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乃細明總別,廣辯異同。」
永明壽禪師幫助我們在這本《宗鏡錄》上詳細的分析。總法就是明體,別法,就是差別的法門。即把佛法的修持理論歸納起來,詳為分析,廣為論辯其中相同、相異的地方。
[研一法之根元,搜諸緣之本末,則可稱為宗鏡。以鑑幽微,無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會。]
所以我這本書叫《宗鏡錄》,是一面大鏡子,什麼東西到這裡一照,這個光就把你照出來了。「以鑑幽微」,看不見的地方,這個光把整個佛法都照出來。「無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會。」後世一般偏激性講佛法的人,不喜歡這本書,因在編著時,將儒家孔孟、老莊、諸子百家的道理,合於佛法的,都引用過去,因此和尚們反對他。他雖然諸子百家都通了,在家人也不服他,因為他畢竟是和尚。所以兩邊不討好,真是「豬八戒照鏡子--兩面不是人」。這麼一部好書,就此埋沒了。實際上他的苦心,就是他的大慈悲,一切萬法都融會貫通進來。「無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會」,一切差別法門他都包括了。
[遂則編羅廣義,撮略要文,鋪舒於百卷之中,卷攝在一心之內。]
這本書總共一百卷,它所包括的學術理論有那麼多。全攝在一心之內,實際上就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明心見性。
「能使難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圓明。」
讀了這本書後,能使不可思議的佛法理論,如看手掌心一樣,那麼清楚。
[無盡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馳求。猶覺樹垂陰,全消影跡。獲真寶於春池之內,拾礫渾非;得本頭於古鏡之前,狂心頓歇。]
「無盡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文詞之美,有如情書。這段文字簡單,有幾個道理出自佛學的典故,他將其變化成優美的中文。
「神珠在手,永息馳求「是出自於《法華經》的典故。經中講到,大財主的獨子從小流浪在外,四處乞討,非常可憐,根本不知自己生於豪富之家。他父親一直在找尋這個兒子,請人四處打聽。後來得知獨子流落在遙遠的小地方,為了遷就兒子的歸來,只得移居近處,再密遣形色憔悴的僕役,以便與其兒子平等相處,然後藉機誘導至他家做清潔工人。薪資又高,這窮子表現得更勤快。過了幾年提升為總管家,當然對這主人是非常忠實。後來,大財主對窮子說:「我是你父親,你自幼離家出走,這裡所有的財富都是你的,你本有的!為何那麼笨在外流落得如此痛苦?你身上還有無價之寶,在這裡!這顆珠是無價之寶,就在你那裡,而你不懂!」這是一《法華經》的比喻故事。
我們一切眾生都是佛的兒子,佛眼觀眾生,皆為其子。可惜我們就是不懂事,願意在外面流浪。你若叫他回來說:「你可以成佛!」但他偏不信,非要慢慢去修,他就是不敢!「不曉得在這件父母給我的皮囊色身衣中,就有一顆神珠。《法華經》的故事,就是要我們知道:「在皮囊中就有一顆神珠,你要如何找到?」
你看永明壽禪師多高明,把難懂的佛經,用那麼美的文筆寫出來。懂了這個就「永息馳求」,不會向外面亂跑,本來就是你家的東西。「覺樹」,即菩提樹,比喻證了道。「全消影跡」,一切的妄想都沒有。「獲真寶於春池之內,拾礫渾非」,真正的寶貝在池水中,撿起來就是,不會是泥巴或瓦片。這也是《方等經》中的典故。
「得本頭於古鏡之前,狂心頓歇。」出自《楞嚴經》的典故。佛在世時,城中有一個人,早上起來照鏡子,見到鏡中人的頭很漂亮,但又突然發覺我的頭到哪裡去了?怎麼沒有!因此發瘋了。真的!絕頂聰明的人才會發這個瘋,象我們這些笨人不會!什麼道理?
所以,禪宗引用的非常好,悟道,就是見到本來面目。實際上,我們活一輩子,從沒見過自己的面孔。像機照出來一百張,有一百個樣子,因它的焦距經過調整,翻洗後變動很厲害,絕對不是本來面目。自己在照鏡子時,焦點角度也是交叉變化,我們根本沒見過自己的面孔長成什麼樣子?誰假使見過,若不是世上第一等聰明人。就是第一等笨人!
錯了!這個人太聰明了,他懂這個理,鏡中的頭,只是我的反影而已,自己始終無法看清我的面孔,所以愈想愈瘋,瘋得蠻有意思。到有一天,偶然的機會忽然一照鏡子,才發覺我的本頭原來在此!他就不瘋了。
此乃說明「道」本來在我們自己這裡,為什麼悟不到「道」?不要去找師父了,你自己就是師父。所以「得本頭於古鏡之前、狂心頓歇。」
摘自南懷瑾全集[宗鏡錄略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