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來源 Massive Science
作者 Sahana Sitaraman
翻譯 SME科技故事
被吞食的動物還能活著從敵人的菊花中跑出來嗎?光是胃酸恐怕就讓它們無路可逃了吧?但偏偏就有一些動物能欺騙命運,在腸道的盡頭迎接新生,有的甚至積極尋求被排洩。
我們首先來介紹一下前者,其中之一,就有蝸牛。
蝸牛是一種常見的獵物,為了躲避攻擊,它們能輕易改變外殼顏色以及停止散發外殼的刺激氣味和味道防止被獵食。但最特別的地方,還是它可以通過掠食者的屁股逃生。
早在2012年,就有日本研究人員表示,在西太平洋哈哈馬島發現了一種名為蚤蝸牛的生物,在被白眼鵯和棕耳鵯吞咽後仍可以生存。他們通過研究實驗發現,這兩種鳥類即使是被投餵了外殼高度2.5mm的成年蝸牛,還是有約15%的蝸牛能活著通過腸道逃生,並且在試驗後至少存活了1周,有的甚至還生了小蝸牛。
糞便中的蚤蝸牛
能從掠食者腸道順利逃生的關鍵點,主要還是蚤蝸牛們的身型比例足夠小。研究人員通過篩選島上其他鳥類的糞便,發現大型蝸牛的遺骸都受到嚴重破壞,而小巧尺寸的蝸牛則可以使外殼保持完整,整個外殼以及蝸牛產生的大量黏液,可以有效的阻止胃酸到達蝸牛體內。
一些蝸牛甚至可以在沒有溶解氧的水中生存9天甚至更長,它們將氣泡儲存在一個小腔中,在氧氣不足的時候就會使用裡面的空氣,所以完全不用擔心蝸牛的呼吸問題。
雖然通過菊花逃生的方式可能不太愉快,但對於蝸牛開拓疆土卻是有一定幫助的。這種行為就像是鳥類在吃掉漿果的同時,也會把植物種子傳播到其他地方一樣,蝸牛也利用了這段旅途在整個島上傳播。
不僅是鳥類,即使是被魚類吞下肚子,蝸牛也能輕鬆逃脫。一位科學家就發現,在魚類有著蛤和蝸牛的豐富糞便裡,蝸牛們會密封外殼,躲在蛤的外殼內藉此保護自己。
不過,你有張良計,我有過橋梯。隨著獵物們進化出保護自己的新方法,獵食者們也迅速做出應對策略。
泰氏棘吻杜父魚的捕食方法,就是用牙齒在獵物的殼上「打孔」,使其更易消化。觀察發現,超過40%沒有被「打孔」的軟體動物在魚腸中活了下來,而被穿過孔的則無一倖免。
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這種魚還可以調節打孔的行為。它們並不是給每一種獵物都打孔,當遇到只有保護殼但沒有封閉出口能力的帽貝時,它們就再也不會打孔。因為它們知道,消化液會進入外殼,所有被吞咽的帽貝都無法存活。
被打孔的殼
在淡水和海水中發現的橈足類,也是一種微小的殼類動物。作為魚類的捕食對象,雖然它們也可以從魚腸裡逃脫出來,但攜帶重卵囊的雌性卻沒有這種優勢。
然而這並不阻礙它們傳遞種子,即使雌魚被食用和消化,卵也能在魚類消化道的惡劣環境中生存並孵化出幼蟲。因為橈足類能產生兩種不同的卵。亞卵,在產卵後不久就孵化;卵,具有堅固的外殼,可以長期生存。許多橈足類都使用這種策略,以魚為媒介傳播幼蟲。
除此以外,昆蟲亦深諳其道。許多昆蟲也會利用捕食者來散布其後代,以大痣小蜂為例( Megastigmus wasp),它們會把卵產到玫瑰植株的種子中,然後卵發育成幼蟲併吞噬種子的內部並悄悄躲在裡面。這樣一來,即使玫瑰被鳥吞食和排便後,它們仍能存活,因為種子的外層可以保護昆蟲免於被消化。這些幼蟲依賴於鳥類,使它們能到達不同的地方。一旦鳥類排洩後,幼蟲就可以打開種子外部,迎接新生活。
在這些搭便車的生物中,秀麗隱杆線蟲也是一員。它們不僅繁殖能力強,生存能力也毫不示弱。當面臨壓力時,它們會主動調節內部,使身體處於一種「dauer」的靜止狀態,指線蟲把新陳代謝降低,延續生命的一種生存戰略。
秀麗隱杆線蟲的透明視圖
通過增加體內「海藻糖」的糖量,線蟲幼仔可以流失98%的水分。在這種情況下,海藻糖的升高助於維持細胞膜的結構和完整性,可以使它們生存在酸性低水環境中。
線蟲從出生開始就在做被吃掉的準備,當它們遇到食物來源枯竭或氣候困難時,這個計劃就會被開啟。那時,它們會垂直抬起,像舞蹈一樣扭曲著自己的身體,以便增加被動物捕食的機會,方便被運送到更有利的場所。他們負責腸道統治,並精心策劃自己的屁股逃生路線。
在這場生存競賽中,五花八門的生存策略也僅僅是其中一環而已。隨著掠食者和獵物之間不斷進化,對手過招只會越來越精彩。自然界中從來都不缺智多星,不管是用什麼方式,在動物的眼中只有生存才是王道。
原文連結:
https://massivesci.com/articles/butt-escape-beetles-elegans-slugs-land-snails/
原標題:《被天敵吃下肚後靠突破「後門」逃生,是動物界的基本操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