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是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教授誕辰62周年紀念日,「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是黃大年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他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從走出偏僻山鄉的那一刻起,他始終懷揣夢想,在58年短暫的生命旅程中,不斷實現自己的學子夢、成才夢、報國夢和強國夢,用自己的一生回報養育他的祖國!
2014年11月10日,黃大年為學生作探索地球深部奧秘報告
1
艱難磨礪,大山深處學子夢
1958年8月28日,黃大年出生於廣西南寧的一個教師家庭。由於父母就職的廣西地質學校幾經停辦,他隨父母一起被調動到廣西地礦局第八地質隊,輾轉在全州、博白等桂東南偏僻艱苦的小山村,但艱苦的生活學習條件並沒有影響到他對知識的渴求。
黃大年曾在一個偏僻鄉村的學校寄讀,當時7名教師和60名娃娃學生是基地的第一撥「原住民」,他們在荒野上建起了教室、宿舍和食堂。這所學校的時任校長是參加過大慶石油會戰的杜冠宇,他時常會給孩子們講述大慶石油會戰的奮鬥故事。
1973-1975年,黃大年在廣西貴縣附城高中就讀。受父親「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影響,他無論白天勞動多累,都要上晚自習。高中兩年,他兩次被評為「三好學生」,一次被評為「優秀團員」,是品學兼優的尖子生。
1975年10月,黃大年通過招考進入廣西第六地質隊工作。在那裡,他第一次接觸到地球物理勘探並深深愛上了它。地質隊工作流動性很大,搬家是家常便飯。但無論走到哪裡,黃大年都會帶著他最重要的家當——一箱書;無論生活條件多麼艱苦,白天工作多麼勞累,他都堅持在油燈下學習。而且他不囿於採集勘探數據工作,自學「傅立葉級數」,研究「拉普拉斯方程」,逐漸嘗試做數據處理與解釋,自己動手土法測試巖石磁化率與巖石溫度的關係。
1977年10月21日,分隊長關瑞卿告訴黃大年:「國家要恢復高考了。」欣喜萬分的他更加刻苦,白天翻山越嶺採集勘探數據,晚上煤油燈下複習功課。
當時,黃大年既缺乏複習資料,也沒上過任何補習班,甚至沒有輔導教師對他的問題給予解答和指導,而且與父母的通信和索取複習資料要一周半的時間才能返回。除此之外,他還要克服蚊蟲叮咬的難耐,以及複習到凌晨時的飢腸轆轆。
1977年11月20日,黃大年從六堡走了近一天的山路出山,來到長途汽車過路站六蔭站,乘車到達20公裡外的廣西容縣楊梅公社高中考點,晚上就寄宿在當地長途汽車站簡易旅店。旅店裡人來人往、環境嘈雜,他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憊與幹擾。但他頂住了幹擾和壓力,開考時近600人的考生隊伍到考最後一門時剩下不到100人,黃大年就是其中之一。
後來高考張榜,黃大年是當地高中考場的第一名,分數超過了重點大學錄取線,而且超出了當時我國最好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從570萬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學子,光榮地邁進國家重點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的大門,與應用地球物理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1978年2月10日,廣西第六地質隊第三分隊在北流縣石科駐地專門為他召開歡送會。會上,分隊長關瑞卿送黃大年一首留念詩:「黃金時代在青春,大好時光鑽科文。年華切記要珍惜,學好本領為人民。」
黃大年以詩言志,答關瑞卿送別留念:「憶昔竹棚勸讀書,今別重囑莫虛度。此去長院鑽科文,教誨常吟不辜負。」背負期待與囑託,懷揣希望與夢想,那一天,黃大年從六萬大山深處踏進長春地質宮,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
大學時代的黃大年
2
國際前沿,異鄉拼搏成才夢
為了學好地球物理勘探,大學期間黃大年如饑似渴地學習。據他的校友安家文回憶,自己通常是走得最晚的,但黃大年下自習比他還晚。
1982年,黃大年以優異的成績完成本科階段學業,畢業分別時,他將自己的宏大志向寫在了給同學毛翔南的留言簿上——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由於成績優異,他留校任教,並於一年後考取碩士,碩士畢業,繼續留校任教。受導師緊跟前沿的思想影響,黃大年敢於嘗試新方法、新技術,碩士論文《重磁地球物理資料解釋的模式識別系統及其應用》結合綜合物化探詳查工作,按圖像識別原理將各種多元統計方法用於解決地球物理資料解釋問題,形成一套模式識別系統,受到新疆305項目的課題主持專家熊光楚先生「富有創新性」的評價。他所負責的三級課題「重磁異常特徵分析與識別」參與「七·五」部控研究項目,受到國內專家「本成果在地學應用領域中和在低成本系列性能價格比上處於當前國際領先水平」的高度評價。
1980年開始,國際交流逐漸頻繁,這給黃大年了解地球物理勘探前沿成果提供了更多機會:他認真聆聽滕吉文校友等學者的每一場學術報告,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穆石敏教授和申寧華教授、孫運生教授組成的學術團隊,對重磁數據處理技術國際前沿的跟蹤研究,深刻影響了黃大年,他下決心要為我國相關技術跟上西方竭盡全力,走出去學習!
