢餓、缺氮等。
  • CBS:天文學家重大發現 金星致命強酸性大氣中存在無氧環境微生物生命
    中國小康網9月15日訊 老馬 天文學家周一宣布,在地獄般的,酸性強烈的金星大氣中發現了一種稱為膦的稀有分子的痕跡,這為生命的可能性提供了誘人的線索。地球上發現的磷化氫分子主要是人類工業或微生物在無氧環境中壯成長的產物。
  • 地球最深處:研究人員在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發現微生物
    不過研究人員卻發現這裡確實存在著生命。 研究人員發現,雖然這裡的水壓相較地球表面的壓力大出1000倍,但仍有微生物在這裡棲息。前往此海域的探險是在2010年進行的,研究人員稱他們將機器人送往馬裡亞納海溝深處,進行微生物生命的探尋與評估。進行這項實驗的原因在於,某一類微生物就適宜居住在壓力極大的環境中。據研究人員所說,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微生物數量相較周圍的海域多出10倍。研究人員表示,這裡相當適宜這類微生物居住,因為這裡存在大量腐爛物質,另外能在這樣的位置生存的生物是絕對的少數。
  • 海底以下千米發現微生物
    圖片來源: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 Texas A&M University 據5月22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說,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居住在比海底還要深得多的微生物
  • 科學家宣稱在金星大氣層中發現微生物,並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
    本周,科學家們宣布了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發現:金星大氣中存在微生物的初步證據。太空迷們都知道,金星表面酷熱難耐,熱得足以熔化鉛。這是你最不可能找到生命的地方之一。但是微小的金星微生物的跡象並不是來自行星的表面,而是來自它的大氣層,那裡的環境與地球相當相似。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新發現還不能證明金星上存在生命。但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
  • 科學家發現地下新龐大微生物種群 並對其基因測序
    科學家發現地下新龐大微生物種群 並對其基因測序 原標題:   新華社舊金山10月26日電(記者馬丹)地球上有約五分之一的生物藏身地下,但人們對地下生物王國知之甚少。
  • 海底下洋殼中發現活性微生物群落
    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在海底以下750米處,發現了微生物群落。這一發現增進了人們對微生物「資源競爭」的理解,也為進一步探索極端環境下微生物的生存開闢了新途徑。
  • 綜述:感磁微生物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
    在漫長的演化中,許多生物擁有了感應地磁場,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的能力。然而,關於生物感磁行為的起源和演化,我們還知之甚少。 趨磁細菌起源於中太古代,以之為代表的感磁微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感磁生物。趨磁細菌可以合成納米級、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稱為磁小體),磁小體作為「感磁器官」,使該類微生物具有在地磁場中定向運動的能力。
  • 水質環境監測中微生物檢測的質量控制研究
    水質環境監測中微生物檢測的質量控制研究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水質環境監測在防治水汙染、制定水環境標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水質監測質量保證是一種保證監測數據準確可靠的手段,是整個監測過程的重要環節。在水質環境監測中,水中微生物的檢測是一項重要內容。
  • 科學家在地底3000米深處發現了微生物,顛覆了人們對生命的認知
    在人們的認知裡,地球生命的誕生跟水有著密切的關係,沒有水就不會有生命的存在,而且不管是地表生物還是海洋生物,基本都是需要呼吸氧氣的。人類認知中的生命是離不開水的,這一點從生物體中的物質70%都是由水組成就可以看出來。所以,水是生命之源成為了我們固有的認知,那麼在地球上是否存在特殊頑強的生命,它們的生存不需要水和氧氣呢?
  • 金星大氣層發現疑似生命跡象,微生物如何生存?
    當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地球外最有可能發現生命的火星時,或許不應該忽略另一個更近的鄰居——金星。據《自然·天文學》近日報導,這裡發現了可能存在生命的跡象。金星通常也被認為是不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那裡的表面溫度達464℃,大氣壓高出地球近百倍。
  • 吸音材料為人們築造安靜的居住環境
    吸音材料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裝修牆壁時可以使用玻璃棉、毛氈、吸音棉等多種材料增強室內的隔音性能。吸音壁紙是最常見到的吸音材料,不僅能夠有效的吸收雜音,還能夠增強室內整體的美觀程度。如果處於噪音非常大的環境,使用軟包的牆面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軟包吸音牆品種多樣,裝修簡單,因此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歡。也有很多人選擇在室內安裝實木地板,由於實木地板的表面存在密密麻麻的小氣囊,可以充分的吸收人們走路的聲音與上下樓之間的噪音,給人們築造一個不被打擾的、安靜的居住環境。
  • 研究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重金屬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深海微生物進化出成熟且多樣的抵禦重金屬脅迫的方式以維持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研究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細菌應對重金屬鎘及汞的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科學家們復活了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的地質學家維吉尼亞·埃德科姆(Virginia Edgcomb)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這項新研究再次擴展了我們對地球上可居住生物圈和微生物在次優條件下生存能力的看法。」「這也擴展了我們的觀點,即在深層生物圈中,有活力的微生物生命對碳和其他營養物質的轉化有貢獻。」
  • 基因工程微生物的環境監測及生物防禦體系研究進展
    , 北京 1001012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摘 要: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 研究人員構建出了大量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工程微生物, 這些基因工程微生物在實際應用時常受到限制, 因為它們釋放到環境中有可能帶來新的汙染。
  • 生命或許能在行星之間傳播:微生物惡劣環境中生存
    新北京時間10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稱,微生物生命可能會在外太空的惡劣環境中生存下來,從而為宇宙其他區域出現生命帶來希望。
  • ​[2021-01003]鹽度是沙漠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關鍵決定因素
    土壤鹽分是一種有影響力的環境壓力源,加上有限的水分供應和對代謝活動有毒的高濃度細胞內離子。土壤中的高鹽分會抑制植物的生長,降低植物的光合能力,並對植物群落的組成,分布和多樣性產生強烈影響。地下微生物對於碳分解和養分循環至關重要,但是人們對土壤鹽分對地下微生物群落的潛在影響知之甚少。   古爾邦通古特沙漠是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的一部分,是中國第二大沙漠。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條件是微生物呼吸活性及生態功能實現的重要因素,乾旱或極端淹水均不利於土壤中多數微生物實現最佳能量生產與代謝。土壤從乾旱向淹水的轉變過程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微生物活動受到刺激並被抑制。目前,對該過程中潛在微生物的響應機制仍缺乏了解。
  • 好奇號」傳回火星照片,人們發現了「蜥蜴」,火星真有生物?
    其實人們對火星抱有不一樣的情感,都希望火星是一顆能夠被改造,並且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但僅從目前火星的地表環境來看,缺乏氧氣、大氣層、河流,這些條件都不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會發現火星其實也很「可愛」,火星的環境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糟糕,但想要移民火星,還需要長久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