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總以為生物入侵一定是跨國的,但其實並不是,許多異地生物通過非自然途逕到達新的環境,都可以引起生物汙染。比如產於北疆的河鱸,在遷入南疆塔裡木河流域之後,對湖中魚類族群結構產生了根本性改變,導致湖中土著魚類滅絕。
和河鱸一樣引發物種滅絕危機的,還有麥穗魚,這是鯉科一種,體型並不大,體長37~102毫米,喜好棲息於水淺、流速緩慢水體的中、底層, 尤其是水生植物叢生、富含有機質的池塘、湖泊沿岸帶等, 以底棲動物為主要食物,亞洲的原住民,原產於亞洲東部,在我國各地,還有「草生子」,「混姑郎」,「肉柱魚」,「柳條魚」、等俗名。
麥穗魚在東部可以說也是一種美味,東部人民喜歡用麵粉一裹,再往油鍋一炸,外焦裡嫩,特別香酥,但是麥穗魚進入雲南之後,卻成為了雲南土著物種的噩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麥穗魚入侵雲南,完全屬於引狼入室,這是因為麥穗魚善於捕食蚊幼,在早期,滇池因為當地的工廠而導致汙染嚴重,滋生了許多蚊蟲,所以雲南便引進了麥穗魚來滅蚊。
然而麥穗魚有生長迅速,性成熟早,繁殖能力強,分批產卵和守巢護卵行為的特性,簡單來說就是麥穗魚一次懷卵量在388~3060粒之間,產卵後雄魚會有護卵行為,這也讓幼魚存活率有了很大提高。
麥穗魚可以積極適應不同環境,不同地區麥穗魚有不同的生物學特性,不同的環境條件麥穗魚可以產生不同適應機制,可以說是一種充滿了BUG的魚類,它們的耐寒力及對水的酸鹼度適應力很強,忍受環境低氧濃度、有機物汙染,甚至是其他魚類致命的殺蟲劑。所以麥穗魚在引入一定區域後,短期內,可建群並擴散至其他區域。
麥穗魚雖然善於捕食蚊幼,但是也會消耗大量的餌料食物,同時還吞食魚卵,通過競爭餌料、捕食魚卵,因為在雲南並不存在天敵,麥穗魚直接損害土著魚類種群的繁衍。雲南的滇池、洱海和撫仙湖就有多種土著魚類因麥穗魚等入侵種而日趨減少或瀕臨滅絕。
土著魚類銳減,導致滇池水草瘋長,惡化了滇池的環境,許多本土水生物也因為水質變差而瀕臨滅絕,進而陷入了惡性循環。
麥穗魚還是許多病原微生物的中間寄主,如麝貓後睪吸蟲和扁形彎口吸蟲,科學家在麥穗魚體表 發現4種寄生蟲,可以說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損害,對當地漁業養殖構成巨大威脅。
目前,麥穗魚已經在雲南南盤江、金沙江、洱海、滇池、撫仙湖、瀘沽湖、拉市海和丘北普者黑等高原湖泊, 以及瀾滄江、李仙江、藤條江和怒江等地區都有分布。可以說已經在雲南泛濫。
羅馬尼亞在20世紀60年代從我國武漢引進草魚和鰱魚魚卵時, 麥穗魚混在其中偶然帶入的,之後, 隨著其他歐洲國家通過從我國引種以及歐洲國家間相互引種等方式, 在歐洲廣泛擴散。
麥穗魚入侵歐洲後, 成為了麥穗魚入侵的重災區,尤其是法國、荷蘭周邊的西歐國家和匈牙利、塞爾維亞周邊的東歐國家。它攜帶的病原體導致了當地的瀕危魚類小赤梢魚(Leucaspius delineatus)死亡率增加, 繁殖遭到強烈抑制。
在歐美,麥穗魚主要以浮遊甲殼生物為食,導致浮遊植物增加而水體富營養化,還捕食許多當地魚類的仔魚,攜帶的非特異性的病原體和寄生蟲威脅本地魚類,導致了歐洲許多本土魚類死亡甚至瀕臨滅絕。
麥穗魚已經是入侵歐洲最嚴重的外來魚類(Britton et al., 2009), 而且難以根除, 控制它在新生環境的種群數量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價,歐洲目前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
雖然麥穗魚刺少很好吃,但是由於個頭小,商業價值低,漁民也不會專門去捕撈麥穗魚,這也助長了麥穗魚的泛濫,
麥穗魚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入侵性的魚類之一, 它在人類活動的推波助瀾下自1960年以來的50年間, 已經入侵到32個國家。
科學家警告,在歐洲, 從其西部的英國、西班牙至東部的希臘、保加利亞均是其潛在的入侵區域, 最北可至55º N附近, 但不包括丹麥、立陶宛及其以北的歐洲國家。北美洲的美國和墨西哥, 歐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非洲北部的地中海沿岸麥穗魚的生境適合度也較高, 這些地區具有極高的入侵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