為了實現留學夢,他在工作之餘努力提高英語水平,特別是英語交流能力。無論酷暑還是嚴寒,研究室都留下他學習的身影,李桐林、梁方中等師門兄弟用「入魔了」形容黃大年的英語學習勁頭。
功夫不負有心人,黃大年於1992年獲得「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的全額資助,被選送英國攻讀博士學位,成為當時30個公派出國留學生中的一員。畢業後,他迅速返回選送單位(原長春地質學院)工作,隨後經過校方同意,再次前往英國繼續從事針對水下隱伏目標和深水油氣的高精度探測技術研究工作,成為當時從事該行業高科技敏感技術研究的少數華人之一。再次回到英國後,黃大年在英國連續工作12年直至回國。
2012年12月12日,黃大年在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25周年紀念會上交流發言
在英國期間,黃大年長期從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動平臺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場探測技術研發,專攻高效探測技術服務於海陸大面積油氣和礦產資源勘探。他帶領的研發團隊被同行公認為是國際上優秀的研發團隊之一,在移動探測技術行業內長期被作為跟蹤和趕超的主要對象。他也成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
從「大學夢」到「留學夢」再到「專家夢」,黃大年實現了個人夢想的跨越。在英國18年,他通過努力終於有了優越的科研條件和高效率的研發團隊,穩定的工作和高收入。
2013年9月22日,黃大年參加留學人員聯誼會成立100周年活動
3
為國擔當乃匹夫之責
黃大年平靜的生活因萬裡之外祖國的一項計劃而打破。他意識到是回國的時候了。2009年底,在海外漂泊了18年的他做了人生最艱難的決定:說服家人,辭去職務。
在這個過程裡,他經歷了一幕幕讓人不忍回顧的場面:妻子賣掉自己苦心經營的診所那天失聲痛哭——她是學醫的,那是她一輩子的夢想。對他而言最難捨的是和他親手組建的科研團隊告別,與每一名成員的感情都是在長期的合作中通過默契、尊重和真誠換來的,大家都希望他可以留下,但他始終堅定回國的信念。
每當回想起當初的選擇,雖然很多難以割捨的回憶,黃大年卻說從沒有後悔過,「我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從小就注重他們對我嚴格教育和悉心培養,讓我始終牢記:為國擔憂,為國擔當乃匹夫之責!」
4
堅持信念報國夢
全職回到吉林大學後,黃大年感覺自己肩負的責任十分重大。他被國家選為高科技技術裝備研發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組織全國400多位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秀科技人員,開展「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重大項目攻關研究。
黃大年就負責的深探項目進展向時任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匯報
「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是我國歷史上實施規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測計劃,被稱為中國地學界的「集結號」。黃大年深知責任重大,全身心投入深地探測關鍵裝備攻關研究中。從一名尖端科學家變身成為一位大國的戰略科學家,這種轉變給他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了巨大壓力。
項目開展初期難免遇到各種困難,這一度讓黃大年生氣又無奈。更重要的是黃大年回國才發現,在思維和做事風格上,國內和國外還有較大的差別。半年後,他感到身心不堪重負,萌生了辭去首席科學家職務的念頭,想擔任一名普通的教授。
此時,國土資源部、科技部和中組部有關領導找他談話,鼓勵他堅持下去。使他最記憶猶新的一句是:「如果你這個時候真的退出,這不光是我們科技界的遺憾,也是你個人人生的悲哀,不要輕易撤走大家剛剛見到的那線藍天、白雲和陽光。」
慢慢地隨著觀念與人事關係的理順,項目的開展也漸露起色。黃大年也開始明白「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大家都是為了心中的報國夢而奮勇前行。
2013年1月20日,黃大年在野外檢查深探項目之無人機探測課題實驗情況
歸國7年時間裡,他帶領科研團隊突破國外高精度探測裝備技術封鎖,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以他的團隊研製出的我國第一臺萬米科學鑽——「地殼一號」為標誌,配備自主研製綜合地球物理數據分析一體化的軟體系統,我國的深部探測能力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局部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推動中國真正進入「深地時代」。
5
母校情結,奉獻終身強國夢
黃大年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把我國的航空探測技術做到世界領先、培養優秀人才,圍繞國家需求,做出吉大品牌。
他常說:「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不僅是靠學校健全成熟的培養機制,還因為我們『走出去』『引進來』的人才戰略。」他願意做一位接班人、踐行者,作國際融合的紐帶,探索這條中西融合之路的未來。他利用自己在國外工作多年積累下的人際網絡,多次帶團出國考察並促成合作。他帶隊出國考察時,英國研究機構甚至為了專門接待中國考察團停止工作半個月,不惜成本將處於低於200攝氏度的產品進行解凍,並拆開讓中國考察團仔細觀察。
2010年3月,黃大年作為學院代表之一,向領導匯報了學習和回國工作情況,表達了自己對發展與國際接軌的高科技計劃與國情融合的思路、科研機制體制改革促進釋放生產力的建議。黃大年的工作成果被評為:「你做得很好,你們的工作很重要。」
2014年9月12日中國僑聯第五屆新僑創新成果交流表彰活動
時光荏苒,5年的工作合同到期了。國家將聘期定為5年是為了給科學家們一個調整的空間,而在續聘合同上,黃大年只提了一個要求:再延長兩年,在吉大一直工作到退休。「我是帶著夢想回來的,夢想不能到另一個地方圓。學校投入了這麼多、團隊成員也付出了這麼多,我怎麼捨得離開這片吉大精神傳承之地?這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的歸宿。」
在航空探測技術趕超世界的徵途上,從「十二五」到「十三五」,黃大年率領團隊,從重力測量儀器的原理樣機的研製到工程樣機的飛行,從技術突破到人才培養,從硬體技術到軟體實現,科技部領導及責任專家見證了我國航空重力梯度測量能力的技術突破,見證了黃大年強國夢的逐步實現。
在黃大年的眼中,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各異的命運節點,每一個境界都內涵不同的奮鬥理想。他為了理想堅定地走了下去!
如今的我們也要繼承黃大年的遺志,做一朵小小浪花,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
黃大年
(1958.8-2017.1)
戰略科學家
地球物理學家
文:中國科協《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黃大年採集項目組