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學人綿延的情誼。一紙熱情的邀請,拉近了兩岸大學間的距離。
2011年5月8-15日,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院士率領百人代表團訪問臺灣。在臺期間,北京大學在臺灣大學隆重舉辦「北京大學日」系列活動,並參訪中研院、成功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高雄)、東海大學等臺灣高校和研究機構,籤署多項交流合作協議,拜會臺灣友好人士與機構。此外,北大學生藝術團的40名同學還將在臺舉行4場文藝演出。此次訪臺,無論是在人員規模、活動層次還是交流深度方面,在北大校際交流史上都是空前的,也為兩岸的高等教育交流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相信在友好與互利的氛圍下,兩岸高等教育合作將結出新的碩果。
在這個清新的初夏時節,願北大之行帶去燕園學子的問候,滿載著交流合作的成果,將寶島的情誼帶回燕園,帶到北大師生身邊。
2010年12月,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一行曾來訪北大,舉行北京大學「臺灣大學日」。在此期間,李嗣涔校長接受北大校刊記者專訪,就如何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發表自己的看法。
綜合性大學以教育為最主要目的
作為臺灣地區最好的綜合性大學之一,臺大致力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李嗣涔校長認為,綜合性大學要以教育為最主要目的。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後,科學技術進步,大學才開始承擔科研任務;在民族國家出現之後,大學開始為服務社會貢獻力量。臺大對「世界一流大學」的理解是:在浩如煙海的學科研究領域中的某一些領域做到世界一流,「比如我們希望在過去的5年裡有15個領域能夠世界領先,在未來5年裡希望20到30個領域能夠領先,朝著這個目標往前走,以後希望能夠達到50個」。
為了發展頂尖一流大學,臺灣從2005年開始實施「5年500億」計劃,截至2010年,第一批計劃即將結束。在此計劃的幫助下,臺大的硬體和軟體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修繕宿舍、建立教研中心、建立校園學習網絡等。改善了基礎設施後,臺大開始在吸引人才方面下大力度。「我們主要有兩個渠道,一個是自己培養,一個是從外國引進。」「臺大目前有60%的教師有美國博士學位,10%有歐盟國家博士學位,10%有日本博士學位。」李嗣涔提及此,頗感自豪,「我們有各個方面的人才,但是面臨的問題就是需要有團隊合作精神。」
針對近幾年興起的大學排行榜,李嗣涔認為應該「把它當作一個標準和指標來參照,但是不應該被它牽著鼻子走,不能夠因為追隨大學排行榜就不顧其他方面的考慮,否則就會走上一條沒有實際追求的道路。」而臺大追求的,是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個人發展的平臺和基礎。臺大為學生提供了眾多通選課,鼓勵學生們參與多彩的社團活動,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一個人常常就是因為某一句話和某一堂課的啟發,有了一生奮鬥的動力,我希望臺大的學生能在大學課堂上感受到這一點。」
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臺大在校友工作方面做得很到位。「校友工作,最關鍵的是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用心。」李嗣涔說,「我們向全世界的臺大校友發出呼籲,每年每個臺大校友向臺大捐款100美金」,校友的支持,會讓臺大更快地邁向世界一流大學。
新時代的學生有豐富的創意
李嗣涔曾經在上世紀70年代留學美國史丹福大學,並有機會接觸了第一批大陸赴美國留學的6名留學生。「印象中他們的穿著很樸實,女生留著清湯掛麵的頭髮,學習十分刻苦。」「現在的臺大學生,學習用功程度不如我們當年。」李嗣涔評價說,「但是在創意方面,現在的學生比我們有優勢。」臺大和北大一樣,有350到400個註冊學生社團,還有100多個學生自治團體。「他們在舉辦活動上很活躍」,比如在2008年,學務部在學生的提議下,舉辦了臺大吉祥物的設計和評選活動,吸引了全校學生的關注。通過初評和複評,將取材於臺大「椰林大道」的「椰林寶寶」選為臺大的吉祥物,從此臺大的文體活動中從來不缺它的身影。2011年5月在臺大舉辦『北京大學日』,也希望看到北大學生和臺大學生更多的交流互動。」李嗣涔對此表示很期待。
如今,臺大為學生提供了多樣的對外交流機會。「我們有雙學位制度,和法國、日本、奧地利、美國等都有合作,學生在兩個學校各花一段時間學習,兩個學校都頒給學位證。」目前,臺大和北大正在加緊學位互相認證的工作。此外,臺大、北大和南加州大學也在建立「互動課堂」的平臺,這個項目利用了北大和臺大各自的優勢,將各自學校在歐美的盟校吸引到互動課堂平臺中,將雙邊交流變成三邊的合作交流。「現在的學生要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流,而不是天天對著電腦和網絡。」李嗣涔認為,通過臺大和北大的交流互動,臺大學生們知道了北大學生勤奮好學的標準是什麼,北大學生感受到了臺大的多元文化氛圍和提倡創意的精神。
在李嗣涔的眼中,現在的大學生有自己獨到的想法和觀點,有通識教育,有對外交流,他們的成長平臺非常廣闊。(文/鄭禕寧)
編輯: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