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22日報導 澳大利亞科學預警網站10月21日發表題為《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其實可能並不是黑洞》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
今年早些時候,科學家確認一個天體是已經發現的距離我們最近的黑洞,現在該天體可能被降級。重新分析相關數據之後,不同的科學研究團隊得出結論,認為這個名為HR 6819的天體系統並不包含黑洞。
相反,科學家發現,可能只是兩顆恆星的雙星軌道稍有異常,造成了解釋難度。
HR 6819系統距離地球約1120光年,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是個謎。最初,HR 6819系統被認為是一顆B型發射星(簡稱「Be星」)。
這是一顆熾熱的藍白色主序星,其光譜中有一條強大的氫發射線,科學家認為這證明恆星以每秒200公裡左右的赤道速度旋轉時,環繞恆星噴射出圓盤狀氣體。
20世紀80年代,天文學家注意到,該天體似乎也表現出另一顆B型恆星B3 Ⅲ星的光特徵。2003年,科學家發現這意味著HR 6819系統有兩顆而不是一顆恆星,儘管無法分別區分兩顆恆星。
進一步分析顯示,B3 Ⅲ星質量約為太陽的6倍,約40天運行一周,而Be星質量同樣約為太陽的6倍,卻似乎是靜止的。如果這兩顆恆星構成一個同等質量的雙星系統,它們應該圍繞一個共同的引力中心運行,而不是一顆恆星圍繞另一顆運行。
經過仔細計算,一支天文學研究團隊得出結論,B3 Ⅲ星可能在圍繞另一個天體運行,一個看不見的天體。黑洞。
但其他天文學家認為,這遠非唯一的可能。如果我們計算的恆星質量有誤呢?
喬治亞州立大學天文學家道格拉斯·吉斯和王露茜(音)在論文中寫道:「HR 6819系統的光譜中存在一顆Be星成分,這表明對這個天體系統有另一種解釋。」
論文寫道:「B3 Ⅲ星成分可能實際上是一顆由剝落物質形成的質量較低的恆星,相對年輕,而且能夠發光。在這種情況下,運行周期為40天的雙星系統中的伴星是B3 Ⅲ星,而不是黑洞。」
換言之,質量低得多的B3 Ⅲ星將圍繞Be星旋轉。如果是這樣,那麼可以在環繞這顆恆星的氫氣中探測到軌道運動——這顆恆星被質量較小的恆星牽引,因此幾乎察覺不到它的運動。這就是吉斯和王露茜(音)尋找的東西。
他們仔細研究了該系統光譜中的氫發射情況,發現Be星周圍的氫盤的確在都卜勒頻移和發射線形狀上呈現出40天的周期性。這與B3 Ⅲ星的運行軌道一致——如果該系統是質量不對等的雙星系統,也是可以預料的。
論文寫道:「這表明,雙星系統HR 6819由一顆質量極大的Be星和一顆質量較小的伴星組成,伴星是在質量轉移雙星系統中,質量較大的恆星剝落的殘餘天體。」
換句話說,Be星從B3 Ⅲ星處啄取大量物質,所以B3 Ⅲ星的體積要小得多。研究團隊指出,近期有證據表明,許多Be星都是這一過程的產物。根據他們的計算,這顆Be星的質量約為太陽的6倍,與此前的結論一致;但B3 Ⅲ星的質量為太陽的0.4到0.8倍。
但情況越來越有趣了。並非只有這兩名研究人員在研究這個觀點。在另一篇論文中,由比利時魯汶大學的尤利婭·博登施泰納領導的一個天文學研究團隊獨立研究了Be星的氫排放情況,並對該系統進行了軌道分析。她和她的同事得出了幾乎完全相同的結論。
他們在論文中寫道:「我們推斷,第一顆和第二顆恆星的光譜質量分別為0.4(太陽質量)和6(太陽質量)。這表明第一顆恆星可能是一顆剝落形成的恆星,而不是B型巨行星。進化模型顯示,可能的起源系統是一個經歷過傳統質量轉移的緻密雙B型恆星系統……在這種解釋框架內,HR 6819系統不包含黑洞。」
此外,在另一篇預印論文中,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卡裡姆·巴德裡和埃利奧特·誇塔爾特也獨立分析了該系統光譜,B3 Ⅲ星和Be星的太陽質量分別為0.47和6.7。(編譯/曹思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